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野生海带人工增殖方法,具体为(1)选择合适的野生海带增殖地点;(2)准备种海带;(3)制备孢子水;(4)准备采苗框及移植网;(5)采苗;(6)车间暂养;(7)海上暂养;(8)分苗;(9)人工苗养成;(10)海底移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采苗框及移植网进行采苗、中间培育,利用传统养殖方式的优势,实现人工增殖苗种的快速繁育,并克服海底多变地形影响,实现海底大面积增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海带是一类具有经济价值的褐藻种类,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目前人工养殖海带品种和野生海带品种在性状上已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养殖海带面积呈递增趋势,但是野生海带自然分布面积却呈现递减趋势。野生海带通常固着在近海潮线下2-5米深的礁石上,常形成大面积海藻床,能为海底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提供栖息、觅食、产卵的场所,因而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近些年来随着近海环境受到人为破坏(如人工围堰、港口工程等),原有野生海带群体日渐缩小,而野生海带群体自然增长速度缓慢,为维持野生海带种群延续,保护海带的生物多样性,野生海带群体需要人工恢复。目前海带人工养殖模式通常为海面筏养,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但人工养殖的海带品种不同于野生海带品种,而且人工养殖的海带群体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通常低于野生海带群体,因而直接利用人工养殖的海带群体进行生态恢复具有局限性。野生海带由于其自然生长速度慢、成熟个体体长小,目前没有人工规模化养殖的先例,但采用野生海带进行人工增殖,既能适当加快其生长速度,又能获得大规模苗种应用于海洋底栖生态修复,具有积极的生态修复意义。将增殖的海带种群进行海底生态恢复时,由于传统养殖方法的局限性,只能以将海带苗绳与人工藻礁捆绑固定的方式进行海底投放。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其海藻增殖面积受到礁体大小、礁体数量限制,修复面积有限且成本较高。因此急需一种能将海带人工增殖和海藻海底固定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以保护并补充野生海带资源,促进海底生态环境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适应海底多变地形,且使用成本低,增殖面积广的野生海带增殖方法。,具体为(I)选择合适的野生海带增殖地点:选择在受损海带种群的边缘地带,或是水流通畅、光照适宜的礁质海底,预先在海底布置海底固定粧;(2)准备种海带:野生海带采苗于10月中下旬北方野生海带大量成熟时,选取叶片孢子囊多的野生海带作为种海带;(3)制备孢子水:种海带经阴干处理后移入采苗池中进行放散,种海带孢子囊壁吸水膨胀破裂可释放大量游孢子,停止放散后移除种海带;(4)准备采苗框及移植网;(5)采苗:将采苗池中的孢子水搅拌均匀,将固定有移植网的采苗框平铺浸没于孢子水采苗池中;(6)车间暂养:采苗后将附有移植网的采苗框置于水深不超过30cm的车间暂养池中,流水暂养3-5天;(7)海上暂养:将附有移植网的采苗框固定在海上养殖区筏架上;(8)分苗:当移植网幼苗生长至2-5cm时,将移植网从采苗框下取下,展平后通过移植网锁扣挂于养殖区筏架间继续养殖;(9)人工苗养成:在移植网四角垂挂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并定期5-10天清除移植网上杂藻和浮泥,保证幼苗光照充分;待幼苗生长至10-15cm时即可将移植网从海带养殖筏架区取下,移入海底;(10)海底移植:将移植网四角分别固定在海底移植粧上,通过多张移植网组合,实现海底大面积增殖;人工增殖海带第二年成熟后可透过移植网放散孢子固着海底,实现野生海带种群的自然增长。进一步的,所述步骤(I)中海底固定粧在海底呈点状矩阵排列,粧体上部设有扣眼。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对种海带进行阴干处理时间为2_3h,温度为12_18°C。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在1X 10倍显微镜视野下能观察到游孢子数量达到10-20个时,停止放散。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在孢子水采苗池中铺设采苗框时,在育苗池底预先放置载玻片,所述附苗时间为l_2h,在10 X 10倍显微镜视野下在载玻片上能观察到7-10个孢子时停止附着,采苗时光照不超过50001x。