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00903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16: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较高缓冲性、排水性优异且适于在屋外使用的座椅。将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30)支承于背部框架(10)的上部,在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30)的下部连结各端部(42)、(43)与座部框架(20)的前部连结的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40),在座部配设基体支承构件(50)。将一体地形成有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的表侧缓冲层(60)配设为支承于背部框架(10)的上部和座部框架(20)的前部。与座部框架(20)的前部连结的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40)的各端部(42)、(43)成为支承就座者的腰部到骨盆附近的支点,支承于背部框架(10)的上部的表侧缓冲层(60)的上部成为支承就座者的大腿部到臀部附近的支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特别涉及谋求对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进行支承的构件的结构的简易化及轻量化、适合于在运动场的看台等屋外使用的观众席用的椅子等、且也适合于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用的座椅。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者提出有各种使用了三维立体编物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三维立体编物在以规定以上的面积按压时显示高刚性、而在局部按压时显示柔软的弹簧特性,虽然薄但却能可靠地支承人体、且不会以局部较强的反作用力按压、适合于长时间就座。但是,由于使用厚度几mm至几十mm程度的编物,因此也存在就座时的行程感不足的情况,作为其对策,作为基体支承构件,例如提出有专利文献I公开那样,利用螺旋弹簧支承面状弹簧构件的机构等。另一方面,在运动场的看台等使用的座椅由于数量很多,因此,多数情况下使用由硬质塑料制且便宜地成形的座椅,但运动场的运营者或观众期待有更舒适的座椅。另外,若在屋外使用则需要进行降雨对策,在座部形成排水孔的情况也较多(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02002/0918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47772号公报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机动车的燃料利用率提高、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的普及等,期望搭载于机动车的座椅的进一步的薄型化、轻量化。就在看台使用的座椅而言,在这方面也同样,由于在看台使用数量较多,因此从搬运、设置的方便等方面考虑,期待即使是更舒适的座椅也能是薄型且轻量的座椅,而且期望成本方面尽可能便宜的座椅。除此之外,在屋外使用的座椅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座部积存水,也需要解决在排水性(除水)方面产生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做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谋求薄型化、轻量化、能便宜地制造且排水性优异、适于在看台等屋外使用、且也能应用为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座椅的特征在于,该座椅具有: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其支承于背部框架的上部,并延伸至所述背部框架的下部;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其从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下部向座部框架的前部方向延伸,且该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端部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背部缓冲部,其支承于所述背部框架;座部缓冲部,其支承于所述座部框架,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为将就座者施加于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载荷以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的端部为支点分担支承的结构。优选为,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具有从所述背部框架的上部到下部构成大致V字状的多个背部用纵带部,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中途部与各所述背部用纵带部的下部连结,在俯视下为大致U字状。优选为,构成所述座部框架的一对侧框架部通过将管材分别形成为大致L字状而构成,其短边部位于前部,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各端部与各所述侧框架部的各短边部连结。优选为,该座椅还具备支承于所述座部框架的基体支承构件,并且,所述座部框架具有比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下部与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连结的连结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所述基体支承构件支承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与所述后方延长部之间。优选为,所述基体支承构件具有:二维网或基体用带状支承构件;中间缓冲层,其在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框架部到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下部与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连结的连结部的范围内,层叠于所述二维网或基体用带状支承构件上。优选为,所述基体支承构件具有:二维网或基体用带状支承构件;中间缓冲层,其在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框架部到座部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的范围内,层叠于所述二维网或基体用带状支承构件上。优选为所述中间缓冲层是三维立体编物。优选为,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具有从所述背部框架的上部到下部呈大致V字状的多个背部用纵带部,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具有座部用纵带部,所述座部用纵带部从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各背部用纵带部的下部通过支承于所述座部框架的所述座部缓冲部的下表面侧,而使各端部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优选为,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所述背部用纵带部与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所述座部用纵带部被一体化,在使所述背部框架相对于所述座部框架斜躺规定角度时,所述座部缓冲部的后部在所述座部用纵带部的作用下比斜躺所述规定角度之前上升。优选为,该座椅具有配设为上部支承于所述背部框架的上部且前部支承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的、一体地形成有所述背部缓冲部及所述座部缓冲部的表侧缓冲层,所述表侧缓冲层的上部成为支承就座者的臀部附近的支点。优选为,所述表侧缓冲层在至少一部分具有三维立体编物。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将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支承于背部框架的上部,在该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下部具有从该下部向座部框架的前部方向延伸,端部与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的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因此,施加于就座者的背部缓冲部的载荷、特别是腰部到骨盆附近的支承载荷不仅由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支承,而且也以与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的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端部为支点被分担支承。g卩,由于为使用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及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这样的带状的构件支承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的结构,因此,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的支承结构简单,能实现薄型化、轻量化,能实现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座椅是将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架设支承于背部框架及座部框架、如所谓吊床那样配设的结构。在这样将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配设为吊床状的情况下,会产生身体被与就座者接触的部位吊起那样的感觉(吊床感)。从该接触部位到垂吊该接触部位的支点的距离越短,该感觉越强烈。但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就座者的腰部到骨盆附近被以与距离腰部及骨盆附近较远的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的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端部为支点分担支承,因此,能减小腰部到骨盆附近的吊床感,且能以稳定的姿势支承就座者的背部。另外,通过做成具备背部缓冲部及座部缓冲部成为一体的表侧缓冲层的结构,就座者的大腿部到臀部附近被以支承于距离大腿部及臀部附近较远的背部框架的上部的表侧缓冲层的上部为支点支承,因此,从大腿部到臀部附近的吊床感也减小。而且,本专利技术优选使用三维立体编物作为表侧缓冲层。由此,即使在降雨时,在座部也不会积存雨水,能通过网的间隙、带状支承构件彼此之间的间隙等迅速地排水。因此,适合作为在看台等的屋外使用的座椅。当然,也能在屋内使用,总之,虽然是简单结构,但利用各带状支承构件、表侧缓冲层能抑制就座时的吊床感,且具有规定的行程感,与以往的座椅相比较,就座感提高,长时间就座引起的疲劳感也减小。另外,具有能这样减小疲劳感的特性,且通过使用带状支承构件能实现轻量化,因此,也适合作为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用座椅。【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表侧缓冲层拆下、从前方观察到的将带状支承构件及基体支承构件配设于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1的表侧缓冲层拆下、从后方观察到的将带状支承构件及基体支承构件配设于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图1的表侧缓冲层拆下、将带状支承构件及基体支承构件配设于框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将图1的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该座椅具有: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其支承于背部框架的上部,并延伸至所述背部框架的下部;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其从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下部向座部框架的前部方向延伸,且该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端部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背部缓冲部,其支承于所述背部框架;座部缓冲部,其支承于所述座部框架,所述座部用带状支承构件为将就座者施加于所述背部用带状支承构件的载荷以与所述座部框架的前部连结的端部为支点分担支承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悦则小仓由美川崎诚司服部有二
申请(专利权)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