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包括车载电源(7)、远光控制开关(2)、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远光灯(4);所述远光控制开关(2)的一端依次与保险(R1)、继电器(JD1)、二极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电源(7)连接;二极管(6)与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后再与开关管(5)连接,所述常闭常开继电器(JD2)分别与远光灯(4)近光灯(3)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在夜间行驶的车辆相向行驶会车时自动由远光变为近光,提高机动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系数,确保国家和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变光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机动车会车灯光布置线路一般为由远光控制开关控制汽车的远光灯,近光控制开关控制汽车的的近光灯;会车时要求驾驶员严格按交通法规的规定进行会车变光。但由于汽车的种类、型号及功率的不同,致使车辆的灯光在照明上的强弱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夜间行驶的车辆,由于视线不好、且行驶的速度较快,所以一般都选择远光灯照明,当相向行驶的车辆会车时,由于部分驾驶员不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按规定进行会车变光;因这一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不计其数,这成为夜间行车的重大安全隐患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能够在夜间行驶的车辆,相向行驶会车时自动由远光变为近光,提高机动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系数,确保国家和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包括车载电源7、远光控制开关2、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远光灯4;车载电源7与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串联成闭合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远光控制开关2的一端依次与保险R1、继电器JD1、二极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电源7连接;所述二极管6与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后再与开关管5连接,所述开关管5一端的两个结点分别与相互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另一端与常闭常开继电器JD2连接,所述常闭常开继电器JD2的常闭端与远光灯4连接,常开端与近光灯3连接,所述远光灯4与车载电源7串联。本技术设计原理简单科学、实用性强、便于生产和安装使用。本技术大大提高了机动车夜间的行车安全、减少了驾驶员的疲劳、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图中1为近光控制开关、2为远光控制开关、3为近光灯、4为远光灯、5为开关管、6为二极管、7为车载电源,R1为保险,R3为光敏电阻,JD1为继电器、JD2为常闭常开继电器。参阅附图1可知本技术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包括车载电源7、远光控制开关2、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远光灯4;车载电源7与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串联成闭合回路;所述远光控制开关2的一端依次与保险R1、继电器JD1、二极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电源7连接;所述二极管6与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后再与开关管5连接,所述开关管5一端的两个结点分别与相互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另一端与常闭常开继电器JD2连接,所述常闭常开继电器JD2的常闭端与远光灯4连接,常开端与近光灯3连接,所述远光灯4与车载电源7串联。当车辆在夜间行,如光敏电阻没有受到对面车辆灯光照射时,光敏电阻不工作,车辆可以正常使用远光灯,当光敏电阻受到对面车辆灯光照来的亮度或比较强的路灯照射时,光敏电阻马上工作、导致车载电源给开关管供电(型号为BT169D),从而使常闭、常开继电器工作,触亮近光、避免了会车带来的安全事故和驾驶员常期受灯光照射带来的疲劳,也符合城市管理规定(在城区内禁止使用远光)。有些车辆的超车灯车载电源和远光灯线在同一段线路,需把组合开关的远光弹片与超车弹片分开,可另接线在超车弹片上;另外光敏电阻虽然在电路图中只标有两个,但这不应该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串联或并联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作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包括车载电源(7)、远光控制开关(2)、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远光灯(4);车载电源(7)与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串联成闭合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远光控制开关(2)的一端依次与保险(R1)、继电器(JD1)、二极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电源(7)连接;所述二极管(6)与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后再与开关管(5)连接,所述开关管(5)一端的两个结点分别与相互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另一端与常闭常开继电器(JD2)连接,所述常闭常开继电器(JD2)的常闭端与远光灯(4)连接,常开端与近光灯(3)连接,所述远光灯(4)与车载电源(7)串联。专利摘要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包括车载电源(7)、远光控制开关(2)、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远光灯(4);所述远光控制开关(2)的一端依次与保险(R1)、继电器(JD1)、二极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电源(7)连接;二极管(6)与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后再与开关管(5)连接,所述常闭常开继电器(JD2)分别与远光灯(4)近光灯(3)连接。本技术能够使在夜间行驶的车辆相向行驶会车时自动由远光变为近光,提高机动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系数,确保国家和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文档编号B60Q1/14GK2717754SQ200420018139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0日专利技术者柳国庆, 陈满中 申请人:柳国庆, 陈满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动车智能变光装置,它包括车载电源(7)、远光控制开关(2)、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远光灯(4);车载电源(7)与近光控制开关(1)、保险(R1)、近光灯(3)串联成闭合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远光控制开关(2)的一端依次与保险(R1)、继电器(JD1)、二极管(6)连接,另一端与车载电源(7)连接;所述二极管(6)与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后再与开关管(5)连接,所述开关管(5)一端的两个结点分别与相互并联的两个光敏电阻(R3)连接,另一端与常闭常开继电器(JD2)连接,所述常闭常开继电器(JD2)的常闭端与远光灯(4)连接,常开端与近光灯(3)连接,所述远光灯(4)与车载电源(7)串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国庆,陈满中,
申请(专利权)人:柳国庆,陈满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