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车间暂养光照为1000-40001x,营养元素NO3-N含量为2-4g/m3、PO4-P 含量为 0.2-0.4g/m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7)海上暂养时采苗框平挂于海面下40-60cm水深处,控制光照不超过50001x,养殖5-10天后可逐渐提升水层至海面下20-30cm,增强光照以促进幼苗生长。进一步的,所述采苗框主体为塑料框架结构,所述采苗框为长方形网孔结构,其中央和四周带有采苗框锁扣用于固定移植网。进一步的,所述所述移植网包括主体和锁扣,所述主体为菱形网孔结构,网孔直径为 7-lOcm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采用的采苗框和移植网,适用于传统养殖车间采苗池,且针对野生海带成熟期较晚,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的特点,采用车间采苗、海上出苗、海底增殖的方式,缩短了野生海带在车间培育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且采用本专利技术对海带幼苗进行分苗操作简单,节约人力降低了劳动成本。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人工增殖方法能适应海底多变地形,无论是斜面还是凹凸不平的地形都可采用本专利技术进行人工增殖,克服了传统方法投放礁体海底无法牢固附着的缺点。3、本专利技术既在海底引入人工苗种,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始的海底地形,人工增殖苗种来年成熟后,放散孢子可透过移植网,在海底实现附着生长,最终实现野生海带种群的自然增长。操作成本低,可实现大面积增殖需要。采用本专利技术对野生海带进行海底增殖,成本低,可覆盖面积广,克服了传统投礁成本高,覆盖面积有限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采苗框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的移植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的海底布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野生海带人工增殖方法,具体采用如下步骤:(I)选择合适的野生海带增殖地点:一般选择在受损海带种群的边缘地带,或是水流通畅、光照适宜的礁质海底,预先在海底布置海底固定粧。所述海底固定粧在海底呈点状矩阵排列,粧体上部设有扣眼,可用于移植网的海底固定。(2)准备种海带:野生海带采苗一般于10月中下旬北方野生海带大量成熟时,选取叶片孢子囊多的野生海带作为种海带,使用种海带前需除去浮泥和杂藻,阴干处理2-3h,阴干处理时气温控制在12-18°C。(3)制备孢子水:种海带经阴干处理后移入采苗池中进行放散,所述采苗池要预先洗刷干净,灌注沙滤过的海水。在采苗池中种海带孢子囊壁吸水膨胀破裂可释放大量游孢子,附着密度达到在1X 10倍显微镜视野下能观察到10-20个游孢子时,即可停止放散,移除种海带,并用纱布网捞出池中海带放散时的黏液。(4)准备采苗框及移植网:本专利技术所用采苗框I主体为塑料框架结构,其中央和四周带有采苗框锁扣用于固定移植网。如图1所示,所述采苗框的结构包括四条边框11、边框上的锁扣12及中间网格13,网格间距为8-12cm。由于塑料移植网比较软,所述中间网格可以起到支架作用,使移植网在采苗时能平铺于池底便于采苗。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野生海带人工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为(1)选择合适的野生海带增殖地点:选择在受损海带种群的边缘地带,或是水流通畅、光照适宜的礁质海底,预先在海底布置海底固定桩;(2)准备种海带:野生海带采苗于10月中下旬北方野生海带大量成熟时,选取叶片孢子囊多的野生海带作为种海带;(3)制备孢子水:种海带经阴干处理后移入采苗池中进行放散,种海带孢子囊壁吸水膨胀破裂可释放大量游孢子,停止放散后移除种海带;(4)准备采苗框及移植网;(5)采苗:将采苗池中的孢子水搅拌均匀,将固定有移植网的采苗框平铺浸没于孢子水采苗池中;(6)车间暂养:采苗后将附有移植网的采苗框置于水深不超过30cm的车间暂养池中,流水暂养3‑5天;(7)海上暂养:将附有移植网的采苗框固定在海上养殖区筏架上;(8)分苗:当移植网幼苗生长至2‑5cm时,将移植网从采苗框下取下,展平后通过移植网锁扣挂于养殖区筏架间继续养殖;(9)人工苗养成:在移植网四角垂挂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并定期5‑10天清除移植网上杂藻和浮泥,保证幼苗光照充分;待幼苗生长至10‑15cm时即可将移植网从海带养殖筏架区取下,移入海底;(10)海底移植:将移植网四角分别固定在海底移植桩上,通过多张移植网组合,实现海底大面积增殖;人工增殖海带第二年成熟后可透过移植网放散孢子固着海底,实现野生海带种群的自然增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玮,詹冬梅,吴海一,王翔宇,徐智广,吕芳,丁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