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9989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所述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错设置,且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和/或,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上述触控结构可以改善摩尔纹现象,甚至避免摩尔纹,从而提高触控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摸显示
,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屏广泛地应用在智能终端设备中;其用于实现触控操作的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和多条第二触控电极交错设置,形成网格状结构;通过所述网格状结构,所述触控结构可以识别出使用者的触摸位置和动作。现有技术中,所述触控结构中的第一、第二触控电极一般为ITO(氧化铟锡)电极或金属电极,但采用上述两种类型的电极作为第一、第二触控电极时均会存在各种问题。具体地,ITO的产量较低,使得其价格较高,在采用ITO电极作为第一、第二触控电极时,会导致触控结构的生产成本较高;而在采用金属电极作为第一、第二触控电极时,虽然可以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快的信号传递速度,但第一、第二触控电极所形成的金属网格结构会导致触控显示屏在显示时出现摩尔纹,从而影响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其可以改善摩尔纹现象,从而提高显示效果。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叉设置,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和/或,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其中,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且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所述金属导线部的数量和透明电极部的数量之和至少为三个,且所述金属导线部与透明电极部交替设置。其中,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其中,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其中,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所述金属导线部的数量和透明电极部的数量之和至少为三个,且所述金属导线部与透明电极部交替设置。其中,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其中,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其中,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其中,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透明电极,且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间隔设置;和/或,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透明电极,且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透明电极;每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一条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其中,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透明电极;每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设置至少一条第二透明电极。其中,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金属电极,且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间隔设置;和/或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金属电极,且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金属电极,且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第一透明电极间隔设置;和/或,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金属电极,且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第二透明电极间隔设置。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触控结构,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电极,所述多条第一电极包括多条第一金属电极和多条第一透明电极,且每相邻两条第一金属电极之间有至少一条第一透明电极;和/或,所述多条第二电极包括多条第二金属电极和多条第二透明电极,且每相邻两条第二金属电极之间有至少一条第二透明电极。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屏,其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触控结构。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触控显示屏。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种触控结构,其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中,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连续且规律的金属网格出现,与现有技术中因采用金属电极而导致的金属网格相比,这样就可以在触控显示屏中改善摩尔纹现象,甚至避免出现摩尔纹,从而改善和提高触控显示屏的显示效果;而与现有技术中采用ITO电极的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减少了透明电极(ITO电极)的长度,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信号在电极中的传输速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种触控结构,在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将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间隔设置,且相邻的金属电极之间设有至少一条透明电极,这样可以使相邻的金属电极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与现有技术中因采用金属电极而导致的金属网格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中的金属网格的密度减小,改善了摩尔纹现象;而与现有技术中采用ITO电极的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结构减少了透明电极(ITO电极)的长度,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信号在电极中的传输速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屏,其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触控结构,可以改善摩尔纹现象,甚至避免出现摩尔纹,从而可以使触控显示屏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其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触控显示屏,可以改善摩尔纹现象,甚至避免出现摩尔纹,从而可以使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触控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错处的示意图;图3为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的数量为一个的示意图;图4为两相邻第二触控电极中的金属导线部彼此对应的示意图;图5为两相邻第一触控电极中的金属导线部彼此对应,且两相邻第二触控电极中的金属导线部彼此对应的示意图;图6为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的示意图;图7为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的示意图;图8为所述触控结构同时包括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金属电极,第二透明电极、第二金属电极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第一触控电极;100:金属导线部;101:透明电极部;11:第一透明电极;12:第一金属电极;20:第二触控电极;200:金属导线部;201:透明电极部;21:第二透明电极;22:第二金属电极;30: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叉设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和/或,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叉设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和/或,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一透明电极,且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间隔设置;和/或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第二透明电极,且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且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所述金属导线部的数量和透明电极部的数量之和至少为三个,且所述金属导线部与透明电极部交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金属导线部和透明电极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所述金属导线部的数量和透明电极部的数量之和至少为三个,且所述金属导线部与透明电极部交替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透明电极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对应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金属导线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晓冬胡明张明许邹明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