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弧形弹簧带段的方法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973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弧形弹簧带段(3)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是沿段长具有变化的材料强度的弹簧带段。其中一弹簧带(2)通过一由三个彼此间隔开的支承点(6、7、8)构成的弯曲单元(5)和一在其后面设置的包括一个第四支承点(17)的反向弯曲单元,其中在一切断装置(20)中,将弯成的和反向弯成的弹簧带段从弹簧带上分离。为了得到该装置的紧凑的结构,将弯曲单元的第三支承点和反向弯曲单元的第四支承点(17)设计成可调的并且借助于一控制装置(15)按照预定的程序控制它们相对于弹簧带的横向位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弧形弹簧带段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是沿段长具有变化的材料强度的弹簧带段,该方法和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的前序部分的特征。
技术介绍
由WO99/51375已知一种开头所述型式的方法和装置。在该已知方法中,一由成单件相互靠紧排列的各个弹簧带段构成的弹簧带在三个沿弹簧带进给方向彼此间隔开的、连续交替地贴紧在弹簧带的两个带面之一上的支承点之间弯曲并紧接着在一个随后的第四支承点上以相反较小的弯曲度沿反向再次反向弯曲。随后将这样加工的弹簧带段从弹簧带上分离。用于弹簧带弯曲的三个支承点的第二个和用于弹簧带反向弯曲的第四支承点分别设计成横向于弹簧带沿带厚方向是可调的。可调的支承点相对于弹簧带的横向调整按照预定的程序来控制,所述程序考虑到弹簧带段内沿弹簧带进给方向变化的材料强度。借助于该方法制成的弹簧带段的特征是其高的形状稳定性。此外,该方法在唯一的工作进程中可以完成连续的弯曲过程,即相当于通过各个支承点的进程。该已知装置具有一由三个彼此间隔开的支承点构成的弯曲单元,一由接连成单件排列的各个弹簧带段构成的弹簧带可通过该弯曲单元,而使三个支承点沿弹簧带的进给方向连续交替地贴紧在一个带面和另一带面上。其中用于调整弯曲半径的三个支承点的第二个设计成横向于弹簧带是可调的。此外,该已知装置具有一在所述弯曲单元后面沿弹簧带的进给方向设置的反向弯曲单元,其包括第四支承点,该支承点作用在如弯曲单元的三个支承点的第二个的同一弹簧带的带面上。该第四支承点横向于弹簧带是可调的用以调整反向弯曲半径。最后,该已知装置具有一切断单元用以从弹簧带上分离已通过弯曲单元和反向弯曲单元的弹簧带段。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和装置制成的弧形弹簧带段应用于例如扁平杆式刮水器中,其例如由US3 192 551中是已知的。在这样的扁平杆式刮水器中弹簧带段在刮水器的相应的刮水器臂的中央使固定在背面的橡胶擦拭板条沿整个擦拭区域产生作用在挡风玻璃的通常为凸面的表面上的几乎均匀的压力。其中所采用的弹簧带段沿其长度具有变化的材料强度,其在反向中点是最大的而向两反向末端减弱。为了制造这样的扁平杆式刮水器。由WO99/52753已知将弧形弹簧带段与橡胶弹性的刮水器板条相结合并装酸一用于刮水器臂的连接装置。该已知的制造弧形弹簧带段的工艺方法和装置,如果应该在弯曲过程和/或反向弯曲过程中改变有效的杠杆臂则需要较昂贵的结构和较大的费用。借助于本专利技术可以消除这些缺点。
技术介绍
由DE-PS 458 563中已知,将一由成单件相互靠紧排列的各个弹簧带段构成的弹簧带在一具有冲孔与冲压模的加工站中加工。加工后将这样加工成的弹簧带段从弹簧带上分离。由WO 94/17932已知一种制造具有变化的材料强度的弹簧带段的方法和装置。其中一恒厚度和宽度的弹簧带通过一对相互对置的轧辊拉拔,此时由一控制装置受控地改变各轧辊的间距,以便这样成形相应的沿其长度具有不同厚度的弹簧带段。由DE-OS 38 15 304已知一种利用辊子或滚轮弯曲或校正型材和带材的方法和装置。其中各个支承点,即各个滚轮或辊子也交替地分段设置在待变形的带的两面上,所谓分段的设置应理解为,各个支承点连续交替并彼此错开地靠紧在带的一面或另一面上。其中全部的支承点分别单独横向于带沿带厚方向由计算机控制是可调的。其中已证明,总的看来这样制成的带具有很小的内应力。同样可以实现连续的弯曲操作。在上述的DE-OS 38 15 304中除弯曲过程外还描述了一校正过程,其中校正与弯曲的不同在于,校正可以说包括所述弯曲方法的两次应用,其中反相于第一次弯曲实施第二次弯曲,从而由相应的基面向一个方向的一次弯曲跟随着由通过其他支承点的基面向另一方向的一次弯曲。因此在横向于带校正时也沿带厚方向调整各个支承点,以便达到反相的校正。由上述DE-OS 38 15 304已知的用于校正的装置与用于弯曲者的不同在于,各个支承点的设置构成使通过两次弯曲的校正可以相对于基面向相反的方向实现,从而在原理上用于弯曲的装置也可用于校正。按照要求的弯曲半径的精度换向地弯曲。