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压边圈,以及通过对压边圈施加顶推力以使压边圈上行至上止点的顶推装置,所述的拉延模具还包括支撑装置,配合设置在下模上,在压边圈运行至上止点而承载板料时,所述的支撑装置因与压边圈同步上行运动,而与板料的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相接触,以对板料施加抑制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的板料因自重而变形的缓冲支撑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拉延模具,由于增设支撑装置,使支撑装置对板料的、与压边圈非接触位置进行支撑,防止板料因自重而导致的塌陷,同时,由于支撑装置与压边圈的上行运动同步进行,确保了板料的成型效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延模具
本技术涉及金属制件的模具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拉延模具。
技术介绍
拉延模具作为金属制件制造的主要工具,其结构整体上包括上模,和上模对应设置的下模,以及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压边圈,在使用时,由压力机顶杆对压边圈进行上行顶推,使压边圈上升一定的高度后,将板料放置在压边圈上,然后使上模下行,使上模具和下模具闭模,在闭模的过程中,上模对压边圈下压,并最终在下模处成型。在如上的结构及使用过程中,由于压力机顶杆存在一个渐压过程,该过程中的压力由零开始逐渐增大,因此,在该渐压过程中,容易造成存料过多,使得板料的拉延不够充分,导致成型产品的塌陷、凹坑或回弹等诸多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拉延模具,以提高拉延成型的产品的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压边圈,以及通过对压边圈施加顶推力以使压边圈上行至上止点的顶推装置,所述的拉延模具还包括: 支撑装置,配合设置在下模上,在压边圈运行至上止点而承载板料时,所述的支撑装置因与压边圈同步上行运动,而与板料的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相接触,以对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的板料施加抑制板料因自重而变形的缓冲支撑力。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由动力装置驱动而可相对于下模运动的刚性支撑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力装置为对压边圈进行顶推的顶推装置。 进一步的,在下模上固连有固定板,所述的刚性支撑件滑动插装在固定板内,在刚性支撑件的底部固定设有用于承接动力装置驱动力的垫板。 进一步的,在位于固定板上方的刚性支撑件上,设有外突的、与固定板的上表面相抵触以限制刚性支撑件运动的下止点的凸起。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下模上设有对刚性支撑件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向机构包括固连于垫板上的导向杆,所述的导向杆与刚性支撑件的运动方向平行设置,且所述的导向杆滑动插装在固定板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向机构包括与下模相对固定的、供刚性支撑件滑动插入的导向定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装置为由动力装置驱动的弹性组装杆;所述的弹性组装杆包括承接动力装置的输出动力的芯杆,滑动套装在芯杆外部的套杆,以及位于套杆内的、对芯杆相对于套杆的上行运动施加弹性限制力的弹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拉延模具具有以下优势: 本技术所述的拉延模具,由于增设支撑装置,使支撑装置对板料的、与压边圈非接触位置进行支撑,防止板料因自重而导致的塌陷,同时,由于支撑装置与压边圈的上行运动同步进行,确保了板料的成型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拉延模具于开模时压边圈运行至上止点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闭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支撑装置于下模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支撑装置于下模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模,2-下模,201-固定板,202-销钉,203-螺钉,204-垫板,205-导向杆,206-导向定位块,207-凸起,3-压边圈,4-顶杆,5-板料,6-刚性支撑件,701-芯杆,702-套杆,70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拉延模具,由图1所示,其包括上模1,下模2,位于上模I和下模2之间的压边圈3,以及通过对压边圈3施加顶推力的顶推装置,通过顶推装置对压边圈3向上顶推,可以使压边圈3能够上行至其运动的最高点,此最高点即为压边圈3的上止点。本实施例的顶推装置采用压力机,图1中仅示出了压力机结构中的顶杆4,且顶杆4为以图1所示状态左右分布的两个,顶杆4在压力机工作时,能够以图1所示状态向上或向下运动,以实现对压边圈3的顶推或支撑。 