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2279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包括核心处理器、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和控制电路,电网中电力线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高速切换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接触器,核心处理器上还设有按键和LCD显示屏LCM,核心处理器与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之间通过通讯接口进行通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先进的处理单元和高速开关,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利用效率,使得设备比较小巧,方便工业现场的安装调试;不改变原有的接触器线路,只需将该装置串联在线路中即可,十分利于安装、线路改造以及设备的后期维护,具有实效保护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业控制类保护装置,具体是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力、工业等领域,应用了大量的接触器来实现设备或区域的配电管理,以便为工业生产提供合理的电力供应。而在电网上,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短时间的几秒以内的电压暂时跌落或者消失情况,之后电压又恢复正常,工业上称这个现象为晃电。绝大部分时候,这个现象是不影响工业设备的正常运转的,但却能够使普通接触器立即释放或者工作在临界弹跳区,而在特定的工业工作环境下,因晃电而出现接触器释放都是不允许的。如果没有保护,在工业生产中由于晃电而引起停机等,导致连续生产过程紊乱,将给企业造成生产事故和巨大的损失。目前市场上也有类似的设备来实现接触器的保护,但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设备尺寸大,不方便安装;接线复杂,需要大幅改动原有的线路结构,不方便改造和维护;可靠性不够高,工作模式切换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响应速度快、方便安装调试的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包括核心处理器、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电网中电力线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高速切换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接触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核心处理器上还设有按键和LCD显示屏LCM,核心处理器与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之间通过通讯接口进行通讯。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电路中芯片IC2的5脚分别连接振荡器X1和电容C6,振荡器X1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2的6脚和电容C7,电容C6另一端和电容C7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IC2的28脚分别连接电阻R18和电阻R19,电阻R18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电阻R19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60脚分别连接电阻R11和电阻R12,电阻R11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电阻R12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54脚分别连接电阻R57和芯片IC9的2脚,电阻R57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9的1脚接地;芯片IC2的51脚分别连接电阻R72和开关S2,电阻R72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开关S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71、电容C22和开关S1,电阻R71另一端和电容C22另一端并联后接地,开关S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70和芯片IC2的52脚,电阻R70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2的53脚分别连接电阻R111和开关S5,电阻R111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开关S5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1、电容C57和开关S6,电阻R61另一端和电容C57另一端并联后接地,开关S6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12和芯片IC2的2脚,电阻R112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1的1脚、芯片IC1的2脚、芯片IC1的3脚和芯片IC1的4脚并联后接地,芯片IC1的5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30脚和电阻R3,芯片IC1的6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29脚和电阻R2,芯片IC1的7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33脚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电阻R2另一端和电阻R3另一端并联后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1的8脚分别连接并补电容C3和电压信号VCC;芯片IC5的1脚分别连接振荡器X2和电容C40,振荡器X2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5的2脚和电容C41,电容C40另一端和电容C41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IC5的3脚分别连接电容C13、端子JP2的12脚和端子JP2的13脚,电容C13另一端连接芯片IC5的4脚并接地,芯片IC5的5脚分别连接电阻R13和芯片IC2的59脚,电阻R1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4、芯片IC5的8脚、电感L13、电阻R60、电阻R35和MOS管Q27的源极,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5的6脚和芯片IC2的58脚电感L1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11、电感L10、电容C52和电容C58,电感L10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0另一端、电容C63和电压信号VCC,电容C52另一端、电容C58另一端和电容C63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电阻R35另一端分别连接MOS管Q27的栅极和三极管Q26的集电极,三极管Q26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4并接地,电阻R3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和三极管Q26的基极,电阻R9另一端连接芯片IC2的17脚,MOS管Q27的漏极分别连接电容C8、电阻R37、电阻R38和电感L9,电阻R37另一端分别连接端子J1的4脚和芯片IC2的24脚,电阻R38另一端连接端子J1的3脚,端子J1的2脚接地,端子J1的5脚连接芯片IC2的23脚,端子J1的6脚连接芯片IC2的22脚,端子J1的7脚连接芯片IC2的21脚,端子J1的8脚连接芯片IC2的20脚;电感L9另一端通过电容C56后接地,电容C26接地,电容C26另一端通过电感L5分别连接电容C35、电容C34、电容C75和二极管D12,电容C35另一端、电容C34另一端和电容C75另一端并联后接地,二极管D12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3的2脚、芯片IC3的4脚、电阻R48和二极管D11,电阻R4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0和芯片IC3的1脚,电阻R30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2和芯片IC3的3脚,电感L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20、电感L6、电容C15、电容C9、电容C14、电感L3、电感L4和电感L14,电阻R120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18和芯片IC13的3脚,电阻R11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电容C10、芯片IC13的8脚、稳压二极管TVS1、电容C14另一端、电容C9另一端和电容C15另一端,稳压二极管TVS