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气流的范围较宽、且可覆盖较远范围,而且能得到均匀的吹出分布的除霜器用送风导管。该除霜器用送风导管设有导管主体(16),该导管主体在内部形成有把从导入口(13)导入的空调风引导到吹出口(14)的送风路(15),由上述吹出口把空调风吹向前风挡玻璃(2);还设有风向改变肋部(17、17A),当将在形成上述送风路的上述导管主体的内表面且是空调风的主流沿其流动的面设为第1面(16a)、把上述导管主体的内表面且是与上述第1面相对的面设为第2面(16b)时,该风向改变肋部从上述第1面向上述第2面突出、且没有到达上述第2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引导吹向前风挡玻璃的空调风的除霜器用送风导管。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以往的除霜器用送风导管,有公开于专利文献1的导管。如图9所示,该除霜器用送风导管100具有导管主体101和使该导管主体101的送风路101c分支的左右一对的风向改变肋部102、102。该导管主体101在内部形成有一端开口为导入口101a、另一端开口为吹出口101b的送风路101c。在导入口101a上连接空调单元103,由空调单元103导入所希望温度的空调风。吹出口101b在前风挡玻璃(未图示)下端的仪表板(图未示)上开口。左右一对的风向改变肋部102、102被配置成具有直线形状,彼此的间隔逐渐扩大地倾斜。各风向改变肋部102把送风路101c完全分隔成3个部分。根据该以往例,由导入口101a导入的空调风由风向改变肋部102、102导向,使空调风整体扩展成扇状地前进。因此可以使从吹出口101b吹出的吹出分布范围较宽。日本特开平10-236153号公报但是,在以往的除霜器用送风导管100中,由于风向改变肋部102、102将送风路101c完全分隔,有可能在风向改变肋部102、102的周边产生无风区域,其结果使风速降低。因此,虽然吹出分布范围较宽,但不能覆盖离吹出口101b较远的范围。另外,由于全部空调风的风向是相同的,所以在风向改变肋部102、102的后部出现所谓的吹出空气流的低压槽。因此虽然在吹出分布范围较宽,但可能局部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气流的范围较宽、且可以覆盖较远的范围,而且能得到均匀吹出分布的除霜器用送风导管。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该除霜器用送风导管设有导管主体,该导管主体在内部形成有把从导入口导入的空调风引导到吹出口的送风路,由上述吹出口把空调风吹向前风挡玻璃,还设有风向改变肋部,当将在形成上述送风路的上述导管主体的内表面且是空调风的主流沿其流动的面设为第1面、把上述导管主体的内表面且是与上述第1面相对的面设为第2面时,该风向改变肋部从上述第1面向上述第2面突出、且没有到达上述第2面。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除霜器用送风管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风向改变肋部由沿被导入的空调风的主流的方向延伸的直线肋部、和与该直线肋部的下游端连接且相对于上述空调风的主流的方向逐渐向所希望的方向弯曲的曲线肋部构成。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除霜器用送风管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风向改变肋部的下游端部被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游前进其高度圆滑地减少,其最下游端的高度为零。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霜器用送风管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入口在车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宽度较窄,上述吹出口在车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宽度较宽,同时导入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宽,上述吹出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窄,上述导入口的横截面积和上述吹出口的横截面积被设定成大致相同。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由于被导入到送风路的空调风的主流在第1面附近前进,从而成为一边被风向改变肋部改变风向一边前进的风向改变流,除了主流以外的空气流在第2面附近前进,从而成为不被风向改变肋部改变风向地前进的肋横断流,因此,在风向改变肋部的周边不产生无风区域,其结果,不使风速降低地进行前进。另外,由于风向改变流和肋横断流这样的行进方向不同的空气流由吹出口吹出,因此在风向改变肋部的后部上不产生无风区域,即不产生所谓的吹出空气流的低压槽。由于以上原因,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流的范围较宽,且可以覆盖较远的范围,而且可以得到均匀的吹出分布。再有,由于风向改变肋部不完全分隔送风路,因此风向改变肋部引起的送风阻力变小,从这一点上也可以防止风速降低。