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杂草慈菇的防治方法,第一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前5~7天,使用噁草酮+吡嘧磺隆,在稻田带水整地后呈泥水状态使用瓶甩法施药,保持3~5厘米水层,施药后5~7天插秧,撒药后48小时内不排水,水层3~5厘米;第二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使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拌肥料或沙土撒施,田间水层3~5厘米,并保持5~7天;在水稻生长的分蘖盛期,野慈菇苗5-7叶时,使用灭草松水剂+吡嘧磺隆进行田间均匀喷雾处理,施药前应排干田水,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在水稻孕穗前期,慈菇未形成新的球茎,此时进行人工清塘,拔除慈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慈菇防治效果,3年基本消除;增加了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
,涉及。
技术介绍
慈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甸旬茎及球茎。由于慈菇的根、茎分布较深、具有繁 殖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生物学特性,在我国及世界分布非常广泛,广布在我国的南北各省及 亚洲和欧美各地。在日本、韩国等水稻生产国对慈菇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进行了初步的、 零星的研究。 寒地稻区稻田杂草群落除了稗草、莎草科杂草仍为稻田主要杂草以外,慈菇属、藐 草等阔叶杂草表现出急剧增加趋势,预测今后这些恶性杂草危害日益突出,造成严重草害,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外调查分析稻田杂草群落变化结果来看,在韩国70年代以农田杂 草一年生杂草为主要杂草,而80年代慈菇等多年生杂草急剧增加,逐渐成为了主要杂草, 特别80年代后期尤为突出。进入90年代慈菇已成为全国性的三大主要杂草之一,在日本 等一些国家也是类似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对丁草胺等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稻田除草剂 和少数磺酞尿类除草剂的长期连用,使慈菇属等多年生杂草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由于它 们的特殊出苗特点,在初期生育阶段用除草剂处理是很难防除的,再加上现在都提倡早期 栽培技术,更加助长了这类杂草的发生数量。同时慈菇属有着对土壤条件适应性广,对多种 农业环境普遍适应的特性和对除草剂的耐性也充分说明其发生量将继续增大。 寒地稻作区虽然稗草为主要杂草,但防控技术已十分成熟,相对而言多年生杂草 慈菇等在本田逐渐增多,严重地影响着水稻的分孽和成穗。目前在我国对稗草、莎草科等恶 性杂草防除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逐年增多的慈菇属杂草的生 物学特性及防除体系的研究报告极少,特别是本地区针对稻田杂草慈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化 学防除的研究是一项空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田杂草慈菇的防治 方法,"二封、一杀、一清塘"法,该方法了解农田杂草群落特征及其群落演替趋势和农田杂 草优势种的变化规律,调查分析农田杂草种群和个体的生物学特征,了解农田杂草发生的 生态学特性,是建立农田杂草综合防除体系的基础研究,也是化学防除农田杂草的保证。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随着所生存的场所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因此不能以外国或其它地区进行 的研究结果在本地区建立可靠的稻田杂草防除体系。建立有效的稻田杂草防除体系必须彻 底明确主要对象杂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技术方案为: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1 : 第一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前5?7天,使用噁草酮+吡嘧磺隆,在稻田带水整地后 呈泥水状态使用瓶甩法施药,保持3?5厘米水层,施药后5?7天插秧,撒药后48小时内 不排水,水层3?5厘米; 第二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使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拌肥料或沙土 撒施,田间水层3?5厘米,并保持5?7天; 步骤 2: 在水稻生长的分蘖盛期,野慈菇苗5-7叶时,使用灭草松水剂+吡嘧磺隆进行田间 均匀喷雾处理,施药前应排干田水,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 步骤 3: 在水稻孕穗前期,慈菇未形成新的球茎,此时进行人工清塘,拔除慈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本专利技术提高慈菇防治效果,3年基本消除;增加了产量。【附图说明】 图1是慈燕两封原理不意图; 图2是中期叶面除草(一杀)原理示意图; 图3是慈菇的出苗状况; 图4是慈菇的出叶速度。【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1、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 1. 