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属于机械设计技术领域。包括箱体(21),液位计(1),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回油过滤器(7);箱体(21)通过两块相距一定距离的隔板(19)分为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两部分;箱体前面板(8)和后背板(16)位于两隔板之间的部分各开有1个以上孔;液位计位于燃油箱侧;液位液温计,空气过滤器和回油过滤器位于液压油箱侧;箱体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出口和一个油体入口,以及燃油接头(15)和液压油接头(14)。对比现有技术,该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拆装方便,便于维修维护;整机外表的美观性高;节省原材料,降低造价。(*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属于机械设计
。
技术介绍
目前以发动机为动力源、通过液压系统来驱动各执行元件,继而实现各种动作的机械设备一般都需要用到燃油和液压油,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燃油箱和液压油箱同时使用。而燃油箱和液压油箱当前一般都是独立设计、分别加工和安装,这就带来很难保证两个油箱外观方面的一致性,影响整机的美观,维修时分两次拆装且固定需要八条螺栓,拆装不方便的问题。为了解决外观一致性的问题,现有做法是在两个独立油箱的外侧安装统一的罩壳,但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整机的美观性,但液压油箱的外侧处于罩壳的包围下,阻碍了空气的流通,降低了液压油箱本身的散热,并且在两个独立油箱拆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罩壳的拆装,对维修来说拆装更加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整机外观性问题、液压油箱本身的散热性问题以及两个油箱拆装性问题,提供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技术的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液位计,液位液温计,空气过滤器,回油过滤器;所述箱体通过两块相距一定距离的隔板分为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两部分;箱体前面板和后背板位于所述两块隔板之间的部分各开有I个以上孔用于空气流通;所述液位计固定于所述燃油箱侧;所述液位液温计,空气过滤器和回油过滤器固定于所述液压油箱侧;所述箱体底板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均设有一个油体出口,用于放出两个油箱中的燃油和液压油;所述箱体位于燃油箱侧设有一个燃油接头,用于连接燃油管道;所述箱体位于液压油箱侧设有一个液压油接头,用于连接液压油管道;所述箱体上面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入口,分别用于装入燃油和液压油。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顶部还设有用于将箱体提起的吊耳。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地板设有3个以上连接块用于将箱体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顶部面板、底板、前面板、后面板、2个侧板和2个隔板分别加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作为优选,液位液温计,空气过滤器和回油过滤器通过螺栓与箱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油体入口在油体注入后通过使用螺栓将盖板与箱体固定连接后封住。 作为优选,所述油体出口使用螺塞通过螺纹方式封住。 作为优选,所述燃油接头和液压油接头通过焊接方式与箱体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燃油接头位于箱体前面板下部。 作为优选,所述液压油街头位于箱体靠液压油侧的侧板下部。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2个隔板之间的距离为50mm。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前面板和后背板位于2个隔板之间的部分从上至下均匀开有6个孔。 有益效果 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具有下述优势: 1、具有整机外表的美观性; 2、能够充分利用液压油箱本身的散热功能; 3、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拆装方便,便于维修维护; 4、节省原材料,降低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技术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结构A向视图; 图3为本技术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结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液位计;2-吊耳;3-燃油入口 ;5_空气过滤器;6-燃油出口 ;7-回油过滤器;8_箱体前面板;9_液压油入口 ;11_液位液温计;12_液压油出口 ;14_液压油接头;15_燃油接头;16_箱体后背板;17_箱体侧板;18_连接块;19_隔板;20_箱体底板;21-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技术的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箱体21,液位计1,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回油过滤器7 ;所述箱体通过两块相距一定距离的隔板19分为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两部分;箱体前面板8和后背板16位于所述两块隔板之间的部分各开有I个以上孔用于空气流通;所述液位计I固定于所述燃油箱侧;所述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和回油过滤器7固定于所述液压油箱侧;所述箱体底板20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均设有一个油体出口,分别是燃油出口 6和液压油出口 12,用于放出两个油箱中的燃油和液压油;所述箱体21位于燃油箱侧设有一个燃油接头15,用于连接燃油管道;所述箱体21位于液压油箱侧设有一个液压油接头14,用于连接液压油管道;所述箱体21上面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入口,分别是燃油入口 2和液压油入口9,用于装入燃油和液压油。