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空两用交通工具,行走轮安装于底盘上,驱动装置装设于底盘上,其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蜗轮套设于转动轴上,蜗杆一端与蜗轮啮合,另一端与传动轴连接,驾驶舱安装于底盘上。两个飞行动力舱设于底盘上,飞行动力舱包括舱体、螺旋桨、百叶扇。百叶扇包括第一扇页及第二扇页,第一扇页及第二扇页均转动安装于舱体内,第一扇页的转轴与第二扇页的转轴相互垂直。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即可以在地面上行驶,也可以在空中飞行,当地面出现交通拥堵问题时,可以灵活选择空中飞行,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出行的效率。(*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陆空两用交通工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陆空两用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城市交通拥堵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交通环境脆弱,路网通行效率下降,主、次干道车流缓慢,常引发大面积、持续时间长的拥堵。交通拥堵不仅给出行者造成时间上的延误、经济上的损失,还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无谓损失和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交通拥堵现象,且此种交通拥堵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行路难、乘车难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大的社会热点。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人们主要选择的出行工具为汽车。传统的汽车,其只限于在陆地上行使,而一旦遇上交通拥堵的状态,便只能等待交通路网畅通后才能继续通行。此种传统的只限于在陆地上行使的汽车,不利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造成了出行效率的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且提高出行效率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包括: 底盘; 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轮包括前轮组及后轮组,所述前轮组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后轮组通过转动轴连接;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装设于所述底盘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 蜗轮、蜗杆,所述蜗轮套设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蜗杆一端与所述蜗轮啮合,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连接; 驾驶舱,所述驾驶舱安装于所述底盘上; 两个飞行动力舱,两个所述飞行动力舱设于所述底盘上,并分别位于所述前轮组及所述后轮组位置,所述飞行动力舱包括:舱体、螺旋桨、百叶扇,所述螺旋桨及所述百叶扇分别设于所述舱体内的两端,所述螺旋桨及所述百叶扇沿重力方向依次设置; 其中,所述百叶扇包括第一扇页及第二扇页,所述第一扇页及所述第二扇页均转动安装于所述舱体内,所述第一扇页的转轴与所述第二扇页的转轴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体呈喇叭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为发动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蜗杆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设有加强筋。 驱动装置工作,带动与其输出端连接的传动轴转动,传动轴进而带动与之连接的蜗杆转动,蜗杆再带动与之啮合的蜗轮转动,蜗轮带动与之连接的转动轴转动,最终使得与转动轴连接的行走轮转动,从而带动底盘沿地面行走。 飞行动力舱的工作原理如下: 两个飞行动力舱一前一后设置于底盘的两端; 当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在地面上行驶遇到交通拥堵问题时,此时启动螺旋桨,螺旋桨旋转,带动整个陆空两用交通工具驶离地面,并垂直上升; 陆空两用交通工具上升离地面一定距离后,位于驾驶舱内的驾驶员可以通过前倾或后仰的方式,以达到改变整个陆空两用交通工具的重心的位置; 当驾驶员前倾时,陆空两用交通工具便可向前飞行,当驾驶员后仰时,陆空两用交通工具便可向后飞行; 为改变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在空中行驶的方向,特别在舱体底部设置了百叶扇,通过对百叶扇进行调节,从而改变舱体内的气流,从而达到改变空中行驶方向的目的; 具体为通过改变转轴相互垂直的第一扇页及第二扇页的转向实现,由于气流在螺旋桨地带动下垂直的从舱体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第一扇页或第二扇页的转动,改变了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而也就实现了整个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在空中的转动方向的调节; 另外,通过改变第一扇页或第二扇页的角度大小,可以达到改变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在空中的转向速度的快慢。 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即可以在地面上行驶,也可以在空中飞行,当地面出现交通拥堵问题时,可以灵活选择空中飞行,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出行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的飞行动力舱的结构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飞行动力舱的百叶扇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的主视图。