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自行车防抱死的刹车压力调节装置。套筒外侧固定连接有外盖块,套筒中心内腔的两端均装有主活塞,外盖块内设有调整腔,外盖块与套筒上设有连通主活塞与调整腔的对接开口,调整腔通过外盖块与套筒之间的对接开口与套筒内腔相通,套筒中心内腔和调整腔内装有液压油;外盖块的调整腔内装有调整活塞,调整活塞的外端连接有弹性调整机构,套筒中心内腔两端的主活塞的外侧均连接有结构相同的与刹车线连接的伸缩主腔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安装于自行车的线刹结构上,无需替换原有的刹车器,自行车抱死时能够实现点刹作用,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线控刹车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自行车防抱死的刹车压力调节装置,能调节刹车压力。
技术介绍
目前,ABS防抱死系统已经在大部分汽车和中高级的摩托车上使用,大大提高了机动车的主动安全能力;而对于自行车而言,由于结构、成本、能源等一些因素的限制,这个已经在机动车上广泛应用的装置系统并不能理想地移植过来。与此同时,与自行车防抱死相关的专利文献也已经有不少,而且市面上已经有SABS这种带防抱死功能的V刹刹车器。但是经过研宄后发现这些技术都有一定的缺陷。如美国专利US 5566789中提到的技术和SHIMANO的SM-PM70/SM-PM40缓冲器只是加大刹紧刹车所需的力和增加刹车行程,并不能对车轮抱死做出正确的反应,甚至会降低刹车器的能力;期刊论文《A study of apressure regulator for an ant1-lock braking system for low-powered vehicles》中的结构只能适用于采用油压刹车的自行车上;台湾黄谭城专利技术的SABS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性能,但是问题在于SABS和他的专利中提到的其他一些根据相同原理设计的带防抱死功能的线控碟刹和油控碟刹在使用时需要将自行车原来的刹车器完全替换掉,也就相应地提尚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自行车制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现有的自行车防抱死装置设计不能适用于线刹或者需要替换整个刹车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自行车防抱死的刹车压力调节装置,调节刹车线松紧,用以安装在刹车线中间根据检测到的车轮转速信号调节刹车线松紧程度进而达到调节刹车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专利技术包括调整活塞、主活塞、主腔体和调整腔体,主腔体外侧固定连接有调整腔体,主腔体中心内腔的两端均装有主活塞,调整腔体内设有调整腔,调整腔体与主腔体上设有连通主腔与调整腔的对接开口,调整腔通过调整腔体与主腔体之间的对接开口与主腔体内腔相通,主腔体中心内腔和调整腔内装有液压油;调整腔体的调整腔内装有调整活塞,调整活塞的外端连接有弹性调整机构,主腔体中心内腔两端的主活塞的外侧均连接有结构相同的与刹车线连接的伸缩主腔机构。所述的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调整弹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调整活塞杆、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和电机,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安装在调整腔体调整腔端口,调整活塞外端面中心连接有调整活塞杆,调整活塞外端面通过调整弹簧顶在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内端面上,调整活塞杆伸出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外经铰接接头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铰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形成曲柄滑块机构。所述的伸缩主腔机构包括固定螺母、调节旋钮、主弹簧、主腔体端盖、主活塞盖和垫片;主腔体端盖螺纹安装在主腔体端面,主活塞外端阶梯面与主腔体端盖之间连接有主弹簧,主腔体端盖中心连接有调节旋钮,调节旋钮上套有固定螺母;垫片通过主活塞盖固定在主活塞外端中心轴上,垫片与刹车线的一端固定连接,自行车的刹车线另一端依次穿过主活塞盖、主腔体端盖后从调节旋钮穿出,刹车线上固定套有刹车线外套,刹车线外套装在调节旋钮外端孔内的阶梯上。所述的刹车压力调节装置连接在自行车的刹车线上,主腔体一端的伸缩主腔机构与自行车手把的刹车线连接,主腔体另一端的伸缩主腔机构与自行车刹车片的刹车线连接。所述的调整腔体与主腔体连接的对接开口处装有用于密封的装配密封圈。所述的调整活塞与调整腔体的调整腔之间设有用于密封的调整活塞密封圈。所述的两个主活塞与主腔体中心内腔壁之间均设有用于密封的主活塞密封圈。所述的调整活塞直径要小于主活塞的直径。所述的连接自行车手把刹车线的伸缩主腔机构中的主弹簧长度大于连接自行车刹车片刹车线的伸缩主腔机构中的主弹簧长度。