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57823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9 0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包括:限动轮支架(1),第一轴承组(2),孔用弹性挡圈组(3),工作轴(4),第二轴承组(5),小轴组(6),紧定螺钉组(7),平头轴组(8),第三轴承组(9),开口销组(10)。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两个滑轨连接处的上下限动机构与滑轨腹板面的间隙值,保证了襟翼空间运动沿设计的限定轨迹运动,同时限制襟翼在其他方向的运动,并保证襟翼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卡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设计领域,涉及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只能在在襟翼的后退或偏转过程中起到限定单个方向的运动的功能,且不能同时保证襟翼的后退或偏转,而新型飞机外襟翼要求襟翼后退的过程中同时要向外偏转,该运动为较复杂的空间运动模式,一般的限动机构无法满足此项设计要求。飞机襟翼一般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滑轨支撑,沿滑轨方向运动,如果各襟翼运动限动机构设计不合理,则襟翼在运动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卡滞,影响襟翼正常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能保证襟翼沿滑轨方向的后退或偏转运动,同时限制襟翼在其他方向的运动,并保证襟翼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卡滞。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包括:限动轮支架1,第一轴承组2,孔用弹性挡圈组3,工作轴4,第二轴承组5,小轴组6,紧定螺钉组7,平头轴组8,第三轴承组9,开口销组10构成。各部分的连接关系如下:限动轮支架I为此机构的主要部件,其余部件都连接在限动轮支架I上。限动轮支架I的上部开有对称的U型凹槽11和轴向贯通的圆孔12 ;限动轮支架I的中部开有M型通槽13和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组14 ;限动轮支架I的下部开有十型通槽15,在十型通槽15的两侧开有径向贯通的第二通孔组16,限动轮支架I的左右外侧面各有相同规格的同轴圆柱体。第一轴承组2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轴承分别位于U型凹槽11两侧的槽内,第一轴承组2通过工作轴4与限动轮支架I连接,工作轴4位于圆孔12内并通过孔用弹性挡圈组3固定在限动轮支架I上;第二轴承组5由四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M型通槽13的两侧槽内分别前后布置两个轴承,第二轴承组5通过小轴组6与限动轮支架I连接,小轴组6位于第一通孔组14内并通过紧定螺钉组7固定于限动轮支架I上;第三轴承组9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分别安装于十型通槽15的轴向的两侧槽内,第三轴承组9通过平头轴组8连接于限动轮支架I上,平头轴组8位于第二通孔组16内并通过开口销组10固定于限动轮支架I上。专利技术效果为通过改变两个滑轨连接处的上下限动机构与滑轨腹板面的间隙值,保证了襟翼空间运动沿设计的限定轨迹运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右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A-A的剖视图;其中,1-限动轮支架,2-第一轴承组,3-孔用弹性挡圈组,4-工作轴,5-第二轴承组,6-小轴组,7-紧定螺钉组,8-平头轴组,9-第三轴承组,10-开口销组,Il-U型凹槽,12-圆孔,13-M型通槽,14-第一通孔组,15-十型通槽,16-第二通孔组,17圆柱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3,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包括:限动轮支架1,第一轴承组2,孔用弹性挡圈组3,工作轴4,第二轴承组5,小轴组6,紧定螺钉组7,平头轴组7,第三轴承组9,开口销组10。限动轮支架I的上部开有对称的U型凹槽11和轴向贯通的圆孔12 ;限动轮支架I的中部开有M型通槽13和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组14 ;限动轮支架I的下部开有十型通槽15,在十型通槽15的两侧开有径向贯通的第二通孔组16,限动轮支架I的左右外侧面各有相同规格的同轴圆柱体17。第一轴承组2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轴承分别位于U型凹槽11两侧的槽内,第一轴承组2通过工作轴4与限动轮支架I连接,工作轴4位于圆孔12内并通过孔用弹性挡圈组3固定在限动轮支架I上;第一轴承组2与滑轨的上工作面或下工作面接触,在工作面上滚动,是主要承力的工作轮。