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节温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节温器总成,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节温器盖和节温器,节温器将节温器体和节温器盖组成的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节温器体上设有发动机进水口,位于小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设有小循环出水口,位于大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连接节温器盖,节温器盖上设有与大循环腔连通的大循环出水口、与大循环腔连通的小循环回水口及与大循环出水口连通的安装孔,安装孔上安装有温控开关,大循环出水口连接大循环软管,小循环回水口与小循环出水口通过小循环软管连接,实现将温控开关和小循环回水口集成到节温器盖上,准确的监测出水温度,避免抖动所导致的风扇异常的现象,简化了管路结构。(*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温器总成
本技术属于节温器
,尤其涉及一种节温器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三轮摩托车的水冷车型多是采用闭式强制循环的冷却方式,如图1所示,其小循环结构均为通过在发动机出水管处增加四通10与节温器体处的小循环出口连接形成通路,四通10的另一接口安装温控开关用于控制风扇电机的开启。 发动机在热机时,节温器关闭,冷却系以小循环的方式运转,冷却液从发动机出水口流出后进入节温器体,通过小循环软管进入四通10上的接口,形成循环;发动机温度高了以后,节温器开启,大循环开始运行,冷却液直接在节温器总成内部流通,从节温器盖上的出口流出,流过四通10进行循环,水流量大,散热效率高;当发动机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高于某特定值时,安装在四通10上的温控开关控制散热器风扇开启,散热效率进一步提尚O 但是,如图1所示的节温器结构采用四通10增加成本,管路杂乱、连接节点较多导致装配工艺复杂以及影响整车的外观,而且发动机流出的冷却液泄漏风险较大,同时,温控开关布置在四通10上,其与发动机出水口的距离较远,在发动机运行时随四通10抖动,易发生风扇开启异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温器总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节温器结构采用四通增加成本,管路杂乱、连接节点较多导致装配工艺复杂以及影响整车的外观,同时存在风扇开启异常的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节温器总成,所述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所述节温器体上设有节温器盖,所述节温器体和所述节温器盖连接且两者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节温器,所述节温器将所述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所述节温器体上设有发动机出水口连接且通过所述节温器的开闭与所述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分别连通的发动机进水口,位于所述小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设有小循环出水口,位于所述大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连接所述节温器盖; 所述节温器盖上设有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大循环出水口、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小循环回水口以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安装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连接风扇,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连接大循环软管; 所述小循环回水口与所述小循环出水口通过小循环软管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温控开关设置在所述节温器盖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相对的位置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温控开关设置在所述节温器盖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相邻的位置上。 由于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节温器体内设有空腔,该空腔内设有节温器,节温器将该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节温器体上设有发动机出水口连接且通过节温器的开闭与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分别连通的发动机进水口,位于小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设有小循环出水口,位于大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设有节温器盖,节温器盖上设有与大循环腔连通的大循环出水口、与大循环腔连通的小循环回水口以及与大循环出水口连通的安装孔,安装孔上安装有温控开关,大循环出水口连接大循环软管,小循环回水口与小循环出水口通过小循环软管连接,从而实现将温控开关和小循环回水口集成到节温器盖上,该温控开关设置在发动机出水口附近,更能准确的监测出水温度,且避免与发动机的相对抖动,避免抖动所导致的风扇开启异常的现象,同时,将小循环回水口设置在节温器盖上,简化了整个节温器总成的管路结构,减少了连接节点,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整车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节温器体,2-节温器,3-进水口,4-小循环出水口,5-节温器盖,6_大循环出水口,7-小循环回水口,8-温控开关,9-小循环软管,10-四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 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1,所述节温器体I上设有节温器盖5,节温器体I和节温器盖5连接且两者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节温器2,所述节温器2将所述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所述节温器体I上设有与发动机出水口连接且通过所述节温器2的开闭与所述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分别连通的进水口 3,位于所述小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I上设有小循环出水口 4,位于所述大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I上连接该节温器盖5 ; 所述节温器盖5上设有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大循环出水口 6、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小循环回水口 7以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 6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安装有温控开关8,所述温控开关8连接风扇,所述大循环出水口 6连接大循环软管(图中未示出); 所述小循环回水口 7与所述小循环出水口 4通过小循环软管9连接。 在本技术中,将现有技术通过四通实现的结构集成到节温器盖5上,即; (I)在节温器盖5上设置安装孔,该安装孔与节温器盖5处的大循环腔相连通,该安装孔用于安装温控开关8,用于对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进行温度监测,实现对风扇开关的控制,其中,将温控开关8设置在节温器盖5上,其具体位置在发动机出水口附近,其更能准确的监测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的温度,而且不会与发动机相对抖动,避免了散热器风扇电机因检测温度不准确导致异常开启的现象; (2)将小循环回水口 7设置在节温器盖5上,简化了小循环回水口 7和小循环出水口 4之间的小循环软管9的长度,降低成本; 从上可知,将温控开关8和小循环回水口 7设置在节温器盖5上,简化了节温器总成的结构,减少了整个结构的连接节点,简化了装配工艺,降低了冷却液泄漏的风险,提高整车外观质量。 在本技术中,安装孔可以根据实际的发动机的空间进行设置,即图2中给出的是:温控开关8设置在所述节温器盖5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 6相对的位置上; 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图3所示的位置上,即;温控开关8设置在所述节温器盖5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 6相邻的位置上; 该安装孔的设置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不再赘述,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 为了便于理解,下述给出本技术发动机总成的工作流程,其具体如下: (I)发动机在热机时,节温器2关闭,冷却液以小循环的方式运转,冷却液从发动机出水口流出后进入节温器体I的进水口 3,进入小循环腔; (2)小循环腔内的冷却液通过小循环出水口 4进入小循环软管,然后进入节温器盖5上的小循环回水口 7,进行小循环; (3)发动机温度高了以后,节温器2开启,大循环开始运行,冷却液直接在节温器体I内的大循环腔内部流通,从节温器盖5上的大循环出水口 6流出,水流量大,散热效率尚; (4)当发动机出水口处的冷却液温度高于某特定值时,安装在节温器盖上的温控开关8控制散热器风扇开启,散热效率进一步提尚。 在本技术中,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节温器体上设有节温器盖,节温器体和节温器盖连接且两者形成空腔,该空腔内设有节温器,节温器将该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节温器体上设有发动机出水口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所述节温器体上设有节温器盖,所述节温器体和所述节温器盖连接且两者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节温器,所述节温器将所述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所述节温器体上设有与发动机出水口连接且通过所述节温器的开闭与所述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分别连通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小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设有小循环出水口,位于所述大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连接所述节温器盖;所述节温器盖上设有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大循环出水口、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小循环回水口以及与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安装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连接风扇,所述大循环出水口连接大循环软管;所述小循环回水口与所述小循环出水口通过小循环软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总成包括节温器体,所述节温器体上设有节温器盖,所述节温器体和所述节温器盖连接且两者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节温器,所述节温器将所述空腔分割为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所述节温器体上设有与发动机出水口连接且通过所述节温器的开闭与所述小循环腔和大循环腔分别连通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小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设有小循环出水口,位于所述大循环腔一侧的节温器体上连接所述节温器盖; 所述节温器盖上设有与所述大循环腔连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峰,王存森,王忠凯,刘步友,
申请(专利权)人: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