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芯及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060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1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芯,其与具有内管、套装在内管外部的外管的点冷管配合连接,包括连接部,与连接部固连的、外部具有冷却水路的冷却部,在所述的连接部和冷却部因固连而形成的主体内部,沿主体的轴向形成供内管和外管插入的插入孔,在冷却部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和冷却水路之间的进水孔,在连接部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和冷却水路之间的回水孔。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冷却芯的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冷却芯与点冷管配合使用,便于加工制造,由于冷却芯可以嵌入到模具内部,降低了制造及安装时所需的精度,有效的确保了安装效果及使用效果,同时,当模具上需要使用多个冷却芯时,可以实现对冷却芯的单独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芯及模具
本技术涉及金属的模具铸造
,特别涉及一种冷却芯,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冷却芯的模具。
技术介绍
压铸模具的冷却系统对保证产品质量、生产节拍以及模具寿命至关重要,尤其是产品的深腔部位常因得不到充分的冷却而出现产品粘模、表面拉伤、变形等缺陷。针对于此,通常在模具内做一个镶芯,以形成模具的凸起部位,并在镶芯内增设冷却装置,以实现循环冷却水对模具的冷却。 现有的冷却装置中,有采用以点冷管结构为主的冷却形式,在该结构形式中,直接在模具内部开设一个腔室,将点冷管插装在该腔室内,由于点冷管通常包括内管和套装在内管外部的外管,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一个回水通路,在外管上设有与内管连通的进水孔以及与回水通路连通的出水孔,因此,在实际的冷却操作中,冷却水由进水孔进入到内管,并由内管流出并对腔室进行冷却后,由回水通路及出水孔流出,以实现循环冷却水对模具的冷却。但采用该结构,其冷却效果较差,安装使用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冷却芯,以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以及制造安装的便利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却芯,与具有内管、套装在内管外部的外管的点冷管配合连接,包括连接部,与连接部固连的、外部具有冷却水路的冷却部,在所述的连接部和冷却部因固连而形成的主体内部,沿主体的轴向形成供内管和外管插入的插入孔,在冷却部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和冷却水路之间的进水孔,在主体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和冷却水路之间的回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部包括芯部,以及设置在芯部外部的、沿芯部轴向间距分布的环形凸台;所述的冷却水路包括因相邻的环形凸台之间间距设置而形成的环形冷却水路,以及设置在各环形凸台上的、连通环形凸台两侧环形冷却水路的贯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环形凸台沿芯部的轴向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贯通槽的中心线与芯部的轴线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贯通槽沿环形凸台的周向交错分布。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贯通槽沿环形凸台的周向背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插入孔包括设置在连接部内的、内径与外管外径相应的第一插入孔,设置在冷却部内的、内径与内管外径相应的第二插入孔,以及连通于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之间的过渡孔,所述的回水孔与过渡孔连通。 进一步的,在连接部的外部设有供密封圈嵌入的密封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冷却芯具有以下优势: (I)本技术所述的冷却芯与点冷管配合使用,便于加工制造,且由于冷却芯可以嵌入到模具内部,其不受安装深度的限制,降低了制造及安装时所需的精度,有效的确保了安装效果及使用效果,同时,当模具上需要使用多个冷却芯时,可以实现对冷却芯的单独控制。 (2)本技术所述的冷却水路,由于采用环形冷却水路及贯通槽的组合形式,降低了冷却芯的加工难度。 (3)本技术所述的环形凸台沿芯部的轴向等间距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冷却芯的加工难度,同时提高了冷却水路的水循环效果。 (4)本技术的相邻两个贯通槽沿环形凸台的周向交错分布,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贯通槽沿环形凸台的周向背对设置,可以更大限度的提高冷却水于冷却水路内的流通效果O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模具,包括模具主体,设置在模具主体内的安装孔,在安装孔内插装有如上所述的冷却芯,在冷却芯的插入孔内插入连接有具有内管、套装在内管外部的外管的点冷管。 