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磁式飞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7072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30 0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内磁式飞轮,其包含多个磁铁、轴杆,以及金属轮体。金属轮体包含底盘、环状部,以及多个叶片。环状部设置于底盘上,环状部和底盘构成容置空间,多个磁铁和轴杆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磁铁用于和金属轮体形成阻尼效果,轴杆用于带动金属轮体旋转。多个叶片设置于底盘上和环状部的外围,每两个叶片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磁式飞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飞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健身器材的内磁式飞轮。
技术介绍
飞轮(flywheel)是一种用于储存旋转能量的旋转装置。飞轮本身是一种转动转子,具有固定轴,而能量以“旋转动能”的形式,储存在转子。飞轮具有转动惯量(momentofinertia)可抵抗转速的改变。旋转动能是正比于转速的平方。通常飞轮的主要结构具有金属转轮,多个磁石,以及转轴。多个磁石设置于转轮内部,而转轮的阻尼(damping),是由转动惯量、以及金属转轮和磁石之间的的距离等等因素决定。为了维持一定的转动惯量,以达到运动效果所需的阻尼值。金属转轮的厚度必须厚,加上金属转轮包覆了磁石和相关的驱动机构等元件,使得飞轮整体散热效果不佳,造成飞轮的温度过高,导致感应磁力线的高斯值下降,连带使得飞轮的瓦特数下降,影响阻尼值。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飞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内磁式飞轮,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飞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内磁式飞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升飞轮的散热效果,并精确控制阻尼值,非常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内磁式飞轮,其中包含:多个磁铁;轴杆;以及金属轮体,包含:底盘;环状部,设置于该底盘上,该环状部和该底盘构成容置空间,该多个磁铁和该轴杆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磁铁用于和该金属轮体形成阻尼效果,该轴杆用于带动该金属轮体旋转;多个叶片,设置于该底盘上和该环状部的外围,每两个该叶片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与该环状部之间具有第二气流通道。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每个该叶片具有第三气流通道。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轮体的材质为铸铁。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形状包含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底盖,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具有多个第一滑槽;控制转盘,设置于该底盖上,具有多个弧槽,每个该弧槽具有远程和靠近该控制转盘中心的近端;多个磁吸件,每个该磁吸件包含穿杆、至少二滑块,以及一个该磁铁,所述磁吸件与该控制转盘固定;封盖,与该底盖连接,该控制转盘与所述磁吸件位于该底盖与该封盖之间,该封盖具有多个第二滑槽,该至少二滑块分别位于该第一滑槽和该第二滑槽内,该轴杆穿过该金属轮体、该底盖、该控制转盘,以及该封盖的轴心位置;借此,当该控制转盘被驱动而转动,所述磁吸件通过该二滑块受该弧槽的导引,沿者该第一滑槽和该第二滑槽位移。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每个滑移座具有二支臂及连接壁,该二支臂直立地连接于该连接壁的内侧面,并相距有预定距离,该磁铁固设于该连接壁的外侧面上并面向该金属轮体,该二支臂外侧面上分别具有至少该滑块,该二支臂分别具有一个位置互相对应的连接孔,该二支臂横跨该控制转盘的两侧面,该连接孔对应该弧槽,该穿杆穿过两个该连接孔和该弧槽。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驱动源,用于产生旋转动力,以带动该控制转盘旋转。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源为马达。前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转盘包含齿面,该驱动源包含输出旋转动力的动力转轴,该动力转轴具有环齿,该环齿与该齿面啮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磁式飞轮,其包含多个磁铁、轴杆,以及金属轮体。金属轮体包含底盘、环状部,以及多个叶片。环状部设置于底盘上,环状部和底盘构成容置空间,多个磁铁和轴杆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磁铁用于和金属轮体形成阻尼效果,轴杆用于带动金属轮体旋转。多个叶片设置于底盘上和环状部的外围,每两个叶片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在一实施例,所述叶片与环状部之间具有第二气流通道。在一实施例,金属轮体的材质为铸铁。在一实施例,叶片的形状包含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在一实施例,内磁式飞轮尚包含底盖、控制转盘、多个磁吸件,以及封盖。底盖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具有多个第一滑槽。