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40098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1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该方法包括:(1)建池:在天然溶洞内建造若干养殖池;(2)种苗投放:选择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根据种苗的大小、强弱分别投放至小池或大池中,每池投放15~20条;(3)投喂饵料: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入池水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4)日常管理:控制水位并保持水温16~20℃,池水ph值7.0~7.5,定期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将大蒜素、五倍子或大黄粉拌入饵料中投喂一次。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利用天然溶洞养殖温度恒定,喀斯特地貌溶洞所形成的弱碱水质更利于大鲵的生长繁殖,使得大鲵寿命长本性不退化,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生长繁殖速度和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大鲵俗称“娃娃鱼”。目前,大鲵的养殖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利用自然溪流放养,即在溪流的下游筑坝,在上游自然放养,这种方法一旦有一条大鲵发病,会影响一大批,导致大鲵大量死亡,而且种鱼交配是无序进行,发情期间会同类残杀,使种鱼伤残较大,因此,养殖的成活率很低;二是人工建设地下室养殖,并采用人工催精、受精的方式,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种鱼的寿命短,2?3年就退化,消耗大;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未公开在天然形成的溶洞内进行大鲵养殖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利用天然溶洞养殖大鲵温度恒定,喀斯特地貌溶洞所形成的弱碱水质更利于大鲵的生长繁殖,使得大鲵寿命长本性不退化,降低了大鲵的发病率,提高了生长繁殖速度和成活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I)建池:在天然溶洞内建造若干养殖池,所述养殖池按面积分为小池和大池,其中小池为I?2平方米,大池为2?4平方米,池高为0.4-1米;在所述养殖池底支石板形成空隙,或在水面上放置若干泡沫板,所述养殖池内壁为光滑水泥面,相邻两排养殖池之间设有走道;在所述养殖池的两端分别设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主管道,在所述养殖池底部设排污口;(2)种苗投放:选择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根据所述种苗的大小、强弱分别投放至小池或大池中,每池投放15?20条;(3)投喂饵料: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入池水中,每天检查一次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在所述养殖池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4)日常管理:控制水位并保持水温16?20°C,池水ph值7.0?7.5,定期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将大蒜素、五倍子或大黄粉拌入饵料中投喂一次,及时清除池内鱼粪便和杂物。在所述的步骤(2)之前还包括:将新修养殖池中灌满溪水浸泡2-3个月,洗刷干净后将脏水放掉,反复浸泡2-3天,冲洗3次,直至池水PH值为7.0?7.5 ;重复使用养殖池需用IPPM的漂白粉和0.5PPM的晶体敌百虫浸泡养殖池,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投放种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利用天然形成的溶洞来养殖大鲵,溶洞的温度适合大鲵的生长,喀斯特地貌溶洞所形成的弱碱水质比自来水质或普通地下水更利于大鲵的生长,将养殖池分为大、小池,将不同规格的种苗分开养殖,避免了大鲵的相互残杀,池内壁光滑,防止娃娃鱼逃逸或擦伤,设置排污口保持池内水质清洁,在养殖池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等,保证大鲵的自由觅食,促进了大鲵的健康生长,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方法使得大鲵寿命长本性不退化,降低了大鲵的发病率,提高了生长繁殖速度和成活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包括以下步骤:(I)建池:在天然溶洞内建造若干养殖池,养殖池按面积分为小池和大池,其中小池为I?2平方米,大池为2?4平方米,池高为0.4-1米;在养殖池底支石板形成空隙,或在水面上放置若干泡沫板,方便供娃娃鱼在下面躲藏栖身。养殖池内壁为光滑水泥面,相邻两排养殖池之间设有走道;在养殖池的两端分别设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主管道,在养殖池底部设排污口 ;(2)种苗投放:选择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根据种苗的大小、强弱分别投放至小池或大池中,每池投放15?20条;(3)投喂饵料: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入池水中,每天检查一次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在养殖池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4)日常管理:控制水位并保持水温16?20°C,池水ph值7.0?7.5,定期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将大蒜素、五倍子或大黄粉拌入饵料中投喂一次,及时清除池内鱼粪便和杂物。