所述模具与上述冷却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B向示意图; 图5为图2的C-C向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部,101-密封槽,2-冷却部,201-芯部,202-环形凸台,3-冷却水路,301-环形冷却水路,302-贯通槽,4-插入孔,401-第一插入孔,402-第二插入孔,403-过渡孔,5-进水孔,6-回水孔,7-模具主体,701-本体,702-铸件,703-镶芯,704-动模芯,705-动模框,8-点冷管,801-内管,802-外管,803-端部,804-进水通道,805-出水通道,806-回水通道,80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冷却芯,其应用在模具结构中,与如下描述的点冷管配合连接,以实现对模具的冷却,其中,点冷管具有内管以及套装在内管外部的外管。 基于如上描述,本实施例的冷却芯,如图1所示,其整体包括圆柱状的连接部1,与连接部I固连的冷却部2,连接部I和冷却部2因固连而整体形成冷却芯的主体。在冷却部2的外部设有冷却水路3,冷却水通过在冷却水路3内的流动,实现对模具的冷却。为了形成冷却水路,且降低加工难度,本实施例中,由图1结合图2至图5所示,冷却部2包括芯部201以及环形凸台202,芯部201呈圆柱状,其直径小于连接部I的直径,且芯部201和连接部I共轴线设置。 环形凸台202为多个,且各个环形凸台202套装在芯部201的外部,为了便于加工制造,环形凸台202的外径与连接部I的外径相同,且在制造时,其可以与芯部201 —体成型。各个环形凸台201沿芯部201的轴向等间距分布,相邻的两个环形凸台201之间因间距而形成了环形冷却水路301,为了实现各个相邻的环形冷却水路301的连通,在环形凸台202上设有连通该环形凸台202两侧的环形冷却水路301的贯通槽302,贯通槽302和各个环形冷却水路301共同形成了冷却水路3。为了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贯通槽302的中心线与芯部201的轴线平行设置,更优化的,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相邻两个贯通槽302沿环形凸台202的周向背对设置,即相邻两个贯通槽302的中心线平行但不重合。 在冷却芯的主体的内部,沿主体的轴向形成供内管和外管插入的插入孔4,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插入孔4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其一是设置在连接部I内的、内径与外管外径相应的第一插入孔401,设置在芯部201内部的、内径与内管外径相应的第二插入孔402,以及连通于第一插入孔401和第二插入孔402之间的过渡孔403。第一插入孔401主要是供外管嵌入安装,第二插入孔402则用于内管的嵌入安装,而过渡孔403的内径介于第一插入孔401的内径和第二插入孔402的内径之间,其用于冷却水的回路连通。 为了使冷却水路3和点冷管构成一个循环水路,在芯部201上设有连通于第二插入孔402和冷却水路3之间的进水孔5,在靠近连接部I的芯部201上设有连通于过渡孔402和冷却水路3之间的回水孔6,如图1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水孔5设置在芯部201的自由端,其整体为一个顶部开口的槽形,冷却水由该进水孔5进入到环形冷却水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芯,与具有内管(801)、套装在内管(801)外部的外管(802)的点冷管(8)配合连接,包括连接部(1),与连接部(1)固连的、外部具有冷却水路(3)的冷却部(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连接部(1)和冷却部(2)因固连而形成的主体内部,沿主体的轴向形成供内管(801)和外管(802)插入的插入孔(4),在冷却部(2)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4)和冷却水路(3)之间的进水孔(5),在主体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4)和冷却水路(3)之间的回水孔(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芯,与具有内管(801)、套装在内管(801)外部的外管(802)的点冷管(8)配合连接,包括连接部(I),与连接部(I)固连的、外部具有冷却水路(3)的冷却部(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连接部(I)和冷却部(2)因固连而形成的主体内部,沿主体的轴向形成供内管(801)和外管(802 )插入的插入孔(4),在冷却部(2 )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4)和冷却水路(3)之间的进水孔(5),在主体上设有连通于插入孔(4)和冷却水路(3)之间的回水孔(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部(2)包括芯部(201),以及设置在芯部(201)外部的、沿芯部(201)轴向间距分布的环形凸台(202);所述的冷却水路(3)包括因相邻的环形凸台(202)之间间距设置而形成的环形冷却水路(301),以及设置在各环形凸台(202)上的、连通环形凸台(202)两侧环形冷却水路(301)的贯通槽(3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凸台(202)沿芯部(201)的轴向等间距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晓亮丁少宁侯志杰侯华明师伟哲杜磊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