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0309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1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包括多个并联机构闭环执行机构子链、一个串联的执行机构主链和一个可移动平台。所述的机构闭环子链可控制主链连杆在四杆机构闭环子链所在平面内运动,多个并联连杆子链、机身和可移动平台的运动可实现动平台的空间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四个闭环子链和机身的合成运动实现控制,通过多个连杆、机身和可移动平台的连接,实现末端执行器的空间运动,末端执行器运动惯量小,动力学性能好,可靠性高,机构同时具有移动和操作功能,使机器人拥有几乎无限大的工作空间和高度的运动冗余性,能作用于更多的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
技术介绍
】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研宄成果,代表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机器人性能不断地完善,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大为扩展,不仅在工业、农业、医疗、服务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城市安全、国防和空间探测领域等有害与危险场合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移动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联机器人具有无累积误差、精度较高、结构紧凑、承载能力大、刚度高且末端执行器惯性小等特点,驱动装置可置于定平台上或接近定平台的位置,这样运动部分重量轻,速度高,动态响应好;但是并联机器人的明显缺点是工作空间小和结构复杂。工程上现有的带有局部闭链的操作机如M0T0MAN-K10并没有解决工业机器人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方案含有对称机构式的闭环子链的并联机器人的性能比一般的并联机构更加优越,具有工作空间大、刚度高、承载能力强、惯量小和末端执行器精度高等优点,能应用在焊接、喷涂、搬运、装卸、装配、码垛等复杂作业中,有效的的提高劳动效率,在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方面有很大提高。采用圆柱坐标型和关节坐标型的机械手能有效而快捷的对末端机构进行控制,并且这种机构结构刚度好、机械传动精度高、工作空间大、机械传动损耗小、无累积误差能输出较大的动力,具有有良好的控制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述面临的种种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包括包括移动平台、机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第八连杆、第九连杆、第十连杆、第十一连杆、第十二连杆、第十三连杆、第十四连杆、末端执行器;第七连杆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二连接部下方的第五连接部;机身下端通过第一转动副连接在移动平台上,机身上端通过第二转动副与第一连杆一端相连,机身上端的立杆通过第三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五连接部相连,且立杆设有贯穿相对侧面的纵向长槽;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与第二连杆下端相连,第二连杆中部通过第五转动副与第三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上端通过第六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一连接部相连;第三连杆穿过机身立杆的纵向长槽,其相对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与第四连杆下端相连,第四连杆上端通过第八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三连接部相连,第四连杆在第七转动副与第八转动副之间通过第九转动副与第五连杆一端相连接,第五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与第六连杆下端相连,第六连杆上端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四连接部相连;第八连杆中部通过第十二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二连接部相连,第九连杆中部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四连接部相连,第十连杆在第七连杆一侧其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与第八连杆一端相连,第十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四转动副与第九连杆一端相连,第十一连杆在第七连杆相对第十连杆另一侧其一端通过第十五转动副与第八连杆另一端相连,第十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六转动副与第九连杆另一端相连;第九连杆中部侧向延伸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第十二连杆一端形成刚性连接;第十三连杆一端通过第十七转动副与第十二连杆另一端相连,第十三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八转动副与第十四连杆一端相连接,第十四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九转动副与末端执行器相连;所述第一转动副垂直于移动平台,第二转动副、第三转动副、第四转动副、第五转动畐IJ、第六转动副、第七转动副、第八转动副、第九转动副、第十转动副、第十一转动副、第十二转动副、第十三转动副、第十四转动副、第十五转动副和第十六转动副旋转轴线相互平行。进一步地,第一转动副、第二转动副、第十七转动副、第十八转动副、第十九转动副分别安装有驱动电机。进一步地,第八连杆两端在第十二转动副处相交形成大于90度的夹角;第九连杆两端在第十一转动副处相交形成大于90度的夹角。进一步地,第七连杆的第五连接部部分进入机身立杆的纵向长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十二连杆为中空圆柱体,并套设在第九连杆的连接部及第十三连杆外。进一步地,移动平台通过安装在其底部的车轮移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移动平台,使机器人拥有几乎无限大的工作空间和高度的运动冗余性,并同时具有移动和操作功能,在代替人从事危险、恶劣环境下作业和人所不及的环境作业方面,有更大的机动性、灵活性,能作用于更多的场合;2.