具体的,每个养殖池进水口都要与主进水管道直接相连,从主管道进水,防止娃娃鱼染病时发生交叉感染。为保证种苗易于成活,选择卵黄全部脱落,已开始进食的种苗。在步骤(2)之前还包括:将新修养殖池中灌满溪水浸泡2-3个月,洗刷干净后将脏水放掉,反复浸泡2-3天,冲洗3次,直至池水PH值为7.0?7.5 ;重复使用养殖池需用IPPM的漂白粉和0.5PPM的晶体敌百虫浸泡养殖池,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投放种苗。在步骤(4)中,要始终保持池中有微微流水,池水鲜活、无污、溶氧量高,并保持适当水位,既要防止干池,又要防止水满鱼逃;对大鲵粪便及反吐的残饵骨片等杂物要及时清除,防止水质腐败引发各种疾病;防逃防盗,特别是暴雨季节要仔细检查防逃设施。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来养殖大鲵,溶洞的温度适合大鲵的生长,溶洞所形成的水质比自来水质或普通地下水更利于大鲵的生长,将养殖池分为大、小池,将不同规格的种苗分开养殖,避免了大鲵的相互残杀,池内壁光滑,防止娃娃鱼逃逸或擦伤,设置排污口保持池内水质清洁,在养殖池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等,既保证大鲵的自由觅食,又可以建立一个小的食物链系统,清洁水质,促进大鲵的健康生长,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方法使得大鲵寿命长本性不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大鲵的发病率,提高了大鲵成活率,促进大鲵生长、性成熟速度,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主权项】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建池:在天然溶洞内建造若干养殖池,所述养殖池按面积分为小池和大池,其中小池为I?2平方米,大池为2?4平方米,池高为0.4?I米;在所述养殖池底支石板形成空隙,或在水面上放置若干泡沫板,所述养殖池内壁为光滑水泥面,相邻两排养殖池之间设有走道;在所述养殖池的两端分别设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主管道,在所述养殖池底部设排污口; (2)种苗投放:选择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根据所述种苗的大小、强弱分别投放至小池或大池中,每池投放15?20条; (3)投喂饵料: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入池水中,每天检查一次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在所述养殖池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 (4)日常管理:控制水位并保持水温16?20°C,池水ph值7.0?7.5,定期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将大蒜素、五倍子或大黄粉拌入饵料中投喂一次,及时清除池内鱼粪便和杂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2)之前还包括:将新修养殖池中灌满溪水浸泡2-3个月,洗刷干净后将脏水放掉,反复浸泡2-3天,冲洗3次,直至池水PH值为7.0?7.5 ;重复使用养殖池需用IPPM的漂白粉和0.5PPM的晶体敌百虫浸泡养殖池,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投放种苗。【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该方法包括:(1)建池:在天然溶洞内建造若干养殖池;(2)种苗投放:选择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根据种苗的大小、强弱分别投放至小池或大池中,每池投放15~20条;(3)投喂饵料: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入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鲵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建池:在天然溶洞内建造若干养殖池,所述养殖池按面积分为小池和大池,其中小池为1~2平方米,大池为2~4平方米,池高为0.4~1米;在所述养殖池底支石板形成空隙,或在水面上放置若干泡沫板,所述养殖池内壁为光滑水泥面,相邻两排养殖池之间设有走道;在所述养殖池的两端分别设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连接主管道,在所述养殖池底部设排污口;(2)种苗投放:选择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根据所述种苗的大小、强弱分别投放至小池或大池中,每池投放15~20条;(3)投喂饵料: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入池水中,每天检查一次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在所述养殖池中附带养殖小杂鱼、泥鳅、冷水虾、螃蟹;(4)日常管理:控制水位并保持水温16~20℃,池水ph值7.0~7.5,定期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将大蒜素、五倍子或大黄粉拌入饵料中投喂一次,及时清除池内鱼粪便和杂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洪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杰亚大鲵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