控制转盘设置于底盖上,具有多个弧槽,每个弧槽具有远程和靠近控制转盘中心的近端。每个该磁吸件包含穿杆、至少二滑块,以及一个磁铁,磁吸件与控制转盘固定。封盖与底盖连接,控制转盘与磁吸件位于底盖与封盖之间,封盖具有多个第二滑槽,该至少二滑块分别位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轴杆穿过金属轮体、底盖、控制转盘,以及封盖的轴心位置。借此,当控制转盘被驱动而转动,所述磁吸件通过该二滑块受弧槽的导引,沿者该第一滑槽和该第二滑槽位移。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内磁式飞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磁式飞轮,可大幅提升飞轮的散热效果,并精确调整阻尼值。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内磁式飞轮。图2至图5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内磁式飞轮,其中:图2为组装立体图,图3为分解图,图4显示飞轮调整至最大阻尼值,图5显示飞轮调整至最小阻尼值。图6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内磁式飞轮。【符号说明】1:内磁式飞轮10:金属轮体102:底盘104:环状部106:叶片108:容置空间A:第一气流通道B:第二气流通道C:第三气流通道2:内磁式飞轮11:容置空间20:底盖21:第一滑槽30:控制转盘31:弧槽311:近端312:远程32:齿面40:磁吸件41:滑移座411:支臂412:连接壁413:连接孔414:滑块42:穿杆43:磁铁50:封盖51:穿孔52:第二滑槽60:轴杆70:驱动源71:动力转轴711:环齿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内磁式飞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以下将详述本案的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为例示。除了这些详细描述之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广泛地施行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任何所述实施例的轻易替代、修改、等效变化都包含在本案的范围内,并以之后的专利范围为准。在说明书的描述中,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有较完整的了解,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然而,本专利技术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这些特定细节的前提下,仍可实施。此外,众所周知的步骤或元件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专利技术不必要之限制。图式中相同或类似之元件将以相同或类似符号来表示。特别注意的是,图式仅为示意之用,并非代表元件实际的尺寸或数量,除非有特别说明。图1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内磁式飞轮。如图1所示,该内磁飞轮1主要具有金属轮体10,多个磁铁(未图示),以及轴杆(未图示)。金属轮体主要具有底盘102、环状部104、多个叶片106等。环状部104设置于底盘102上,环状部104和底盘102构成容置空间108,在容置空间108内可设置有多个磁铁(未图示)和轴杆(未图示),其中磁铁用于和金属轮体10形成阻尼效果,轴杆用于带动金属轮体10旋转。多个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磁式飞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磁铁;轴杆;以及金属轮体,包含:底盘;环状部,设置于该底盘上,该环状部和该底盘构成容置空间,该多个磁铁和该轴杆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磁铁用于和该金属轮体形成阻尼效果,该轴杆用于带动该金属轮体旋转;多个叶片,设置于该底盘上和该环状部的外围,每两个该叶片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磁铁;轴杆;以及金属轮体,包含:底盘;中空圆柱,设置于该底盘的中央区域,用以套设该轴杆;环状部,设置于该底盘的周边区域上,该环状部和该底盘构成容置空间,该多个磁铁、该中空圆柱和该轴杆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多个磁铁介于该中空圆柱和该环状部之间,所述磁铁用于和该金属轮体形成阻尼效果,该轴杆用于带动该金属轮体旋转;多个叶片,设置于该底盘上和该环状部的外围,每两个该叶片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叶片与该环状部之间具有第二气流通道,每个该叶片具有第三气流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轮体的材质为铸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形状包含平行四边形或菱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磁式飞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底盖,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具有多个第一滑槽;控制转盘,设置于该底盖上,具有多个弧槽,每个该弧槽具有远程和靠近该控制转盘中心的近端;多个磁吸件,每个该磁吸件包含穿杆、至少二滑块,以及一个该磁铁,所述磁吸件与该控制转盘固定;封盖,与该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光雄林旻颖
申请(专利权)人:岱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