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包括与内锅配套使用的内锅盖、容纳内锅的外锅、与外锅配套使用的外锅盖,在内锅底部设有聚热圈,所述内锅包括内壁、聚热围筒和外壳,其中外壳位于最外层,聚热围筒位于中间层,内壁位于最里层;所述外壳的上部与下部设有若干通孔。该内锅能电气两用,可用电磁炉和煤气炉火直接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进一步提高了锅的吸热效率,进一步延长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达到更好继续烹饪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
本技术涉及一种锅,具体的说是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
技术介绍
现有的节能锅是利用散热器的逆向思维原理,在锅底设有聚热圈,也称为吸热圈,聚热圈由多个吸热筋片构成,加热时能迅速聚能储热,在锅离开火源后,聚热圈能缓慢均匀的散热,从而达到聚热节能效果。但是现有节能锅的吸热效率和熄火再煮效果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进一步提高吸热效率,同时在熄火后,也就是离开火源后,进一步提高锅再煮的效果。 本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包括与内锅配套使用的内锅盖、容纳内锅的外锅、与外锅配套使用的外锅盖,在内锅底部设有聚热圈,所述内锅包括内壁、聚热围筒和外壳,其中外壳位于最外层,聚热围筒位于中间层,内壁位于最里层;所述外壳的上部与下部设有若干通孔。 所述外壳侧面开有矩形孔;聚热围筒的侧面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为圆柱体,移动柱的下底面与聚热围筒的侧面固定连接;移动柱位于矩形孔中。 所述聚热围筒为聚热体,呈圆环柱体,包围内锅的内壁。 当内锅在煤气炉加热时,火苗可以通过外壳侧面下部的通孔进入内锅的中层,SP聚热围筒,对聚热围筒进行加热。而聚热围筒能迅速聚能储热,且其导热性快、导热效果好,相对于现有的节能锅来说,在火源上蒸煮时,进一步提高内锅吸热效率,使小火即有中火的功效。 与内锅配套使用的内锅盖、容纳内锅的外锅、与外锅配套使用的外锅盖。使用内锅盖、外锅和外锅盖,能锁住热量,更进一步延长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继续烹饪的功效,也另保温效果更好。还可当做冰桶使用,因为与外界良好的隔热。 这里所述的聚热围筒的俯视图是圆环。当内锅在炉火中进行加热时,聚热围筒向锅底面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更准确地说是下落一定的距离,使得聚热围筒包住炉火。这样的设计使炉火的热量大部分被聚热圈和聚热围筒吸收掉,相对于现有的节能锅,能极大地提高内锅的吸热效率,使小火即有大火的功效。而且在离开火源时,聚热围筒向锅口的方向移动,缩回内锅中,延长了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提高了继续烹饪的功效。如果把它放入外锅中,能很好地延长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继续烹饪的功效。 所述外壳侧面开有矩形孔,聚热围筒的侧面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为圆柱体,移动柱的下底面与聚热围筒的侧面固定连接;移动柱位于矩形孔中;所述的矩形孔是指形状为矩形的通孔。这样的设计可以随自己的需要自由调整聚热围筒伸出内锅底面的长度。 在所述外壳的侧面的上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聚热围筒为聚热体,呈筒状或圆环柱体状,包围内锅的内壁或包围内锅的内壁的侧面。这里所说的圆环柱体是指俯视图是圆环,正视图和左视图为矩形的空间几何体。这里所说的筒状是指其形状似笔筒、水桶、盲孔的空间几何体,其正视图和左视图为矩形,俯视图是圆和位于圆上的圆环组成,圆环的外径等于圆的半径。这里所说的聚热围筒为聚热体,其构造可以与聚热圈的一样,也可以是由铝、铝铁或铝铜制成的圆环柱体或筒状体。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内锅中增设聚热围筒,聚热围筒的导热性快、导热效果好,能迅速聚能储热,进一步提高了内锅的吸热效率,加热时间短。而内锅离开火源后,聚热围筒也能缓慢均匀地散热,进一步延长内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达到更好继续烹饪的功效,同时也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本技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加热时间短,熄灭后无需能源,降低了厨房空气污染。亦省时省钱,必将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内锅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内锅的纵剖视图。 