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包括有下盖、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中框、散热铝座以及发光条;该发光条包括有基板、蓝色LED芯片以及LED透镜,通过采用蓝色LED芯片,并配合滤光膜、量子点荧光粉层和调光层,将蓝光变为白光,取代了传统之采用白色LED芯片或者蓝色LED芯片配合黄粉层的方式,如此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有效提高产品的显色指数,亮度也升高,同时光损耗更小;以及,通过设置有LED透镜,蓝色LED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反射后均匀混合,然后从弧形聚光面射出进入导光板内,使得蓝色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导光板内,有效减少光损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
技术介绍
背光源(Back Light)是位于液晶显示器(IXD)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LCM)视觉效果。液晶显示器本身并不发光,它显示图形或字符是它对光线调制的结果。目前,LED背光源按照光源设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直下式LED背光源和侧入式LED背光源,其中,侧入式LED背光源因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侧部而使得背光源的厚度较薄,因此广泛的应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侧入式LED背光源是利用导光板来导光,将灯条所发出的线光转化为面光,现有的侧入式LED背光源其一般采用的是白色LED芯片,然而,白色LED芯片价格昂贵,使得产品整体成本较高;为此,目前也有采用蓝色LED芯片配合黄粉层的方式,其利用黄粉层将蓝色LED芯片发出的蓝光转变成白光,然而,采用黄粉层的这一方式使得产品的显色指数大大降低,亮度也降低,光能损耗大;此外,现有之侧入式背光源其发光条发出的光线不能全部进入导光板内,光损失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侧入式LED背光源存在成本高、显色指数和亮度低、光损耗和光损失严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种侧入式LED背光源,包括有下盖、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中框、散热铝座以及发光条;该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由下往上依次叠设在下盖内,导光板的进光侧面上覆盖有调光层,该调光层上覆盖有量子点荧光粉层;该中框与下盖的周缘连接固定,中框的内周缘抵压在第二增光膜的表面周缘;该散热铝座设置于下盖内;该发光条包括有基板、蓝色LED芯片以及LED透镜,该基板设置于散热铝座上,该蓝色LED芯片和LED透镜均设置于基板上,LED透镜覆盖住蓝色LED芯片,该LED透镜具有一内腔,前述蓝色LED芯片位于内腔中,内腔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内腔的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该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均呈金字塔形状,该多个第二凸起均匀分布在多个第一凸起之间,第二凸起的大小小于第一凸起的大小,且LED透镜的外表面凹设形成弧形聚光面,该弧形聚光面正对导光板的进光侧面,且弧形聚光面的径向大小不大于导光板的厚度,以及,LED透镜的外表面覆盖有滤光膜。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盖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该散热铝座的底面通过前述散热通槽裸露在外。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铝座包括有主体部、嵌入部、安装部和支撑部,该嵌入部于主体部的底面向下延伸出并嵌入前述散热通槽中,该安装部和支撑部于主体部表面向上延伸出,前述基板设置于安装部上,该支撑部抵于反射膜的底面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与安装部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通槽位于下盖底面的一短侧边缘。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一、通过采用蓝色LED芯片,并配合滤光膜、量子点荧光粉层和调光层,将蓝光变为白光,取代了传统之采用白色LED芯片或者蓝色LED芯片配合黄粉层的方式,如此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有效提高产品的显色指数,亮度也升高,同时光损耗更小;以及,通过设置有LED透镜,蓝色LED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反射后均匀混合,然后从弧形聚光面射出进入导光板内,使得蓝色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导光板内,有效减少光损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二、通过在下盖的底面一侧边缘设置有散热通槽,使得散热铝座的底面通过散热通槽裸露在外,从而使得散热铝座上的热量能够迅速向外扩散,有效对蓝色LED芯片进行散热,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满足了产品薄型化的要求。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图3是图2中A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LED透镜的截面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下盖11、散热通槽21、反射膜22、导光板23、第一扩散膜24、第一增光膜25、第二扩散膜26、第二增光膜27、调光层28、量子点荧光粉层30、中框40、散热铝座41、主体部42、嵌入部43、安装部44、支撑部401、散热空间50、发光条51、基板52、蓝色LED芯片53、LED透镜54、反射层55、滤光膜501、内腔502、第一凸起503、第二凸起504、弧形聚光面。【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下盖10、反射膜21、导光板22、第一扩散膜23、第一增光膜24、第二扩散膜25、第二增光膜26、中框30、散热铝座40以及发光条50。该下盖10为塑胶材质,该反射膜21、导光板22、第一扩散膜23、第一增光膜24、第二扩散膜25、第二增光膜26由下往上依次叠设在下盖10内,且该导光板22的进光侧面上覆盖有调光层27,该调光层27上覆盖有量子点荧光粉层28 ;该中框30为金属材质,该中框30与下盖10的周缘连接固定,中框30的内周缘抵压在第二增光膜26的表面周缘。该散热铝座40设置于下盖10内,该发光条50包括有基板51、蓝色LED芯片52以及LED透镜53 ;该基板51设置于散热铝座40上,该蓝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入式LE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盖、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中框、散热铝座以及发光条;该反射膜、导光板、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扩散膜、第二增光膜由下往上依次叠设在下盖内,导光板的进光侧面上覆盖有调光层,该调光层上覆盖有量子点荧光粉层;该中框与下盖的周缘连接固定,中框的内周缘抵压在第二增光膜的表面周缘;该散热铝座设置于下盖内;该发光条包括有基板、蓝色LED芯片以及LED透镜,该基板设置于散热铝座上,该蓝色LED芯片和LED透镜均设置于基板上,LED透镜覆盖住蓝色LED芯片,该LED透镜具有一内腔,前述蓝色LED芯片位于内腔中,内腔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内腔的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该多个第一凸起和多个第二凸起均呈金字塔形状,该多个第二凸起均匀分布在多个第一凸起之间,第二凸起的大小小于第一凸起的大小,且LED透镜的外表面凹设形成弧形聚光面,该弧形聚光面正对导光板的进光侧面,且弧形聚光面的径向大小不大于导光板的厚度,以及,LED透镜的外表面覆盖有滤光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义,定毛山,卢雪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