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顶部还设有用于将箱体提起的吊耳2。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底板20设有3个以上连接块18用于将箱体21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顶部面板、底板20、前面板8、后背板16、2个侧板17和2个隔板19分别加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作为优选,液位计1,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和回油过滤器7通过螺栓与箱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燃油入口 2和液压油入口 9在油体注入后通过使用螺栓将盖板与箱体固定连接后封住。 作为优选,所述燃油出口 6和液压油出口 12通过螺纹方式使用螺塞封住。 作为优选,所述燃油接头15和液压油接头14通过焊接方式与箱体21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燃油接头15位于箱体前面板8下部。 作为优选,所述液压油接头14位于箱体21靠液压油侧的侧板17下部。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2个隔板19之间的距离为50mm。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前面板8和后背板16位于2个隔板19之间的部分从上至下均匀开有6个孔。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21利用螺栓通过连接块18进行固定。 连接方式: 将所述箱体顶部面板、底板20、前面板8、后背板16、2个侧板17和2个隔板19进行焊接构成箱体21,保持2个隔板19之间的距离为50mm ; 将所述吊耳2、燃油接头15和液压油接头14、连接块18焊接于箱体21上相应位置; 将所述燃油出口 6和液压油出口 12通过螺纹方式使用螺塞封住; 将所述液位计1,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和回油过滤器7通过螺栓固定于箱体21上相应位置; 将所述箱体21利用螺栓通过连接块固定于机架上。 将所述燃油接头15与燃油管道通过螺纹连接; 将所述液压油接头14与液压油管道通过螺纹连接; 按规定分别注入液压油与燃油后,将所述燃油入口 2和液压油入口 9利用螺栓将盖板与箱体固定连接后封住。 [0051 ] 此时系统已经连接完毕,可以进行工作。 为了说明本技术的内容及实施方法,本说明书给出了两个具体实施例。在实施例中引入细节的目的不是限制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而是帮助理解本技术所述装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及其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最佳实施例步骤的各种修改、变化或替换都是可能的。因此,本技术不应局限于最佳实施例及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进油口(9),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1),液位计(1),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回油过滤器(7);所述箱体(21)通过两块相距一定距离的隔板(19)分为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两部分;箱体前面板(8)和后背板(16)位于所述两块隔板之间的部分各开有1个以上孔用于空气流通;所述液位计(1)固定于所述燃油箱侧;所述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和回油过滤器(7)固定于所述液压油箱侧;所述箱体底板(20)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出口,分别是燃油出口(6)和液压油出口(12);所述箱体(21)位于燃油箱侧设有一个燃油接头(15);所述箱体(21)位于液压油箱侧设有一个液压油接头(14);所述箱体(21)上面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入口,分别是燃油入口(2)和液压油入口(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进油口(9),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1),液位计(1),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回油过滤器(7);所述箱体(21)通过两块相距一定距离的隔板(19)分为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两部分;箱体前面板(8)和后背板(16)位于所述两块隔板之间的部分各开有I个以上孔用于空气流通;所述液位计(I)固定于所述燃油箱侧;所述液位液温计(11),空气过滤器(5)和回油过滤器(7)固定于所述液压油箱侧;所述箱体底板(20)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出口,分别是燃油出口(6)和液压油出口(12);所述箱体(21)位于燃油箱侧设有一个燃油接头(15);所述箱体(21)位于液压油箱侧设有一个液压油接头(14);所述箱体(21)上面位于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侧各设有一个油体入口,分别是燃油入口⑵和液压油入口(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还设有用于将箱体提起的吊耳(2);箱体底板(20)设有3个以上连接块(18)用于将箱体(21)固定;所述箱体(21)利用螺栓通过连接块(18)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油箱和液压油箱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面板、底板(20)、前面板(8)、后背板(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林,蔡新盛,刘娟,李卫平,张其春,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