第二轴承组5由四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M型通槽13的两侧槽内分别前后布置两个轴承,第二轴承组5通过小轴组6与限动轮支架I连接,小轴组6位于第一通孔组14内并通过紧盯螺钉组固定于限动轮支架I上;第二轴承组5的四个轴承与滑轨工作面的背部表面有一定的间隙值,用于调整襟翼运动时限动机构的位置;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5配合可限制限动轮支架I在垂直于滑轨工作面方向的运动,并可限制限动轮支架I的俯仰运动。第三轴承组9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分别安装于十型通槽15的轴向的两侧槽内,第三轴承组9通过平头轴组7连接于限动轮支架I上,平头轴组7位于第二通孔组16内并通过开口销组10固定于限动轮支架I上。第三轴承组9的两个轴承与滑轨侧面腹板预留有一定的间隙,并且不通位置的限动机构两侧的间隙值都不同,可限制限动轮支架I垂直于滑轨侧面腹板方向的运动。【主权项】1.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包括:限动轮支架(1),第一轴承组(2),孔用弹性挡圈组(3),工作轴(4),第二轴承组(5),小轴组(6),紧定螺钉组(7),平头轴组(8),第三轴承组(9),开口销组(10),其特征在于: 限动轮支架(I)的上部开有对称的U型凹槽(11)和轴向贯通的圆孔(12);限动轮支架(I)的中部开有M型通槽(13 )和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组(14);限动轮支架(I)的下部开有十型通槽(15),在十型通槽(15)的两侧开有径向贯通的第二通孔组(16),限动轮支架(I)的左右外侧面各有相同规格的同轴圆柱体(17 ); 第一轴承组(2)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轴承分别位于U型凹槽(11)两侧的槽内,第一轴承组(2)通过工作轴(4)与限动轮支架(I)连接,工作轴(4)位于圆孔(12)内并通过孔用弹性挡圈组(3 )固定在限动轮支架(I)上; 第二轴承组(5)由四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M型通槽(13)的两侧槽内分别前后布置两个轴承,第二轴承组(5)通过小轴组(6)与限动轮支架(I)连接,小轴组(6)位于第一通孔组(14)内并通过紧定螺钉组(7)固定于限动轮支架(I)上; 第三轴承组(9)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分别安装于十型通槽(15)的轴向的两侧槽内,第三轴承组(9)通过平头轴组(8)连接于限动轮支架(I)上,平头轴组(8)位于第二通孔组(16)内并通过开口销组(10)固定于限动轮支架(I)上。【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包括:限动轮支架(1),第一轴承组(2),孔用弹性挡圈组(3),工作轴(4),第二轴承组(5),小轴组(6),紧定螺钉组(7),平头轴组(8),第三轴承组(9),开口销组(10)。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两个滑轨连接处的上下限动机构与滑轨腹板面的间隙值,保证了襟翼空间运动沿设计的限定轨迹运动,同时限制襟翼在其他方向的运动,并保证襟翼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卡滞。【IPC分类】B64C9-14, B64C13-00【公开号】CN104554709【申请号】CN201310492720【专利技术人】陈玉丽, 许兰波, 高万春, 刘永胜 【申请人】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申请日】2013年10月2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襟翼运动限动机构,包括:限动轮支架(1),第一轴承组(2),孔用弹性挡圈组(3),工作轴(4),第二轴承组(5),小轴组(6),紧定螺钉组(7),平头轴组(8),第三轴承组(9),开口销组(10),其特征在于:限动轮支架(1)的上部开有对称的U型凹槽(11)和轴向贯通的圆孔(12);限动轮支架(1)的中部开有M型通槽(13)和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组(14);限动轮支架(1)的下部开有十型通槽(15),在十型通槽(15)的两侧开有径向贯通的第二通孔组(16),限动轮支架(1)的左右外侧面各有相同规格的同轴圆柱体(17);第一轴承组(2)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轴承分别位于U型凹槽(11)两侧的槽内,第一轴承组(2)通过工作轴(4)与限动轮支架(1)连接,工作轴(4)位于圆孔(12)内并通过孔用弹性挡圈组(3)固定在限动轮支架(1)上;第二轴承组(5)由四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M型通槽(13)的两侧槽内分别前后布置两个轴承,第二轴承组(5)通过小轴组(6)与限动轮支架(1)连接,小轴组(6)位于第一通孔组(14)内并通过紧定螺钉组(7)固定于限动轮支架(1)上;第三轴承组(9)由两个相同规格的轴承组成,分别安装于十型通槽(15)的轴向的两侧槽内,第三轴承组(9)通过平头轴组(8)连接于限动轮支架(1)上,平头轴组(8)位于第二通孔组(16)内并通过开口销组(10)固定于限动轮支架(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丽许兰波高万春刘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