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散热板固定于后壳上,并靠近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灯条固定于散热板上,灯条发出的光在灯条的发光侧传播,灯条的背光侧与发光侧相对,导光板与散热板固定,导光板与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灯条的背光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导光板和灯条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均匀且较小,并且可以避免导光板的定位结构在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参看图1和图2,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0包括后壳110、用于固定和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板120、用于通电发光的灯条130、以及用于传导光的导光板140。通常将灯条130粘接在散热板120,则灯条130和散热板120组成一个组件。再将粘接有灯条130的散热板120固定在后壳110上,并且导光板140也固定在后壳110上。固定后的灯条130与导光板140的入光面(一端面)相对,灯条130发出的光线将进入导光板140中。 由于,灯条130与导光板140的入光面之间存在间隙,可以理解的是,该间隙的宽度越大,则进入导光板140的光的光强越弱。当灯条13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较大,则需要提高灯条130的功率,而产生更高的亮度的光,以确保导光板140中进入足够光。当灯条13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不等,将带来导光板140的不同部位亮度不均的问题,此种亮度不均,通常只能通过增加扩散片张数来解决。因此,理想的条件是灯条130与导光板140之间的间隙为等宽度的间隙,并且该间隙的宽度较小。 但是,导光板140与散热板120都安装在后壳110上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由于导光板140和灯条130之间无直接定位关系,两者之间是通过后壳110实现间接定位。可以理解的是,间接定位将带来更大的装配公差,从而使得导光板140和灯条13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较大或带来宽度不均的问题,进而使得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0在不同区域位置的背光亮度不均匀,导致侧入光式背光模组10出现光学品质问题。又由于后壳110通常为塑胶件,受到塑胶注塑成型的工艺限制,后壳110本身就带有较大的公差,从而进一步使得导光板140和灯条130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增大或带来宽度不均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导光板140的长边上开设有定位槽1410,与后壳110上的定位柱1110配合固定。该定位槽1410位于显示区域内,而灯条130发出的光照射到导光板140的定位槽1410处时,容易形成影响光学品质的亮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导光板和灯条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均匀且较小,避免导光板的定位结构在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所述散热板固定于所述后壳上,并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所述灯条固定于所述散热板上,所述灯条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发光侧与背光侧,所述灯条发出的光在所述灯条的发光侧传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与所述灯条的发光侧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安装部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时伸至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为一扣勾,所述散热板上对应设有供所述扣勾卡持配合的扣位。 优选地,所述灯条上对应所述扣勾和所述扣位设有供所述扣勾穿过的缺口。 优选地,所述散热板整体呈L型,包括与后壳固定的底板部和与底板部连接并背向所述后壳延伸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后壳的中心的内侧面和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所述灯条包括安装板和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所述LED安装于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粘接。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与所述灯条的LED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扣勾;在所述导光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时,所述导光板的扣勾的勾部抵持于侧板部的外侧面。 优选地,所述灯条的安装板上还设有位于所述LED—侧的凸键,在所述导光板固定于所述散热板时,所述凸键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抵触,以避免导光板的入光面抵压所述灯条上的LED。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在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在导光板收缩或膨胀时,所述入光面相对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自由端可相对所述散热板伸缩。 优选地,所述扣勾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扣勾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并且两个扣勾的勾部相向凸出,所述灯条上的所有LED位于所述两个扣勾之间。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和与所述面板相邻设置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为上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 相对于导光板和散热板分别通过后壳而间接定位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本技术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通过将导光板与具有灯条的散热板直接固定,从而可以直接定位灯条与导光板。则本技术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和灯条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可以较均匀且较小。并且由于导光板与后壳之间无定位关系,所以后壳的尺寸精度不会影响到导光板与灯条之间的间隙,即后壳尺寸精度可以降低,则后壳良率得以提升,降低了后壳的加工制造成本。本技术所提供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由于导光板与散热板的相固定的位置位于灯条的背光侧,从而可以避免导光板的定位结构产生的反射光在导光板的显示区域内引起亮斑。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侧入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按照图3中所建立的坐标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为后方。 本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参照图3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该侧入光式背光模组I包括后壳11、用于与灯条13连接以增大灯条13散热面积的散热板12、固定在散热板12上的灯条13、以及用于将光混合并反射的导光板14。 本实施例中,后壳11包括前侧面(X轴正方向的一侧面),所述前侧面向后凹陷形成有安装槽111。具体地,后壳11为盆形以形成所述安装槽111。 所述散热板12固定于后壳11的安装槽111的内,并靠近安装槽111的一槽侧壁设置,即靠近所述后壳11的一侧边缘设置。本实施例中,散热板12与后壳11为螺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卡接或粘接等。具体地,散热板12整体呈L型,包括与后壳11螺接固定的底板部122和与底板部122连接并向前侧延伸的侧板部123。侧板部123包括朝向后壳11的中心的内侧面和与该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 所述灯条13包括安装板131和安装于安装板131上的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132。所述灯条13的安装板131与所述侧板部123的内侧面粘接,以使LED132朝向后壳11的中心方向。LED132朝向的一侧为灯条13的发光侧,与所述发光侧相对的另一侧为灯条13的背光侧。 所述导光板14通过与散热板12固定而在安装槽111内定位。导光板14与散热板12的固定方式,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所述散热板固定于所述后壳上,并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所述灯条固定于所述散热板上,所有灯条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发光侧与背光侧,所述灯条发出的光在灯条的发光侧传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所述灯条的背光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后壳、散热板、灯条以及导光板;所述散热板固定于所述后壳上,并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边缘设置;所述灯条固定于所述散热板上,所有灯条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发光侧与背光侧,所述灯条发出的光在灯条的发光侧传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散热板相固定的位置位于所述灯条的背光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在安装后位于所述灯条的发光侧并与所述灯条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凸出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所述安装部在与所述散热板固定时伸至所述灯条的背光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一扣勾,所述散热板上对应设有供所述扣勾卡持配合的扣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上对应所述扣勾和所述扣位设有供所述扣勾穿过的缺口。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整体呈L型,包括与后壳固定的底板部和与底板部连接并背向所述后壳延伸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后壳的中心的内侧面和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 所述灯条包括安装板和若干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