本专利技术安装于刹车线上作为一种刹车线过渡装置,正常行车时该装置保证刹车正常作用,而当车轮抱死瞬间,本专利技术装置介入,调节和刹车器相连的刹车线的拉伸距离,从而控制刹车器的刹车压力达到自行车防抱死的作用,保障行车安全。正常刹车时,调整活塞端端不运动,与刹车线相连的两主活塞之间油液体积不变,在弹簧的作用下使得后段刹车线与前段刹车线移动相同的距离;而当车轮抱死瞬间,步进电机带动连杆机构运动,导致调整活塞端的体积大小变化并引起与刹车线相连的两主活塞之间油液体积变化,由于抱死时前段刹车线接近行程终点,由此与后段刹车线相连的活塞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点刹防抱死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技术具有防抱死的特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刹车压力调节装置的动作机制是当检测到自行车车轮被抱死时,步进电机带动曲柄连杆机构运动,使调整活塞往复移动引起套筒内腔油液体积周期性地变化,由于此时与刹车手柄相连的活塞运动到行程终点,因此与刹车片相连的活塞进行往复运动,间歇地收放刹车片,从而达到点刹防抱死的功能。本专利技术具有适用于所有采用线刹的自行车的特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刹车压力调节器套筒中心内腔两端的主活塞的外侧均连接有结构相同的与刹车线连接的伸缩主腔机构。目前线刹是自行车刹车系统的主流,因此本专利技术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专利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刹车压力调节器可直接安装于自行车的线刹结构上,无需替换原有的刹车器;同时,本专利技术刹车压力调节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本专利技术可安装于自行车的线刹结构上,无需替换原有的刹车器,自行车抱死时能够实现点刹作用,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等轴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爆炸视图。图中: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刹车线,4、固定螺母,5、调节旋钮,6、主弹簧,7、主腔体端盖,8、调整活塞,9、主活塞盖,10、垫片,11、主活塞,12、主活塞密封圈,13、调整活塞密封圈,15、调整弹簧,16、主腔体,17、调整腔体,18、装配密封圈,20、电机,21、刹车线外套,22、调整活塞杆,23、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24、铰接接头,25、销轴,26、固定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调整活塞8、主活塞11、主腔体16和调整腔体17,主腔体16外侧通过固定螺栓26固定连接有调整腔体17,主腔体16中心内腔的两端均装有主活塞11,调整腔体17内设有调整腔,调整腔体17与主腔体16上设有连通主腔与调整腔的对接开口,调整腔通过调整腔体17与主腔体16之间的对接开口与主腔体16内腔相通,主腔体16中心内腔和调整腔内装有液压油;调整腔体17的调整腔内装有调整活塞8,调整活塞8的外端连接有弹性调整机构,主腔体16中心内腔两端的主活塞11的外侧均连接有结构相同的与刹车线3连接的伸缩主腔机构。如图3和图4所示,弹性调整机构包括调整弹簧15、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调整活塞杆22、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23和电机20,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23安装在调整腔体17调整腔端口,调整活塞8外端面中心连接有调整活塞杆22,调整活塞8外端面通过调整弹簧15顶在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23内端面上,调整活塞杆22伸出调整腔体外螺纹套筒23外经铰接接头24与第二连杆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I铰接,第一连杆I另一端与电机20的输出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自行车防抱死的刹车压力调节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调整活塞(8)、主活塞(11)、主腔体(16)和调整腔体(17),主腔体(16)外侧固定连接有调整腔体(17),主腔体(16)中心内腔的两端均装有主活塞(11),调整腔体(17)内设有调整腔,调整腔体(17)与主腔体(16)上设有连通主腔与调整腔的对接开口,调整腔通过调整腔体(17)与主腔体(16)之间的对接开口与主腔体(16)内腔相通,主腔体(16)中心内腔和调整腔内装有液压油;调整腔体(17)的调整腔内装有调整活塞(8),调整活塞(8)的外端连接有弹性调整机构,主腔体(16)中心内腔两端的主活塞(11)的外侧均连接有结构相同的与刹车线(3)连接的伸缩主腔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宏杰,金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