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其技术要点是在普通机动车车体左下侧安装有会车灯。使驾驶员在夜间会车时能清楚地看清路面宽度、道路情况及对方车体的轮廓,既不用降低行车速度也能保证行车安全,因而提高了行车安全系数和运输效率。(*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特别是一种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目前国内外机动车辆(包括公共汽车、卡车、轿车)在夜间会车时由于能见度低,驾驶员为会车安全首先要减低车速,然后减弱灯光的亮度以防止灯光刺激对方驾驶员的眼睛,会车后再恢复灯光的强度进行正常的行驶,这样对驾驶员来说在会车时需要经过一个由强光转向弱光,再由弱光转向强光的过程,这个过程尽管很短却使驾驶员的视觉产生疲劳感,并有暂短的视觉盲区,对行车安全十分不利,而且也影响运输效率。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以此提高行车安全系数和运输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普通机动车车体的左下侧安装有会车灯,该会车灯的控制线并接于机动车前大灯弱光控制线上。当夜间会车时,驾驶员关掉前大灯强光,使前大灯变为弱光,同时点亮会车灯,在一定的车距内会车双方灯光在路面上形成“S”型光带(见附图说明图1),使会车双方驾驶员清楚地看清路面宽度、道路情况及对方车体的轮廓,因而既不用降低行车速度也能保证行车安全,此外对后面要超车的驾驶员提供警界信号,抑制其超车,防止事故的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会车时路面形成的“S”型光带示意图。图2是带会车灯的卡车示意图。图3是会车灯具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电原理图。图5是带会车灯的轿车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位于卡车箱左侧的底部前后各安装一个会车灯(1和2),该会车灯的灯具(参见图3)由带有安装孔7的梯形壳体4和安装在该梯形壳体内的灯泡6、固定安装板12及灯座8组成,梯形壳体4的前侧安装有透光玻璃3,梯形壳体4内后侧为一个平面反光板5,灯泡6是一个带有主灯丝13和脉冲灯丝14的脉冲倍光式灯泡,该灯泡插在灯座8上,灯座8后面设有三个分别与卡车照明控制电路中前大灯弱光控制线、脉冲控制线,蓄电池负极相连的接线柱9、10、11(参见图4)。当夜间会车时驾驶员关掉前大灯强光,将开关K接于前大灯弱光控制线a上,同时点燃前大灯D2弱光灯丝和会车灯D3的主灯丝13,会车灯D3的脉冲灯丝14在脉冲继电器JX的控制下间断点燃,使得会车双方驾驶员在会车灯的相互返照下清楚地看清路面宽度,道路情况及对方车体的轮廓,间断点燃的脉冲灯丝14使会车灯增强亮度,加大景深,同时也提供警界信号,防止后面超车造成事故。本技术可根据机动车车体的长短,安装一个、二个或三个会车灯;如轿车,因车体较短可安装一个会车灯(图5)。该会车灯镶嵌在轿车左下侧车门上。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在机动车车体的左下侧安装有会车灯,该会车灯的控制线并接于机动车前大灯弱光控制线上。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在机动车车体左下侧的会车灯可以是一个或二个或三个。3.按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会车灯包括带有安装孔的梯形壳体和安装在该梯形壳体内的灯泡,固定安装板、灯座,梯形壳体的前侧安装透光玻璃,梯形壳体内后侧为一个平面反光板,安装在梯形壳体内的灯泡是一个带有主灯丝和脉冲灯丝的倍光式灯泡,该灯泡插在灯座上,灯座的后面设有三个分别与机动车照明电路中前大灯弱光控制线、脉冲控制线,蓄电池负极相连的接线柱。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其技术要点是在普通机动车车体左下侧安装有会车灯。使驾驶员在夜间会车时能清楚地看清路面宽度、道路情况及对方车体的轮廓,既不用降低行车速度也能保证行车安全,因而提高了行车安全系数和运输效率。文档编号B60Q1/14GK2043940SQ8921007公开日1989年9月6日 申请日期1989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1989年1月28日专利技术者张广发 申请人:张广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会车灯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在机动车车体的左下侧安装有会车灯,该会车灯的控制线并接于机动车前大灯弱光控制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发,
申请(专利权)人:张广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