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耐硫变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催化剂采用活性炭基多体系载体结构,以镍和钼为活性组份,碱金属为活性助剂,具有成本和堆密度较低、强度较高、大孔容和比表面、抗水合性能和耐低硫能力强的特点。其采用共沉淀法及混捏法相结合的制备方法,促进活性组份的分散,提高其利用率,且简化制备过程及操作工序。该催化剂能用于多种变换工艺条件,尤其可适用于大空速、高水气比、中低温苛刻等变换工艺条件,满足新型煤化工中变换工段对变换催化剂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耐硫变换
,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CO水煤气变换是合成氨、合成甲醇及制氢等工业生产的关键过程之一,在此过程中,高活性、高稳定性耐硫变换催化剂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因具有适温范围宽、变换活性高、耐硫及抗中毒性能强等特点,在变换过程中的工业应用业绩尤为突出。此类催化剂一般采用共沉淀法、混捏法或浸渍法制得,其活性组分一般选自以钴和钼为代表的第Ⅷ族和VIB族金属化合物,助剂一般选自碱金属、碱土金属及稀土金属化合物等。其载体组分一般选自含有Mg、Al、Ti等元素的工业原料。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高温(超过480℃)、高水气比、低硫(硫化氢浓度低于0.05%)条件容易出现载体物相发生变化、反硫化以及活性组份晶粒长大聚集等不利影响,导致其变换活性下降,严重制约其工业应用。活性炭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炭吸附材料,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稳定的化学性质,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易再生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医疗和环保等众多领域。活性炭材料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碳,此外还包括氮、氧、氢、硫等其他元素,后面这些元素一般以表面官能团的形式存在。活性炭孔结构可调,可以根据不同反应要求制备出合适孔径分布的催化剂;同时,活性炭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活性金属组分的分散;此外,活性炭高温下结构稳定,耐酸碱,生焦倾向低;活性炭与金属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弱,有利于提高活性组分的硫化程度,进而增强催化剂的活性和活性稳定性。随着对活性炭功能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结合其特殊的结构优势和吸附性能,将其用于制备耐硫变换催化剂的载体材料,强化对水汽、硫化氢等气体的吸附,提高催化剂活性组份硫化性能,增强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及耐低硫能力,成为提高耐硫变换催化剂综合性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专利CN01115499涉及一种轻质油品选择性加氢脱硫醇方法,以活性炭为载体,以催化剂重量为基准,包括活性金属氧化物0.51%~10%,其中氧化镍或/和氧化钴含量为0.01%~5%,氧化钼或/和氧化钨含量为0.51%~9.5%。用于轻质油品选择性加氢脱硫醇。该专利技术方法可在较低的压力、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氢油比下进行,具有很高的脱硫醇活性,但该类型催化剂未应用在耐硫变换
中国专利CN96100935涉及一种新型CO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以钴(或镍)、钼(或钨)为活性组分,氧化镁、氧化铝和二氧化钛为载体组分,碱金属和稀土氧化物为活性助剂,通过部分焙烧-干混法制备载体,浸渍法制备催化剂。该专利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制备的新型CO耐硫变换催化剂机械强度高,产品成本低,与国内同类催化剂相比,具有容易硫化、强度稳定性和活性稳定性好、耐冲蚀性能高等优点。但该催化剂未涉及抗水合性能及耐低硫能力方面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比表面和孔容大、堆密度低,机械强度高、抗水合性能和耐低硫能力好,用于新型煤化工中变换工段为大空速、高水气比、中低温变换工艺条件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中,活性组分选自第Ⅷ族和VIB族金属化合物,优选镍和钼金属氧化物二元组分,保证其具有较好中低温变换活性和活性稳定性,活性助剂为碱金属化合物,优选钾金属化合物,以强化其在低温时的活性,起活更快。各组分占催化剂的质量百分比如下:此外,还需加入造孔剂和粘结剂,以催化剂总质量计,百分比如下:造孔剂 1~6%粘结剂 1~10%。载体以抗水合性能较好的镁铝尖晶石为主要骨架,活性炭成分做为丰富骨架的材料,使催化剂不但具有镁铝尖晶石载体的特点,更集合了活性炭多孔结构的独特优势,进而强化了催化剂的综合性能。