图6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熄火后的内锅纵剖视图。 图7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蒸煮时的内锅纵剖视图。 图8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内锅置于外锅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5,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1,包括内锅4、与内锅配套使用的内锅盖3、容纳内锅的外锅5和与外锅配套使用的外锅盖2,在内锅4底部设有聚热圈41,内锅4包括内壁43、聚热围筒44和外壳45,其中外壳45位于最外层,聚热围筒44位于中间层,内壁43位于最里层。该内锅4能电气两用,可用电磁炉和煤气炉火直接加热。外壳45和内壁43可采用不锈钢制成。聚热围筒44为聚热体,呈筒状或圆环柱体状,包围内锅4的内壁43或包围内锅4的43内壁的侧面。这里所说的圆环柱体是指俯视图是圆环,正视图和左视图为矩形的空间几何体。这里所说的筒状是指其形状似笔筒、水桶、盲孔的空间几何体,其正视图和左视图为矩形,俯视图是圆和位于圆上的圆环组成,圆环的外径等于圆的半径。这里所说的聚热围44筒为聚热体,其构造可以与聚热圈的一样。也可以是由铝、铝铁或铝铜制成的圆环柱体或筒状体。对于现有的节能锅,在内锅4中增设聚热围筒44,聚热围筒44的导热性快、导热效果好,能迅速聚能储热,进一步提高了内锅43的吸热效率。而内锅43离开火源后,聚热围筒44也能缓慢均匀地散热,进一步延长内锅4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达到更好继续烹饪的功效。使用内锅4、内锅盖3、外锅5和外锅盖2,能锁住热量,更进一步延长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继续烹饪的功效,保温效果更好。还可当作冰桶使用,因为与外界良好的隔热。在所述外壳45的上下部开设通孔42。所述通孔42的个数为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当内锅在煤气炉加热时,火苗可以通过外壳45下部的通孔42进入内锅的聚热围筒44,对聚热围筒44进行加热。而聚热围筒能迅速聚能储热,且其导热性快、导热效果好,相对于现有的节能锅来说,在火源上蒸煮时,进一步提高内锅4吸热效率,使小火即有中火的功效。 实施例2:参见图1-3和图6-8,聚热围筒44的俯视图是圆环,正视图和左视图为矩形。在所述外壳45侧面开有矩形孔47,聚热围筒44的侧面设有移动柱46,所述移动柱46为圆柱体,移动柱46的下底面与聚热围筒44的侧面固定连接;移动柱46位于矩形孔47中,所述的矩形孔是指形状为矩形的通孔;与聚热围筒44的下底面相对应的外壳45的下底面部分开有圆环形孔,所述圆环形孔是指形状为圆环的通孔,该圆环形孔的内径稍小于聚热围筒44的下底面的内径,而圆环形孔的外径稍大于聚热围筒44的下底面的外径。特别说明,此实施方式,可在内锅4的侧面下部或上部开设通孔42,但优选的是,不开设通孔42。当内锅4在炉火中进行加热时,聚热围筒44向内锅4底面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更准确地说是下落一定的距离,使得聚热围筒44包住炉火。使得炉火的热量大部分被聚热圈41和聚热围筒44吸收传递到内锅中,相对于现有的节能锅,能极大地提高内锅4的吸热效率,使小火即有大火的功效。而且在离开火源时,聚热围筒44向锅口的方向移动,缩回内锅44中,延长了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提高了继续烹饪的功效。如果把它放入外锅5中,能很好地延长锅内保持沸腾状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继续烹饪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包括与内锅(4)配套使用的内锅盖(3)、容纳内锅(4)的外锅(5)、与外锅配套使用的外锅盖(2),在内锅(4)底部设有聚热圈(4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4)包括内壁(43)、聚热围筒(44)和外壳(45),其中外壳(45)位于最外层,聚热围筒(44)位于中间层,内壁(43)位于最里层;所述外壳(45)的上部与下部设有若干通孔(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熄火再煮锅,包括与内锅(4)配套使用的内锅盖(3)、容纳内锅(4)的外锅(5)、与外锅配套使用的外锅盖(2),在内锅(4)底部设有聚热圈(4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4)包括内壁(43)、聚热围筒(44)和外壳(45),其中外壳(45)位于最外层,聚热围筒(44)位于中间层,内壁(43)位于最里层;所述外壳(45)的上部与下部设有若干通孔(4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圣坤,
申请(专利权)人:张圣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