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6431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14:41
车身后部结构(10)具有:包含加强L字形截面部(56)的后面板加强件(23);包含内侧L字形截面部(65)的后梁部(25);和由上加强延伸部(28)及后面板侧延伸部(29)构成的角面板(27)。在加强L字形截面部上具有第1棱线(52),在内侧L字形截面部上具有第2棱线(77)。上加强延伸部具有与各L字形截面部连续的上L字形截面部(89),并且具有与各棱线连续的第3棱线(86)。后面板侧延伸部(29)具有将角部闭合截面部(81)分隔的隔板部(9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后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中,在车身后部设有后外壁,从后外壁立起有后梁部,且在后外壁及后梁部的交叉部上设有角面板。
技术介绍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后外壁从车身的形成地板部等的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由立起的后外壁形成行李箱(车室)的后部。后外壁通过从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的后面板外构件及后面板内构件而形成为中空状的闭合截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专利文献1的后外壁通过后面板外构件及后面板内构件而形成为较大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因此,难以确保后外壁的刚性、强度,要求研究在后外壁上输入有载荷时,如何抑制因输入的载荷而导致后外壁发生压溃变形。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在后外壁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有后梁,且后梁与车顶侧梁连结。通过将后梁连结在后外壁的外侧端部,由后外壁的上部及后梁形成车室的后部开口部。因此,在后外壁形成为较大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的情况下,在后外壁及后梁之间难以良好地传递载荷,而还要求研究如何在后外壁及后梁之间良好地传递载荷。作为抑制后外壁的压溃变形、且在后外壁及后梁之间良好地传递载荷的对策,考虑在后外壁的内部设置隔板部并通过隔板部分隔闭合截面。通过利用隔板部分隔闭合截面,而能够确保后外壁的刚性、强度。但是,在后外壁的内部设有隔板部的情况下,隔板部的部件增加,零部件数量增加,由此导致结构变得复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86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且能够确保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具有:后面板外构件,其从车身的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并形成将车室与外部隔开的后外壁;后面板加强件,其接合在该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室内侧面上,由此,在所述车身的后部开口部的下缘,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闭合截面部;后梁部,其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立起,并通过所述后部开口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部闭合截面部;以及角面板,其接合在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及所述后梁部上,由此,构成在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凹状的角部中使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及所述侧部闭合截面部连续的角部闭合截面部,所述车身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上表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开口凸缘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和下垂面,其在与该上表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1棱线向下方垂下,所述后梁部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侧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开口凸缘部向车身前方延伸;和延伸面,其在与该侧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2棱线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角面板具有:上加强延伸部,其具有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及所述后梁部的各L字形截面部连续的L字形截面部,在该L字形截面部上具有与所述第1棱线及所述第2棱线连续的第3棱线;和后面板侧延伸部,其与该上加强延伸部一起构成所述角部闭合截面部,并具有将所述角部闭合截面部分隔成多个部分的隔板部。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的上表面连续地配置。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具有:一般面部,其大致垂直地配置;和弯曲面部,其设置在该一般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从所述一般面部朝向车身前方弯曲,所述上加强延伸部具有用于对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和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进行点焊的焊枪穿插孔,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具有在所述一般面部及所述弯曲面部的整个范围内被接合的第1凸缘。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具有夹在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上端的外凸缘与所述上加强延伸部的上凸缘之间而被接合的第2凸缘。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层差部和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对齐。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加强延伸部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对齐。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具有:第1外棱线,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和第2外棱线,其在该第1外棱线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具有以在所述第1外棱线及所述第2外棱线之间进行支承的方式延伸的支承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使上加强延伸部的L字形截面部与后面板加强件的L字形截面部及后梁部的L字形截面部连续,由此使第1棱线、第2棱线及第3棱线连续。因此,能够通过上加强延伸部的L字形截面部(第3棱线)良好地进行后面板加强件及后梁部间的载荷传递。由此,能够提高后面板加强件及后梁部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并提高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而且,在后面板侧延伸部上具有隔板部,通过隔板部将角部闭合截面部分隔成多个部分。