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针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及其喷施方法,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稻瘟灵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30-80%;活性成分总重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三者的重量之和。在喷施方法上,进行破口前5~7天、齐穗期防治两道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适于在田间桶混使用,充分利用了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对稻曲病的预防和治疗活性高、稻瘟灵对穗颈瘟持效期长的互补优势,能高效预防和治疗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克服了单一药剂活性差的缺陷;减少了田间施药次数、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农药对稻田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 其是一种含有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三种活性成分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 方,并在水稻破口前5~7天、齐穗期进行两次防治。属于农药科学使用
技术介绍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1/3,而危害水稻的病、虫、草害种类较多,且多 重叠发生。稻田化学农药种类繁多,施药次数已从20世纪每季稻田用药2-3次陡增到10 次以上,同时施药方式由原先的单一药剂施用转变成将多种农药制剂在田间现场桶混在一 起后施用。但是,田间现场的桶混存在随意性,缺乏理论依据,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某些 药剂桶混后表现为药效的叠加甚至拮抗,使药效降低,导致农药过量使用;(2)某些药剂桶 混后,使农药制剂原有的理化性能发生改变,与原先单一制剂相比桶混后制剂稳定性变差, 容易导致药害的发生。 水稻穗颈瘟是水稻上常发性、气传性主要病害,在水稻破口至齐穗扬花期发生,由 于气候条件适宜,水稻很容易发生穗颈瘟。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时晴时雨、早晚有云 雾以及露水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染病后,最初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穗颈 节坏死,植株输送到穗部的养分通道被阻断,从而形成白穗或瘪粒,造成秕谷增加、千粒重 降低,一般减产109^30%,严重时甚至绝产。结合穗颈瘟病发生危害的各种因素,穗颈瘟病 防治在生产上除了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生长健壮抗病外,药剂 预防和治疗是主要措施。 稻曲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谷粒,形成墨绿色或黄色粉团,不仅影响 产量,一般减产20°/『30%,更为严重的是污染稻谷,危害人身健康。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 期发生,气候条件、田间湿度、氮肥施用情况对病害发生轻重影响很大。水稻抽穗扬花期如 遇持续阴雨天气,将有利于病菌的侵染与繁殖,病害将发生重。田间湿度大,露重且上午露 水干得迟的情况下发生较重。施用氮肥过量、过迟,叶片生长宽大而披垂,田间荫蔽,通风透 光性差,稻株氮碳比失调,抗性下降,容易发病且程度加重。稻曲病防治在生产上除了选用 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生长健壮抗病外,药剂预防和治疗是主要措施。 稻田孕穗未期至破口期,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等穗期病害重叠发生,研宄一种针 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等穗期病害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及其喷施方法,将利于农药药 效的提高和农药的减量使用。 据申请人所知,肟菌?戊唑醇属真正的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绝大多数主要植物病 原真菌均有效,生物活性高,防效好,持效期长,且效果稳定;杰出的系统传导性、兼具优良 的保护和治疗性;毒性低、残留低对使用者、消费者和环境非常友好;调节钙的吸收,减轻 生理性病害。 苯甲?嘧菌酯属广谱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病害如纹枯 病、颖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具有杀菌保护双重功效,其杀菌范围极 广。特别适用于不良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期使用。治疗效果好、持效期长以及对作物安全、 改善产量及品质。 稻瘟灵是内吸性杀菌剂,对稻瘟病有特效,水稻植株吸收后,能抑制病菌侵入,尤 其是抑制了磷酯酯甲基转移酶,从而抑制病菌生长,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实现的专利技术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水稻稻曲病 和穗颈瘟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及其喷施方法,可增强药效,提高防效,有利于农药减量 使用。 本专利技术技术构思如下:经系统性试验研宄,申请人从多种农药制剂中筛选出肟 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三种农药制剂,按一定比例在田间现场桶混,增强对水 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病害的药效;并从多种剂型中筛选出各制剂剂型的组合,保证桶混后制 剂的稳定性;在上述研宄的基础上,申请人进一步从喷施方法上研宄,保证桶混后制剂对水 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病害的优良防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针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其特 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混合后, 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 分总重的10-35%,稻瘟灵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80% ;所述活性成分总重为肟 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三者的重量之和。 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是:活性成分为肟菌?戊唑醇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水 分散粒剂;活性成分为苯甲?嘧菌酯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剂;活性成分为稻瘟灵的农药 制剂剂型为乳油。 采用上述剂型组合可保证桶混后制剂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发生药害。 优选的,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0-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 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稻瘟灵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70%。 优选的,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0-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 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0-35%,稻瘟灵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60%。 优选的,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15-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 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0-35%,稻瘟灵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65%。 优选的,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5-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 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5-35%,稻瘟灵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50%。 上述配方适于在田间桶混使用,充分利用了充分利用了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 酯对稻曲病的预防和治疗活性高、稻瘟灵对穗颈瘟持效期长的互补优势,能高效预防和治 疗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克服了单一药剂活性差的缺陷;减少了田间施 药次数、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农药对稻田环境的污染。 上述配方在水稻破口前5~7天防治和水稻齐穗期防治两次防治,采用喷雾的方式 喷施在水稻中上部,且喷施时间控制在晴天9点前或者晴天16点以后,较好地预防和治疗 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等穗期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按活性成份比例称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2. 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稻 瘟灵乳油共50克,混和并充分溶解在1千克水中,搅拌均匀后再添加29千克的水搅拌,最 终形成30千克的预防和治疗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的田间桶混药液,于2014年9月3日和9 月12日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江办事处莲台村对易感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病害的太湖 糯进行试验,对照药剂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2. 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稻 瘟灵乳油,于水稻破口前5~7天和水稻全部齐穗时,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在下午16点以后进 行全田喷雾的方法,喷施在水稻穗部。田间采用三次重复,药后15天调查穗颈瘟防效,药后 25天调查稻曲病防效,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一种预防和治疗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等穗期病害的田间桶混试验结果表【主权项】1. 针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 其特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 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 10-35%,稻瘟灵的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针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其特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肟菌·戊唑醇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苯甲·嘧菌酯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10‑35%,稻瘟灵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30‑80%;所述活性成分总重为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稻瘟灵三者的重量之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姚卫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