虽然在该文件(DE-OS 38 15 304)中指出,校正在实际中一般通过冷成形完成,以便使弯曲的或变形的工件处于要求的几何形状,然而没有任何指示有针对性地关于与一要求的几何形状可能共同存在一不同于未弯曲的或非弧形的形状之形状。因为所谓校正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弯曲过程,其中校正过的成品具有似无穷大的弯曲半径并从而具有最大的直度或最小的剩余曲率。因此校正是利用连续的相反的弯曲变形与分别渐降的弯曲度的弯曲的低级成形(参见例如Thomas Neff的“带、板、管方面的辊式校正机—类型学和特征”,第223至226页,1976年6月)。有关的也可得自制造技术手册、2/3卷“成型和切割”,第1288页,CarlHanser出版社,慕尼黑、维也纳,1985年,其中根据德国工业标准DIN 8586将辊式校正描述为辊式弯曲的下成形(Unterform)。虽然由以上引证的Thomas Neff的论文中基本上已知,具有平行限定的校正空间的辊式校正机也可用于生产预定的曲率,亦即也可用作为弯曲机(参见其第225页3.1.1段),从而通过弯曲和随后的微小的反向弯曲可制造一弧形的形状,可是没有明确地指出,这可利用单独可调的各个支承点来达到。由DE 195 03 850 CI已知一种校正装置,其中为了达到要求的校正度将各个校正辊或合并成组的校正辊设计成可调的,调整根据后接的评定装置进行。在这里也可以校正带材料,来说明弧形带段的制造。由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大学(技术大学)机械制造系Werner Klein1979年的博士论文题目“关于非合金钢在室温下的弯曲变形特性的力学的和X射线照相的研究”已知,在反向弯曲变形中大的预变形后的不均匀的内应力状态在微小的反向变形以后已经被消除(参见其第97页)。在该博士论文中始终涉及弯曲变形与随后的较小的反向变形,后者结合校正进行。然而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制造具有要求的几何形状的弧形弹簧带段并且不要校正的弹簧带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研究的问题,将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设计成使所属的装置具有简化的结构。按照本专利技术,该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方法和通过具有权利要求5的特征的装置来解决。本专利技术涉及一般的构想,由其构成用于弹簧带弯曲的三个支承点,其中,与用于弹簧带反向弯曲的第四支承点相邻的第三支承点设计成横向于弹簧带沿带厚方向是可调的。通过这样的构造方式因此两最后的支承点是可调的,其中间没有设置另一不可调的支承点。由此用于弹簧带弯曲的第三支承点和用于弹簧带反向弯曲的第四支承点形成相反的设置,其可以实现较紧凑的构造方式,因为可以明显较小地构成各可调的支承点之间的间距。如果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后面连接附加的包括后续加工的工艺步骤,则这特别具有优点。此外,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各可调的支承点的设置可以明显地简化用于弯曲过程和用于反向弯曲过程的有效的杠杆臂的调整。因为在本专利技术中只须沿进给方向定位两最后的支承点,而具有在各可调的支承点之间设置的固定支承点的设置中该固定支承点也必须沿进给方向调整之(参见例如WO 99/51375)。在这方面本专利技术也可为装置实现特别紧凑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一个特别的优点在于,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造弧形弹簧带段(3)的方法,特别是沿段长具有变化的材料强度的弹簧带的,其中一由成单件相互靠紧排列的各个弹簧带段(3)构成的弹簧带(2)在三个沿弹簧带进给方向(12)彼此间隔开的、连续交替地贴紧在弹簧带(2)的两个带面之一上的支承点(6、7、8)之间弯曲并紧接着在一个随后的第四支承点(17)上以相反较小的弯曲度沿反向再次反向弯曲,随后将这样加工的弹簧带段(3)从弹簧带(2)上分离,其中,用于弹簧带弯曲的三个支承点(6、7、8)之一个和用于弹簧带反向弯曲的第四支承点(17)分别设计成横向于弹簧带(2)沿带厚方向是可调的并且其相对于弹簧带(2)的横向调整按照预定的程序来控制,所述程序考虑到弹簧带段(3)内沿弹簧带进给方向(12)变化的材料强度和/或沿弹簧带进给方向(12)变化的弯曲半径和/或反向弯曲半径,其特征在于,与第四支承点(17)相邻的第三支承点(8)设计成横向于弹簧带(2)沿带厚方向是可调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利弗伦岑杰拉尔德帕胡尔
申请(专利权)人:瓦莱奥清洗系统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