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除了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的效果而外,由于空调风的主流被直线肋部导向着前进,然后由曲线肋部顺利地改变风向,因此,不产生由空调风的风向突然改变时产生的空调风的剥离所引起的噪音。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除了技术方案1或2的专利技术的效果之外,由于在风向改变肋部的下游不产生风分割,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在吹出风上出现无风区域。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除了技术方案1~3的专利技术效果而外,由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发生空调风的流速在送风路内减速的状况,因此可以把空调风的吹出速度维持在规定速度。因此,可以防止发生前风挡玻璃的除霜范围变窄或者除霜速度变慢的状况。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车辆的概略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从驾驶员看到的仪表板侧的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除霜器用送风导管和前风挡玻璃的主视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是风向改变肋部的放大图。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图4的B部放大图。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是表示风向改变流和肋横断流的图。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是除霜器用送风导管和前风挡玻璃的主视图。图9是以往例的除霜器用送风导管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车辆的概略图,图2是从驾驶员看到的仪表板侧的图,图3是除霜器用送风导管和前风挡玻璃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风向改变肋部的放大图,图6是图4的B部放大图,图7是表示风向改变流和肋横断流的图。如图1所示,车辆1用前风挡玻璃2覆盖其车室前方。在该前风挡玻璃2下端的车室侧配置有仪表板3。在该仪表板3的下方位置设置有空调单元4。空调单元4产生所希望温度的空调风,产生的空调风经除霜器用送风导管10等各种导管而吹出到车室内。如图2所示,除霜器用送风导管10由前面用导管部11和侧面用导管部12组成,由前面用导管部11进行前风挡玻璃2的除霜,由侧面用导管部12进行窥视窗侧的除霜。下面说明前面用导管部11的结构。如图3所示,前面用导管部11,由于其他的车载零件设置空间的关系等而由左右一对的分支导管部11a、11b构成。各分支导管部11a、11b分别具有导管主体16和设置在该导管主体16的送风路15上的多个风向改变肋部17。该导管主体16的内部形成有一端开口为导入口13、另一端开口为吹出口14的送风路15。在导入口13上连接空调单元4,由空调单元4导入所希望温度的空调风。吹出口14在前风挡玻璃2下端的仪表板3(表示在图1及图2)上开口。另外,由于其它的车载零件设置空间上的关系,导入口13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为宽度较窄的尺寸D1(表示在图3),吹出口14在车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宽度较宽的尺寸D2(表示在图3),与此相对,导入口1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较宽的尺寸D3(表示在图4),吹出口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较窄的尺寸D4(表示在图4)。由于以上的原因,导入口13的横截面积和吹出口14的横截面积被设定成大致相同。风向改变肋部17设置在各送风路15内的两个部位。如图4所示,将形成送风路15的导管主体16的内表面、且空调风a的主流沿其流动的面设为第1面16a,将导管主体16的内表面、且与第1面16a相对的面定为第2面16b,风向改变肋部17被设定成从第1面16a向第2面16b突出、且没有到达第2面16b。成当送风路15的高度为H时,风向改变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霜器用送风导管(10),其特征在于,该除霜器用送风导管(10)设有导管主体(16),该导管主体(16)在内部形成有把从导入口(13)导入的空调风引导到吹出口(14)的送风路(15),由上述吹出口(14)把空调风吹向前风挡玻璃(2), 还设有风向改变肋部(17、17A),当将形成上述送风路(15)的上述导管主体(16)的内表面且是空调风的主流沿其流动的面设为第1面(16a)、把上述导管主体(16)的内表面且是与上述第1面(16a)相对的面设为第2面(16b)时, 该风向改变肋部(17、17A)从上述第1面(16a)向上述第2面(16b)突出、且没有到达上述第2面(16b)。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田忠,岸宏,枥木良一,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