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 ECU 的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95980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及车辆,其中,安装结构包括:ECU安装支架、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构成一半封闭空间;空气室下板总成上设有异型孔,异型孔构成半封闭空间的开口,开口处两侧均设有螺栓孔;ECU安装支架位于半封闭空间内。本方案结构简单,零件成型、焊接等工艺性好;安装方便,强度可靠,后期维修拆装便利;电磁屏蔽效果好,ECU本身不用再考虑电磁屏蔽,解决了发动机ECU安装位置比较特殊,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导致安装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便利,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指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ECU作为汽车车身上的重要部件,其安装位置及安装强度的好坏对汽车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发动机ECU多安装在发动机舱内,考虑其拆装的方便性,一般布置在发动机附近,同时需要考虑其电磁屏蔽、环境温度、湿度及空间避让等多种因素,安装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制造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ECU安装位置比较特殊,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导致安装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便利,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包括: ECU安装支架、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 所述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构成一半封闭空间; 所述空气室下板总成上设有异型孔,所述异型孔构成所述半封闭空间的开口,所述开口处两侧均设有螺栓孔; 所述E⑶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半封闭空间内; 所述E⑶安装支架包括E⑶安装支撑板、E⑶卡接板和E⑶安装托盘; 所述ECU安装托盘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通过预设角度相连,所述第二安装面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第一铆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有卡接槽和第一安装定位孔; 所述ECU安装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连; 所述ECU卡接板包括连接面、支撑面和第三安装面,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支撑面与所述第三安装面相连,所述连接面上设有第二铆接孔,所述第三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安装定位孔。 其中,所述ECU卡接板的材质为弹簧钢。 其中,所述ECU卡接板与所述ECU安装托盘通过焊接和铆接两种方式相连。 其中,所述连接面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铆接孔,且两个所述第二铆接孔之间还设有三个焊点。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⑶的安装结构。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通过在由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构成的半封闭空间中设置ECU安装支架,结构简单,零件成型、焊接等工艺性好;ECU本体可以安装在该半封闭空间内,安装方便,强度可靠,后期维修拆装便利;且ECU本体与该半封闭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空间,电磁屏蔽效果好,ECU本身不用再考虑电磁屏蔽,解决了发动机ECU安装位置比较特殊,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导致安装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便利,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二 ;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室下板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E⑶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E⑶安装托盘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E⑶卡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ECU安装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板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室上板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轮罩立板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E⑶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与ECU本体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与ECU本体的装配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中发动机ECU安装位置比较特殊,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导致安装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便利,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⑶的安装结构,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 E⑶安装支架1、前风窗下板总成2、空气室上板总成3、空气室下板总成4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5 ; 所述前风窗下板总成2、空气室上板总成3、空气室下板总成4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5构成一半封闭空间6 ; 所述空气室下板总成4上设有异型孔7,所述异型孔7构成所述半封闭空间6的开口 8,所述开口处8两侧均设有螺栓孔9 ; 所述E⑶安装支架I位于所述半封闭空间6内; 所述E⑶安装支架I包括E⑶安装支撑板10、E⑶卡接板11和E⑶安装托盘12 ; 所述E⑶安装托盘12包括第一安装面13和第二安装面14,所述第一安装面13与所述第二安装面14之间通过预设角度相连,所述第二安装面14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面13的一侧设有容纳槽15,所述容纳槽15内设有第一铆接孔23,所述第二安装面14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面13的一侧设有卡接槽16和第一安装定位孔17 ; 所述ECU安装支撑板10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4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面13相连; 所述E⑶卡接板11包括连接面18、支撑面19和第三安装面20,所述连接面18通过所述支撑面19与所述第三安装面20相连,所述连接面18上设有第二铆接孔21,所述第三安装面20上设有第二安装定位孔22。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面14上的容纳槽15对电磁屏蔽起到加强作用。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通过在由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构成的半封闭空间(即前机舱空气室的左侧,驾驶员的正前方)中设置ECU安装支架,结构简单,零件成型、焊接等工艺性好;ECU本体可以安装在该半封闭空间内,安装方便,强度可靠,后期维修拆装便利;且ECU本体与该半封闭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空间,电磁屏蔽效果好,ECU本身不用再考虑电磁屏蔽,解决了发动机ECU安装位置比较特殊,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导致安装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便利,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E⑶卡接板的材质优先选择为弹簧钢(65Mn),E⑶本体的后部将会卡接到此板中,ECU卡接板可以像弹簧一样对ECU本体起到夹紧的作用。 其中,所述ECU卡接板与所述ECU安装托盘通过焊接和铆接两种方式相连。 具体的,所述连接面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铆接孔,且两个所述第二铆接孔之间还设有三个焊点。 如图3和图11至13所示,E⑶本体24安装时,直接推入空气室下板总成4的E⑶安装异型孔7中,完全推入后ECU卡接板I会将ECU本体24完全卡住,卡接好后在空气室下板总成4的螺栓孔9上打紧安装螺栓即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 其中,上述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ECU安装支架、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所述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构成一半封闭空间;所述空气室下板总成上设有异型孔,所述异型孔构成所述半封闭空间的开口,所述开口处两侧均设有螺栓孔;所述ECU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半封闭空间内;所述ECU安装支架包括ECU安装支撑板、ECU卡接板和ECU安装托盘;所述ECU安装托盘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通过预设角度相连,所述第二安装面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第一铆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有卡接槽和第一安装定位孔;所述ECU安装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连;所述ECU卡接板包括连接面、支撑面和第三安装面,所述连接面通过所述支撑面与所述第三安装面相连,所述连接面上设有第二铆接孔,所述第三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安装定位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ECU安装支架、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 所述前风窗下板总成、空气室上板总成、空气室下板总成以及前轮罩立板总成构成一半封闭空间; 所述空气室下板总成上设有异型孔,所述异型孔构成所述半封闭空间的开口,所述开口处两侧均设有螺栓孔; 所述ECU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半封闭空间内; 所述ECU安装支架包括ECU安装支撑板、ECU卡接板和ECU安装托盘; 所述ECU安装托盘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通过预设角度相连,所述第二安装面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第一铆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远离所述第一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于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