载体原料选自含镁化合物、含铝化合物、含钛的粉末状固体化合物、活性炭粉末、造孔剂和粘结剂;含镁化合物选自氧化镁、氢氧化镁、硝酸镁、草酸镁、碳酸镁或硬脂酸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含铝化合物是拟薄水铝石、硝酸铝、铝胶、醋酸铝或氧化铝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含钛的粉末状固体化合物选自偏钛酸、氧化钛或锐钛矿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活性炭粉末选自竹质活性炭、椰壳活性炭、煤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等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且不低于160目;这里的不低于160目是指的比160目更细一些。造孔剂选自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胺、田箐粉、淀粉或蔗糖中的任意一种;粘结剂为水、醋酸、柠檬酸、草酸或稀硝酸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柠檬酸和/或稀硝酸。粘结剂与主体催化剂组分配伍良好,确保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所述的耐硫变换催化剂技术指标:催化剂外形 条形、球形、三叶草形或四叶草形等,优选条形比表面m2·g-1 120~300m2·g-1,优选160~260m2·g-1孔容cm3·g-1 0.20~0.80cm3·g-1,优选0.30~0.60cm3·g-1本专利技术的催化剂采用共沉淀法及混捏法相结合,活性组分、载体原料、造孔剂与粘结剂按照特定方式混合,既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份的利用率,又简化了制备工艺,经成型、干燥、焙烧等后处理工艺,制得成品催化剂;包括如下步骤:①活性组分溶液的配制:将一定量的钼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得到溶液A。将一定量的镍化合物、含铝化合物用去离子水溶解,得到溶液B;取一定量的含镁化合物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得浆液C;取一定量的碱金属化合物溶于去离子水,得到溶液D。②共沉淀:将溶液B加热至70±10℃,加入浆液C,充分搅拌,后加入溶液D,搅拌均匀,用乙二胺或同类型有机铵盐调节PH值至8-10,期间维持溶液温度不低于60℃,所得浆液在60℃静置老化3h以上,最后将浆液在120℃烘干。③催化剂混捏成型:将上述烘干得到的物料经400~600℃、1~5h焙烧后,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粉、含钛的粉末状固体化合物、粘结剂和造孔剂混合均匀,加入溶液A,捏合均匀;挤制成型。④干燥、焙烧:成型后的催化剂经自然晾干后再进行绝氧焙烧处理,升温过程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20℃经1h升温至200~300℃,并恒温1h,再升温至400~600℃,焙烧时间为2~8h。经焙烧处理后得到成品催化剂。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催化剂采用活性炭基多体系载体结构,以镍和钼为活性组份,碱金属为活性助剂,部分替代目前工业催化剂中常用的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钛或含铝、镁、钛的化合物,降低催化剂制备成本及堆密度,提高催化剂的抗水合性能及活性组份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为镍、钼金属氧化物二元组分,活性助剂为碱金属化合物,载体原料包括含镁化合物、含铝化合物、含钛的粉末状固体化合物和活性炭粉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为镍、
钼金属氧化物二元组分,活性助剂为碱金属化合物,载体原料包括含镁化合物、含铝化合物、
含钛的粉末状固体化合物和活性炭粉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镍来自可溶性镍盐,
钼来自可溶性钼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各组分占催化剂的质
量百分比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金属化合物
为钾金属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镁化合物为
氧化镁、氢氧化镁、硝酸镁、草酸镁、碳酸镁或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铝化合物为
拟薄水铝石、硝酸铝、铝胶、醋酸铝或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钛的粉末状
固体化合物为偏钛酸、氧化钛或锐钛矿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性炭基耐硫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炭粉末为
竹质活性炭、椰壳活性炭、煤质活性炭或果壳活性炭中的一种或多种,且不低于160目。
9.一种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志敏,余汉涛,赵庆鲁,齐焕东,田兆明,王昊,姜建波,薛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