1 一次封闭灭草 研究表明,寒地水田慈菇的发生规律为,1?10cm耕层内的慈菇球茎最早发芽,通 过试验显示,封闭时间上水稻移栽前5?7天,效果最佳,防效最好的药剂为噁草酮+吡嘧 磺隆,完成第一次封闭。 图1中,①噁草酮与吡嘧磺隆形成的封闭层;②第一慈菇球茎;③1?10cm耕层; ④10?15cm耕层;⑤彡20cm耕层。 1. 2二次封闭灭草 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较深层球茎即将发芽,这时是进行再次封闭的最 佳时机,为保证除草后,水稻植株的安全生长,在插秧后10?15天,吡嘧磺隆+苄嘧磺隆, 拌肥料或沙土撒施,田间水层3?5厘米,并保持5?7天,完成第二次封闭。 图2中,⑥水稻苗;⑦露出慈菇幼叶高度水层;⑧慈菇种子;⑨第二慈菇球茎;⑩ 地上部慈菇幼叶。 1. 3中期叶面杀草 研究表明:水稻分蘖盛期前后,将有部分由慈菇种子和球茎发育形成的幼小慈菇 植株(如照片1),野慈菇苗5-7叶时,使用灭草松水剂+吡嘧磺隆进行田间均匀喷雾处理, 施药前应排干田水,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此方法除草效果好,作用速度快,药后 24小时,野慈菇苗枯萎易拔出,同时可有效防除泽泻和雨久花等恶性杂草。为提高药效,施 药前1?2天排掉田水,使药液更好地接触杂草的茎叶,施药后1天灌水约5厘米深以加速 杂草的死亡。 1.4后期清塘 研究表明,到水稻抽穗后,未开花的慈菇田面不可见(水稻植株高于慈菇地上 部),但是具体调查数据显示,其根系已有近1米长,开花成熟后,每株成熟慈菇会产生14? 28个种子,48?65个球茎。田面看不到无法用药,任何常规技术此时期都没有任何措施, 加之慈菇其超强的繁殖能力,成为了慈菇屡防不止的原因之一。这时候必要进行清塘。 2本专利技术的试验 1试验材料 L i供试除草剂 根据现行慈菇的防治措施,以及慈菇自身生育规律和结构特点,选择生产中具有 一定防效的除草剂,用于试验,详见表1-1。 表1-1供试除草剂种类【主权项】1.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第一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前5?7天,使用噁草酮+吡嘧磺隆,在稻田带水整地后呈泥 水状态使用瓶甩法施药,保持3?5厘米水层,施药后5?7天插秧,撒药后48小时内不排 水,水层3?5厘米; 第二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使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拌肥料或沙土撒施, 田间水层3?5厘米,并保持5?7天; 步骤2 : 在水稻生长的分蘖盛期,野慈菇苗5-7叶时,使用灭草松水剂+吡嘧磺隆进行田间均匀 喷雾处理,施药前应排干田水,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 步骤3 : 在水稻孕穗前期,慈菇未形成新的球茎,此时进行人工清塘,拔除慈菇。【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第一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前5~7天,使用噁草酮+吡嘧磺隆,在稻田带水整地后呈泥水状态使用瓶甩法施药,保持3~5厘米水层,施药后5~7天插秧,撒药后48小时内不排水,水层3~5厘米;第二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使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拌肥料或沙土撒施,田间水层3~5厘米,并保持5~7天;在水稻生长的分蘖盛期,野慈菇苗5-7叶时,使用灭草松水剂+吡嘧磺隆进行田间均匀喷雾处理,施药前应排干田水,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在水稻孕穗前期,慈菇未形成新的球茎,此时进行人工清塘,拔除慈菇。本专利技术提高慈菇防治效果,3年基本消除;增加了产量。【IPC分类】A01G13-00【公开号】CN104521633【申请号】CN201410759290【专利技术人】王安东, 何佳武, 赵姝, 曾玲玲, 杜明, 高莹, 杜海香, 康明, 王士强, 李静, 那永光, 解保胜 【申请人】王安东【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申请日】2014年12月6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田杂草慈菇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第一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前5~7天,使用噁草酮+吡嘧磺隆,在稻田带水整地后呈泥水状态使用瓶甩法施药,保持3~5厘米水层,施药后5~7天插秧,撒药后48小时内不排水,水层3~5厘米;第二次封闭,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使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拌肥料或沙土撒施,田间水层3~5厘米,并保持5~7天;步骤2:在水稻生长的分蘖盛期,野慈菇苗5‑7叶时,使用灭草松水剂+吡嘧磺隆进行田间均匀喷雾处理,施药前应排干田水,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步骤3:在水稻孕穗前期,慈菇未形成新的球茎,此时进行人工清塘,拔除慈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安东,何佳武,赵姝,曾玲玲,杜明,高莹,杜海香,康明,王士强,李静,那永光,解保胜,
申请(专利权)人:王安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