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设置于筒体顶部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筒体底部的出气管,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与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第一隔板将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吸气管与出气管通过气体空间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储液器,其创新在于吸气管和出气管之间通过气体空间连通,而非直接连接,且由于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错开设置,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因自重下落时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此外,对于双送气储液器而言,采用单根吸气管,降低材料成本;在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从而替代原本位于进气管与吸气管之间的过滤组件,简化了制作过程,进而降低了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储液器,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
技术介绍
储液器是压缩机的重要部件,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的作用。 储液器是配装在空调蒸发器和压缩机吸气管部位,是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的保护部件。 在空调系统运转中,无法保证制冷剂能全部、完全汽化;也就是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会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储液器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在储液器筒底,汽化的制冷剂则由储液器的出口进入压缩机内,从而防止了压缩机吸入液体制冷剂造成液击。 储液器在使用运转中,为避免管路中的杂质(如铁肩、铜肩)直接进入压缩机内,所以在储液器进气管到出气管之间会安装一滤网,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目前制冷压缩机双吸气结构储液器,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1、进气管2、出气管3、滤网组件4,储液器内部有两根长吸气管5,分别与外部的两根储液器出气管3连接,上部设置滤网组件4进行杂质(如铁肩、铜肩)隔离以及防止上部进气管2进入的液状冷媒直接进入储液器内部的两根吸气管5,同时在两根直管中间部位设置一个支架6,用于支撑。 进气管:进气管材料为脱氧铜管(TP2Y)与空调蒸发器端脱氧铜管连接的一种连接管。承受压力相对较高。滤网组件:滤网的作用主要过滤,防止空调系统内部一些不溶解成分流入压缩机内使压缩机受损。网布采用不锈钢材料,网架采用SPCC深冲钢板。上、下筒体:尺寸决定储液容积,壁厚与直径关联,材料采用SPCC深冲钢板。固定板:固定储液器内部出气管(接管),材料采用SPCC深冲钢板。出气管:材料为脱氧铜管(TP2Y/TP2M)与压缩机气缸吸气端脱氧铜管连接的一种连接管。承受压力相对较低。 该结构需要在储液器内部设置两根吸气管,一个支撑支架以及一个滤网组件,采用两根内吸气管、特别是滤网组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导致整个储液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采用单根吸气管,并改变了滤网的结构和位置,降低材料成本,简化了制作工艺,同时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同时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本技术提供一种储液器,包括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且与筒体连通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所述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第一隔板将所述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所述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气体空间连通。[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所述进气管在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mm。 本技术提供的储液器,由于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进气管在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mm,也就是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沿储液器轴向错开设置,两者只能气体连通,而不能液体流通,使得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中液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与油的混合物,因自重下落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 采用单根吸气管,降低材料成本;不采用复杂的结构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直接将进气管与吸气管错开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制作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器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且与所述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 本技术提供的压缩机储液器,在使用运转中,为避免管路中的杂质直接进入压缩机内,在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筒体和所述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开孔,所述滤网焊接于所述开孔处。 本技术提供的压缩机储液器,不再包含结构复杂的滤网组件,进一步简化了制作过程,降低了制作成本。滤网的数量与第二隔板上开孔数量相对应。 进一步地,吸气管位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部位设置回油孔。 压缩机的长期运转,其内部会有一定的冷冻机油随汽化的制冷剂排出,通过管路会进入储液器筒体内,液态冷媒和冷冻机油混合物经过第二隔板的滤网过滤杂质后,流入第一隔板,由于设置了回油孔,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且处于液态冷媒下层的冷冻机油在压缩机的吸力作用下,流入回油孔内,进而通过吸气管、气体空间流入出气管内,又进入压缩机内,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保证压缩机安全可靠地运行。 进一步地,吸气管为直管或弯管。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吸气管之间未设置过滤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为一个或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储液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错开设置,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因自重下落时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 (2)通过第一隔板,将受自重下落的液态冷媒和冷冻机油与气体空间隔离,防止液态冷媒通过出气管进入压缩机,产业液击等问题,影响压缩机可靠性。 (2)对于双送气储液器而言,改变传统的双吸气管结构,采用单根吸气管与双出气管配合,实现储液器的双送气结构,不仅降低材料成本;结构简单,且避免了两根吸气管在压缩机运行时,抖动造成异常音等问题。 (3)设置了回油孔,使冷冻机油重新进入压缩机,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保证压缩机安全可靠地运行。 (4)将原本设置于储液器的吸气管与进气管之间的过滤组件拆除,将其改为带滤网的单隔板式结构,并下移作为直管的一块支撑架使用,其位置可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噪音等问题),起到储液器隔板降噪的作用,同时使上部液体流入下部空间的同时,过滤铜肩等杂质。 本技术提供的储液器,尤指双送气储液器,单台成本可降低3.5元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双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单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包括筒体1、设置于筒体顶部且与筒体连通的进气管2以及设置于筒体底部的双出气管3,双送气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5与第一隔板8。 第一隔板8与筒体I及吸气管5的外周壁面连接,将筒体I分为上部与下部,其中上部为储液空间,下部为气体空间;吸气管5通过第一隔板8固定于筒体内,吸气管5与出气管3通过气体空间连通,吸气管5与进气管2错位设置,使得吸气管5与进气管2不能液体流通,以防止从进气管2流出的液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受重力影响进入吸气管5内,此时气态冷媒部分进入吸气管5内。吸气管5与双出气管3通过气体空间连通,气态冷媒自吸气管5充盈所述气体空间,进入双出气管3。 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8与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包括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所述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第一隔板与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且第一隔板将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气体空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包括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所述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第一隔板与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且第一隔板将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气体空间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所述进气管在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权,诸瑾,周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