请一并参阅图2,其为图1所示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的俯视图。 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包括:底盘100、行走轮200、驱动装置300、蜗轮400、蜗杆500、驾驶舱600及两个飞行动力舱700。 行走轮200转动安装于底盘100上,行走轮200置于地面上,以支撑底盘100,使得底盘100与地面分开一定距离。行走轮200转动,带动底盘100沿地面行走。 行走轮200包括前轮组110及后轮组120,前轮组110通过转动轴130连接,后轮组120通过转动轴130连接。 驱动装置300装设于底盘100上,驱动装置300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310。 蜗轮400套设于转动轴130上,蜗杆500的一端与蜗轮400啮合,蜗杆5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轴3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310与蜗杆500之间通过联轴器900连接。 驱动装置300工作,带动与其输出端连接的传动轴310转动,传动轴310进而带动与之连接的蜗杆500转动,蜗杆500再带动与之啮合的蜗轮400转动,蜗轮400带动与之连接的转动轴130转动,最终使得与转动轴130连接的行走轮200转动,从而带动底盘100沿地面行走。 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驱动装置300优先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00还可以采用发动机作为能源供应。 驾驶舱600安装于底盘100上,驾驶员20处于驾驶舱600内,对整个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进行操控。 特别的,为加强对底盘100的承重性能,在底盘100上设有加强筋140。 如图3所示,其为图1所示的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的飞行动力舱700的结构图。两个飞行动力舱700设于底盘100上,两个飞行动力舱700分别位于前轮组110及后轮组120位置。飞行动力舱700包括:舱体710、螺旋桨720、百叶扇730。螺旋桨720及百叶扇730分别设于舱体710内的两端,螺旋桨720及百叶扇730沿重力方向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舱体710为喇叭状的两端开口的中空腔体结构。 如图4所示,其为图3所示的飞行动力舱700的百叶扇730的分解图。其中,百叶扇730包括第一扇页732及第二扇页734,第一扇页732及第二扇页734均转动安装于舱体710内,第一扇页732的转轴与第二扇页734的转轴相互垂直。 飞行动力舱700的工作原理如下: 两个飞行动力舱700 —前一后设置于底盘100的两端; 当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在地面上行驶遇到交通拥堵问题时,此时启动螺旋桨720,螺旋桨720旋转,带动整个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驶离地面,并垂直上升; 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上升离地面一定距离后,位于驾驶舱600内的驾驶员20可以通过前倾或后仰的方式,以达到改变整个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的重心的位置; 当驾驶员20前倾时,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便可向前飞行,当驾驶员20后仰时,陆空两用交通工具10便可向后飞行; 为改变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轮包括前轮组及后轮组,所述前轮组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后轮组通过转动轴连接;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装设于所述底盘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蜗轮、蜗杆,所述蜗轮套设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蜗杆一端与所述蜗轮啮合,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连接;驾驶舱,所述驾驶舱安装于所述底盘上;两个飞行动力舱,两个所述飞行动力舱设于所述底盘上,并分别位于所述前轮组及所述后轮组位置,所述飞行动力舱包括:舱体、螺旋桨、百叶扇,所述螺旋桨及所述百叶扇分别设于所述舱体内的两端,所述螺旋桨及所述百叶扇沿重力方向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百叶扇包括第一扇页及第二扇页,所述第一扇页及所述第二扇页均转动安装于所述舱体内,所述第一扇页的转轴与所述第二扇页的转轴相互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轮包括前轮组及后轮组,所述前轮组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后轮组通过转动轴连接;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装设于所述底盘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 蜗轮、蜗杆,所述蜗轮套设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蜗杆一端与所述蜗轮啮合,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连接; 驾驶舱,所述驾驶舱安装于所述底盘上; 两个飞行动力舱,两个所述飞行动力舱设于所述底盘上,并分别位于所述前轮组及所述后轮组位置,所述飞行动力舱包括:舱体、螺旋桨、百叶扇,所述螺旋桨及所述百叶扇分别设于所述舱体内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斯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