本技术的拉延模具,其设计思想是在如上的基础上,还包括一个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配合设置在下模2上,在压边圈3运行至上止点而承载板料5时,支撑装置因与压边圈3同步上行运动,而与板料5的非接触压边圈3位置相接触,以对板料5施加抑制非接触压边圈3位置的板料5因自重而变形的缓冲支撑力。 基于如上设计思想,结合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为由动力装置驱动而可相对于下模运动的刚性支撑件6,刚性支撑件6在本实施例中为杆状结构,其顶部用于与板料5的接触支撑,动力装置可以采用附加的动力输出装置,该动力输出装置应确保能够对刚性支撑件6施加向上的推力,同时确保能够使刚性支撑件6与压边圈3能够同步运动。为了简化装置结构,且提高同步效果,本实施例的动力装置采用对压边圈3进行顶推的顶推装置,即通过顶推装置即可同时实现对压边圈3和刚性支撑件6的顶推。 为了实现刚性支撑件6于下模2上的设置,如图3所示,在下模2上通过销钉202和螺钉203固连有固定板201,刚性支撑件6滑动插装在固定板201内,在刚性支撑件6的底部,固定设有用于承接动力装置驱动力的垫板204。这样,动力装置的输出的向上的动力加载在垫板204上时,刚性支撑件6在固定板201内滑动上行。 此外,为了提高刚性支撑件6运动过程的稳定性,在下模2上设有对刚性支撑件6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本实施例中的导向机构包括固连于垫板204上的导向杆205,导向杆205为分置在刚性支撑件6两侧的两根,且导向杆205的轴线与刚性支撑件6的运动方向平行,即均为竖直方向设置。在固定板201上设有供导向杆205滑动插入的通孔,导向杆205则插装在通孔内。此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刚性支撑件6运动过程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导向机构还包括固定在下模2的导向定位块206,导向定位块206的中部设有通孔,该通孔的孔径与刚性支撑件6的直径相应,以使刚性支撑件6能够滑动插装在导向定位块206 内。 在位于固定板201上方的刚性支撑件6上,设有外突的凸起207,在刚性支撑件6不受动力装置的驱动而处于自然状态时,凸起207与固定板201的上表面相抵触,以限制刚性支撑件6的向下运动。因此,在凸起207与固定板201的上表面抵触时,刚性支撑件6不能再继续下行,此时刚性支撑件6的位置即为运动的下止点。 在使用时,压力机的顶杆4以图1所示状态上行,将压边圈3和刚性支撑件6同时向上顶推,以使压边圈3运动至上止点,此时,刚性支撑件6也处于最高点位置,将板料5放置在压边圈3上,与压边圈3位置对应的板料5与压边圈3相接触,其他部位则为板料5的非接触压边圈的位置,而此时刚性支撑件6则支撑在这些位置的局部,以防止板料5的非接触压边圈位置因自重而产生的塌陷等。其状态如图1所示。 启动上模1,上模I向下运动,逐渐与压边圈3接触,此时,压边圈3因渐压过程的存在,压边圈3下移,而刚性支撑件6同步下移,直至模具完全闭模时,顶杆4下行至初始位置,板料5拉延成形,而在此过程中,因凸起207的设置,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位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压边圈(3),以及通过对压边圈(3)施加顶推力以使压边圈(3)上行至上止点的顶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延模具还包括:支撑装置,配合设置在下模(2)上,在压边圈(3)运行至上止点而承载板料(5)时,所述的支撑装置因与压边圈(3)同步上行运动,而与板料(5)的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相接触,以对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的板料(5)施加抑制板料(5)因自重而变形的缓冲支撑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上模(I ),下模(2),位于上模(I)和下模(2)之间的压边圈(3),以及通过对压边圈(3 )施加顶推力以使压边圈(3 )上行至上止点的顶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延模具还包括: 支撑装置,配合设置在下模(2)上,在压边圈(3)运行至上止点而承载板料(5)时,所述的支撑装置因与压边圈(3)同步上行运动,而与板料(5)的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相接触,以对非接触压边圈位置的板料(5)施加抑制板料(5)因自重而变形的缓冲支撑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由动力装置驱动而可相对于下模(2 )运动的刚性支撑件(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装置为对压边圈(3)进行顶推的顶推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下模(2)上固连有固定板(201),所述的刚性支撑件(6)滑动插装在固定板(201)内,在刚性支撑件(6)的底部固定设有用于承接动力装置驱动力的垫板(2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波,常青山,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