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混凝土桩的端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附接至混凝土桩的两端、用于把一根混凝土桩的末端与另一根相邻混凝土桩的末端接合起来的互锁端板连接器。锥形方销朝桩的竖轴转动45度,从而使锥形方销与由配合端板形成的锥形方洞最大限度地结合。互锁端板具有安全弯矩和比钢筋混凝土桩段高的抗拉强度。另外,本专利技术还适合于使用重型落锤在端板顶端冲击来打重型桩,而不会破坏互锁凹槽。
技术介绍
钢筋混凝土(RC)桩和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PHC)桩在末端加装有普通钢端板桩帽,除了现场焊接外,没有把这些桩帽互联起来的机械方法。使用由许多易碎的小部件(例如螺栓、轴销、垫圈、抗剪键等)构成的机械桩接头或连接器很笨拙。另外,上述连接器的这些易碎部件需要附加的组装开口,例如凹槽或孔,这会减小端板的荷载传递接触面积,因而必须使用法兰或楔子对桩连接器进行增强。最近,在韩国出现了很多专利,这些专利揭示了在管桩的端板之间利用各种中间钢连接器作为连接适配器。使用附加的中间钢连接器会导致额外成本。而且,这些中间连接器通常是由较小的部件焊接而成的,这些部件易增加脆弱性。在本专利技术中,端板是由钢材热煅而成,并预制到管桩的端部中。同一个专利技术人在马来西亚提交的申请中专利PI2012700742涉及一种用于接合混凝土桩的构件,这种构件消除了上述的现有技术的多种缺点。但是,在本专利技术中,与PI2012700742比较,又进一步进行了很多改进:1)本专利技术的端板能够承受重锤冲击,而不会造成端板的互锁燕尾槽发生损坏。2)在PI2012700742中,为了容纳预应力钢筋束圆头,必须使用较厚的端板,这样可以布置为至少与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接合两根独立的管桩(16a,16b)的端板,包括位于第一管桩(16a)底端的顶部端板(1a)和位于第二管桩(16b)顶端的底部端板(1b),并且端板(1a,1b)具有由相同数目的突出段(8a,8b)和凹入段(7a,7b)构成的偶数个段,各段的每个径向侧具有燕尾槽(14);通过使顶部端板(1a)与底部端板(1b)配合,形成由顶部突出段(8a)与底部凹入段(7b)以及顶部凹入段(7a)与底部突出段(8b)的锥形燕尾槽(14)围合而成的45度转动方口(4),从而使锥形方销(3)通过该方口挤入锥形方洞(14)中形成互锁,把顶部端板(1a)与底部端板(1b)互锁在一起,在锥形方销(3)正上方的突出段(8a,8b)的径向边缘具有斜棱,用于保护燕尾槽在冲击打桩的过程中不发生损坏,在突出段(8a,8b)的下侧具有外侧缘(10a,10b),使矩形深槽(6a,6b)能横贯端板(1a,1b)的外侧圆周,从而嵌装圆形钢裙板(11a,11b)的唇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8.21 MY PI20137018931.一种用于接合两根独立的管桩的端板,包括位于第一管桩(16a)底端的顶部端板(1a)和位于第二管桩(16b)顶端的底部端板(1b),并且所述顶部端板(1a)具有由相同数目的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顶部凹入段(7a)构成的偶数个段,各段的每个径向侧具有第一锥形燕尾槽(14);所述底部端板(1b)具有由相同数目的第一底部突出段(8b)和第一底部凹入段(7b)构成的偶数个段,各段的每个径向侧具有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通过使所述顶部端板(1a)与底部端板(1b)配合,形成由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与所述第一底部凹入段(7b)以及所述第一顶部凹入段(7a)与所述第一底部突出段(8b)的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围合而成的45度转动第一方口(4),从而使第一锥形方销(3)通过该第一方口(4)挤入第一锥形方洞中形成互锁,把所述顶部端板(1a)与底部端板(1b)互锁在一起;所述第一锥形方洞是由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与所述第一底部凹入段(7b)以及所述第一顶部凹入段(7a)与所述第一底部突出段(8b)的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配合形成的,在所述第一锥形方销(3)正上方的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底部突出段(8b)的径向边缘具有斜棱,用于保护燕尾槽在冲击打桩的过程中不发生损坏,在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的下侧具有第一外侧缘(10a),使第一矩形深槽(6a)能横贯所述顶部端板(1a)的外侧圆周,从而嵌装第一圆形钢裙板(11a)的唇缘;在所述第一底部突出段(8b)的上侧具有第二外侧缘(10b),使第二矩形深槽(6b)能横贯所述底部端板(1b)的外侧圆周,从而嵌装第二圆形钢裙板(11b)的唇缘;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顶部凹入段(7a)具有第一凹槽(2a),所述第一底部突出段(8b)和第一底部凹入段(7b)具有第二凹槽(2b);所述第一凹槽(2a)和第二凹槽(2b)用以容纳预应力钢筋束圆头,使预应力钢筋束圆头布置为至少与端板的顶面平齐或低于该顶面,并且仍能在端板内提供足够的剩余深度,以容纳预应力钢筋束底座,以避免通过端板的基部使材料发生冲剪破坏;预应力钢筋束圆头置于第一钢筋束底座(9a)和第二钢筋束底座(9b)上,沿从第一钢筋束底座(9a)和第二钢筋束底座(9b)的中心至所述第一锥形方销(3)的轴线的垂直线算,有2d至3d的距离,其中,"d"是所述第一方口(4)的横截面宽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端板(1a)与所述底部端板(1b)完全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顶部凹入段(7a)的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是下凹的90度边朝所述第一管桩(16a)的轴线方向转动45度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底部突出段(8b)和第一底部凹入段(7b)的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是下凹的90度边朝所述第二管桩(16b)的轴线方向转动45度而形成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的径向斜棱从所述顶部端板(1a)的顶部平面的水平面朝所述第一顶部凹入段(7a)的方向向下倾斜20至45度;所述第一底部突出段(8b)的径向斜棱从所述底部端板(1b)的顶部平面的水平面朝所述第一底部凹入段(7b)的方向向下倾斜20至45度。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在由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顶部凹入段(7a)形成的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与第一底部突出段(8b)和第一底部凹入段(7b)形成的所述第一锥形燕尾槽(14)之间有0.5d至1.5d的缝隙,其中,"d"是所述第一方口(4)的横截面宽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的平面从竖轴沿使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底部突出段(8b)朝向所述第一顶部凹入段(7a)和第一底部凹入段(7b)的宽度变窄并使所述第一顶部凹入段(7a)和第一底部凹入段(7b)朝向所述第一顶部突出段(8a)和第一底部突出段(8b)的宽度变宽的方向转动0至5度,以便于所述顶部端板(1a)与所述底部端板(1b)配合。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