本专利技术通过两个并联闭环子链的设置,提高了机器人机构的刚度,并且闭环子链机构式的设计大大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能避免机构的死点位置,由各连杆构成的微调装置能使机器人的作用范围更大,并且能使机构更好的保持平衡;3.本专利技术的机器人通过各连杆构成的微调装置与传统的带有局部闭链的机器人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重心集中在微调装置上,从而使得机器人平衡性好,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和力矩;4.本专利技术通过驱动闭环子链从而间接驱动末端执行器,使得末端执行器的活动度和活动空间更大,能减小能动力矩;5.与传统机器人将电机安装在每个连杆与连杆之间的关节处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电机安装在第一转动副、第二转动副、第十七转动副、第十八转动副、第十九转动副上,从而降低了整个机构的重心,还可以安装功率较大的电机在机器人上,使末端执行器可以适应在焊接、喷涂、搬运、装卸、装配、码垛等复杂作业中。为便于贵审查委员能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结合实施例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移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机身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七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八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九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三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四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移动平台I机身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5第三连杆21第四连杆19第五连杆18第六连杆16第七连杆29第八连杆7第九连杆15第十连杆^第^^一连杆12第十二连杆23第十三连杆24第十四连杆26第一转动副32第二转动副33第三转动副30第四转动副4第五转动副6第六转动副8第七转动副20第八转动副22第九转动副31第十转动副17第十一转动副35第十二转动副34第十三转动副9第十四转动副13第十五转动副10第十六转动副14 第十七转动副37第十八转动副25第十九转动副27 连接部36末端执行器2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包括移动平台1、机身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5、第三连杆21、第四连杆19、第五连杆18、第六连杆16、第七连杆29、第八连杆7、第九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多个闭环子链的轮式移动焊接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平台、机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第八连杆、第九连杆、第十连杆、第十一连杆、第十二连杆、第十三连杆、第十四连杆、末端执行器;第七连杆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二连接部下方的第五连接部;机身下端通过第一转动副连接在移动平台上,机身上端通过第二转动副与第一连杆一端相连,机身上端的立杆通过第三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五连接部相连,且立杆设有贯穿相对侧面的纵向长槽;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与第二连杆下端相连,第二连杆中部通过第五转动副与第三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上端通过第六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一连接部相连;第三连杆穿过机身立杆的纵向长槽,其相对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与第四连杆下端相连,第四连杆上端通过第八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三连接部相连,第四连杆在第七转动副与第八转动副之间通过第九转动副与第五连杆一端相连接,第五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与第六连杆下端相连,第六连杆上端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四连接部相连;第八连杆中部通过第十二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二连接部相连,第九连杆中部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第七连杆的第四连接部相连,第十连杆在第七连杆一侧其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与第八连杆一端相连,第十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四转动副与第九连杆一端相连,第十一连杆在第七连杆相对第十连杆另一侧其一端通过第十五转动副与第八连杆另一端相连,第十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六转动副与第九连杆另一端相连;第九连杆中部侧向延伸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第十二连杆一端形成刚性连接;第十三连杆一端通过第十七转动副与第十二连杆另一端相连,第十三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八转动副与第十四连杆一端相连接,第十四连杆另一端通过第十九转动副与末端执行器相连;所述第一转动副垂直于移动平台,第二转动副、第三转动副、第四转动副、第五转动副、第六转动副、第七转动副、第八转动副、第九转动副、第十转动副、第十一转动副、第十二转动副、第十三转动副、第十四转动副、第十五转动副和第十六转动副旋转轴线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敢为王麾李智杰张永文李荣康朱凯君王龙王小纯李岩舟杨旭鹃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