由此,角部闭合截面部(即,后外壁)相对于压溃变形的承受力提高,能够提高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而且,通过后面板侧延伸部所具有的隔板部将角部闭合截面部分隔成多个部分,由此,不需要独立地设置隔板部,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使隔板部与后面板加强件的上表面连续。由此,能够从后面板加强件的上表面向隔板部良好地传递载荷。由此,能够提高从后面板加强件向后面板侧延伸部的载荷传递效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在上加强延伸部上具有焊枪穿插孔。由此,即使在由上加强延伸部及后面板侧延伸部形成角部闭合截面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点焊用的电极穿过焊枪穿插孔而插入到角部闭合截面部的内部。由此,能够从角部闭合截面部的内侧对后面板外构件及后面板侧延伸部进行点焊。而且,在后面板外构件的一般面部及弯曲面部的整个范围内,使后面板侧延伸部的第1凸缘接合。由此,能够通过第1凸缘加强一般面部及弯曲面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后面板外构件的刚性、强度。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在后面板外构件的外凸缘和上加强延伸部的上凸缘上以夹持状态接合有后面板侧延伸部的第2凸缘。由此,能够通过外凸缘及上凸缘牢固地支承第2凸缘。由此,能够提高第2凸缘的接合强度,因此能够提高后面板侧延伸部的刚性、强度。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通过使后面板侧延伸部的横层差部和后面板外构件的横加强筋对齐,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通过使上加强延伸部的纵加强筋和后面板侧延伸部的纵加强筋对齐,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在后面板外构件上具有第1外棱线和第2外棱线,在第1外棱线及第2外棱线之间以进行支承的方式具有支承部。由此,能够通过支承部加强第1外棱线及第2外棱线,以阻止第1外棱线及第2外棱线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在第1外棱线及第2外棱线之间具有支承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从车室侧观察到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2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图2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图2的车身后部结构分解出上加强延伸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具有:后面板外构件,其从车身的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并形成将车室与外部隔开的后外壁;后面板加强件,其接合在该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室内侧面上,由此,在所述车身的后部开口部的下缘,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闭合截面部;后梁部,其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立起,并通过所述后部开口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部闭合截面部;以及角面板,其接合在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及所述后梁部上,由此,构成在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凹状的角部中使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及所述侧部闭合截面部连续的角部闭合截面部,所述车身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上表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开口凸缘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和下垂面,其在与该上表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1棱线向下方垂下,所述后梁部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侧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所述开口凸缘部向车身前方延伸;和延伸面,其在与该侧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2棱线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角面板具有:上加强延伸部,其具有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及所述后梁部的各L字形截面部连续的L字形截面部,在该L字形截面部上具有与所述第1棱线及所述第2棱线连续的第3棱线;和后面板侧延伸部,其与该上加强延伸部一起构成所述角部闭合截面部,并具有将所述角部闭合截面部分隔成多个部分的隔板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8.31 JP 2012-191554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具有:后面板外构件,其从车身的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并形成将车室与外部隔开的后外壁;后面板加强件,其接合在该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室内侧面上,由此,在所述车身的后部开口部的下缘,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闭合截面部;后梁部,其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立起,并通过所述后部开口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部闭合截面部;以及角面板,其接合在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及所述后梁部上,由此,构成在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凹状的角部中使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及所述侧部闭合截面部连续的角部闭合截面部,所述车身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上表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开口凸缘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和下垂面,其在与该上表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1棱线向下方垂下,所述后梁部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侧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所述开口凸缘部向车身前方延伸;和延伸面,其在与该侧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2棱线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角面板具有:上加强延伸部,其具有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及所述后梁部的各L字形截面部连续的L字形截面部,在该L字形截面部上具有与所述第1棱线及所述第2棱线连续的第3棱线;和后面板侧延伸部,其与该上加强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海老原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