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344303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冷却液通路,所述冷却液通路内流通有冷却液;第一冷媒通路,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内流通有第一冷媒;第二冷媒通路,所述第二冷媒通路内流通有第二冷媒;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紧贴,所述冷却液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间隔开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第一冷媒通路内的第一冷媒同时与第二冷媒通路内的第二冷媒以及冷却液通路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热,且可避免冷却液的热量辐射到第二冷媒中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器、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有该热交换器的冷却循环系统及具有该冷却循环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制冷循环组件的冷媒在蒸发器内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吸收车内热量,压力降低。冷媒以低压气态的形式被吸收至压缩机,压缩机压缩冷媒以高压气态排放到冷凝器中。冷媒在冷凝器中冷凝成高压的液体,随后进入蒸发器。压缩机在汽车空调的整个循环中提供所需的动力。 制冷循环组件用的热交换器用于将制冷循环组件中从蒸发器流出的低温冷媒与从冷凝器流出的中温冷媒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制冷循环组件的制冷能力。 发动机的冷却液通过散热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换热以实现冷却,随着发动机散热需求的增加,为避免发动机过热、发动机各部件磨损过多以及发动机的冷却液消耗过多,通过加大散热器的尺寸来满足发动机的大量的散热需求。由于车辆的前进气格栅要求尺寸较小,但通过增大散热器尺寸满足发动机的大量的散热需求,会对整车造型以及前进气格栅的尺寸有不利影响。 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热交换器,以实现第一冷媒同时与冷却液和第二冷媒换热,且互不影响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冷却液通路,所述冷却液通路内流通有冷却液;第一冷媒通路,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内流通有第一冷媒;第二冷媒通路,所述第二冷媒通路内流通有第二冷媒;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紧贴,所述冷却液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间隔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液通路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位于所述第一冷媒通路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包括彼此隔离的第一子通路和第二子通路,其中第一子通路的侧壁与所述冷却液通路的侧壁相连,且第二子通路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冷媒通路的侧壁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具有以下优势: (I)第一冷媒通路内的第一冷媒同时与第二冷媒通路内的第二冷媒以及冷却液通路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热,且可避免冷却液的热量辐射到第二冷媒中去。 (2)结构紧凑。 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却循环系统,以在不增加散热器面积的前提下满足发动机的大量散热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制冷循环组件,所述制冷循环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相连;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为上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冷却液通路具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具有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所述第二冷媒通路具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相连且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相连且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相连;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器进口和散热器出口,所述散热器进口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散热器出口被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冷却液入口中的一个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分别与所述散热器出口、所述冷却液入口和所述进水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散热器出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进水口相连,且所述第一阀口被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 可选地,所述控制阀为电磁换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还设置有节流件。 可选地,所述节流件为毛细管或膨胀阀。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I)本技术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从散热器出口流出的冷却液可选择性地流向热交换器或直接流回发动机,当发动机的散热需求量大时,从散热器出口流出的经过散热器散热的冷却液进入热交换器与制冷循环组件中的第一冷媒进行热交换并进一步被冷却,从而在不增加散热器面积的情况下,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使发动机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同时,制冷循环组件中的第一冷媒还与制冷循环组件中的第二冷媒在热交换器中换热,有效提升了制冷循环组件的制冷能力。 (2)本技术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紧凑,布置方便,且换热效率高。 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冷却循环系统。 所述车辆与上述冷却循环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截面图; 图4是控制阀的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控制阀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冷却循环系统,1-制冷循环组件,Il-压缩机,111-压缩机的入口,112-压缩机的出口,12-冷凝器,121-冷凝器的入口,122-冷凝器的出口,13-蒸发器,131-蒸发器的入口,132-蒸发器的出口,14-节流件,2-热交换器,21-冷却液通路,211-冷却液入口,212-冷却液出口,22-第一冷媒通路,22a-第一子通路,22b-第二子通路,221-第一冷媒入口,222-第一冷媒出口,23-第二冷媒通路,231-第二冷媒入口,232-第二冷媒出口,3-散热器,31-散热器进口,32-散热器出口,41-进水口,42-出水口,5-控制阀,51-第一阀口,52-第二阀口,53-第三阀口,54-铁芯,55-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循环系统100包括制冷循环组件 1、热交换器2、发动机(图未示出)以及散热器3。 首先参照图1-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如图1-图3所示,热交换器2包括冷却液通路21、第一冷媒通路22和第二冷媒通路23。 冷却液通过21内流通有冷却液,第一冷媒通路22内流通有第一冷媒,第二冷媒通路内流通有第二冷媒。 第一冷媒通路22分别与冷却液通路21和第二冷媒通路23紧贴,冷却液通路21和第二冷媒通路23间隔开设置。 换言之,第一冷媒通路22与冷却液通路21紧贴,从而第一冷媒通路22内的第一冷媒可以与第二冷媒通路23内的第二冷媒进行热交换,同时第一冷媒通路22与第二冷媒通路23紧贴,从而第一冷媒通路22内的第一冷媒还可以与冷却液通路21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冷却液通路21与第二冷媒通路23间隔开设置,从而避免冷却液的热量辐射到第二冷媒中去。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可以实现第一冷媒与冷却液和第二冷媒同时换热,且不互相影响。 下面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2),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液通路(21),所述冷却液通路(21)内流通有冷却液;第一冷媒通路(22),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内流通有第一冷媒;第二冷媒通路(23),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内流通有第二冷媒;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路(21)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紧贴,所述冷却液通路(21)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间隔开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2),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液通路(21),所述冷却液通路(21)内流通有冷却液; 第一冷媒通路(22),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内流通有第一冷媒; 第二冷媒通路(23),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内流通有第二冷媒; 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路(21)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紧贴,所述冷却液通路(21)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间隔开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通路(21)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位于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包括彼此隔离的第一子通路(22a)和第二子通路(22b),其中第一子通路(22a)的侧壁与所述冷却液通路(21)的侧壁相连,且第二子通路(22b)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的侧壁相连。4.一种冷却循环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循环组件(I),所述制冷循环组件(I)包括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所述冷凝器(12)和所述蒸发器(13)分别与所述压缩机(11)相连; 热交换器(2),所述热交换器(2)为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2),其中所述冷却液通路(21)具有冷却液入口(211)和冷却液出口(212),所述第一冷媒通路(22)具有第一冷媒入口(221)和第一冷媒出口(222),所述第二冷媒通路(23)具有第二冷媒入口(231)和第二冷媒出口(232),所述第一冷媒入口(221)与所述蒸发器(13)的出口(132)相连且所述第一冷媒出口(222)与所述压缩机(11)的入口(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丽英李国凯赵红英刘春彪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