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6另一端和芯片IC13的2脚,芯片IC13的5脚、芯片IC13的6脚和芯片IC13的7脚并联后接地,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0另一端、芯片IC13的1脚、电感L7、电感L1和单刀双掷开关S的3脚;电感L3另一端连接芯片IC10的2脚,芯片IC10的5脚通过二极管D3分别连接电容C37、电容C48、电阻R58、电阻R135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容C3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8另一端、芯片IC10的4脚和电容C44,电容C44另一端连接芯片IC10的1脚并接地,电阻R58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IC8的2脚,光电耦合器IC8的1脚连接电阻R84,电阻R8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28和三极管Q21的集电极,电阻R128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21的发射极、电阻R80和电压信号VCC,电阻R80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21的基极和电阻R81,电阻R81另一端连接芯片IC2的38脚;光电耦合器IC8的4脚连接三极管Q24的集电极,三极管Q24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73,电阻R7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2和三极管Q24的基极,电阻R82另一端连接芯片IC2的37脚;光电耦合器IC8的3脚分别连接电阻R23和三极管Q39的基极,三极管Q39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3另一端并接地,三极管Q39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40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135另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处理器、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电网中电力线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高速切换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接触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电网电压短时跌落时保持接触器工作状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处理器、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电网中电力线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高速切换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核心处理器和储能单元,高速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接触器;所述控制电路中芯片IC2的5脚分别连接振荡器X1和电容C6,振荡器X1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2的6脚和电容C7,电容C6另一端和电容C7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IC2的28脚分别连接电阻R18和电阻R19,电阻R18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电阻R19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60脚分别连接电阻R11和电阻R12,电阻R11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电阻R12另一端接地;芯片IC2的54脚分别连接电阻R57和芯片IC9的2脚,电阻R57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9的1脚接地;芯片IC2的51脚分别连接电阻R72和开关S2,电阻R72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开关S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71、电容C22和开关S1,电阻R71另一端和电容C22另一端并联后接地,开关S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70和芯片IC2的52脚,电阻R70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2的53脚分别连接电阻R111和开关S5,电阻R111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开关S5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1、电容C57和开关S6,电阻R61另一端和电容C57另一端并联后接地,开关S6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12和芯片IC2的2脚,电阻R112另一端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1的1脚、芯片IC1的2脚、芯片IC1的3脚和芯片IC1的4脚并联后接地,芯片IC1的5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30脚和电阻R3,芯片IC1的6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29脚和电阻R2,芯片IC1的7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33脚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电阻R2另一端和电阻R3另一端并联后连接电压信号VCC,芯片IC1的8脚分别连接并补电容C3和电压信号VCC;芯片IC5的1脚分别连接振荡器X2和电容C40,振荡器X2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5的2脚和电容C41,电容C40另一端和电容C41另一端并联后接地,芯片IC5的3脚分别连接电容C13、端子JP2的12脚和端子JP2的13脚,电容C13另一端连接芯片IC5的4脚并接地,芯片IC5的5脚分别连接电阻R13和芯片IC2的59脚,电阻R1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4、芯片IC5的8脚、电感L13、电阻R60、电阻R35和MOS管Q27的源极,电阻R14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5的6脚和芯片IC2的58脚电感L1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11、电感L10、电容C52和电容C58,电感L10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0另一端、电容C63和电压信号VCC,电容C52另一端、电容C58另一端和电容C63另一端并联后接地;电阻R35另一端分别连接MOS管Q27的栅极和三极管Q26的集电极,三极管Q26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4并接地,电阻R3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和三极管Q26的基极,电阻R9另一端连接芯片IC2的17脚,MOS管Q27的漏极分别连接电容C8、电阻R37、电阻R38和电感L9,电阻R37另一端分别连接端子J1的4脚和芯片IC2的24脚,电阻R38另一端连接端子J1的3脚,端子J1的2脚接地,端子J1的5脚连接芯片IC2的23脚,端子J1的6脚连接芯片IC2的22脚,端子J1的7脚连接芯片IC2的21脚,端子J1的8脚连接芯片IC2的20脚;电感L9另一端通过电容C56后接地,电容C26接地,电容C26另一端通过电感L5分别连接电容C35、电容C34、电容C75和二极管D12,电容C35另一端、电容C34另一端和电容C75另一端并联后接地,二极管D12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3的2脚、芯片IC3的4脚、电阻R48和二极管D11,电阻R4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0和芯片IC3的1脚,电阻R30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2和芯片IC3的3脚,电感L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20、电感L6、电容C15、电容C9、电容C14、电感L3、电感L4和电感L14,电阻R120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18和芯片IC13的3脚,电阻R11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电容C10、芯片IC13的8脚、稳压二极管TVS1、电容C14另一端、电容C9另一端和电容C15另一端,稳压二极管TVS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L6另一端和芯片IC13的2脚,芯片IC13的5脚、芯片IC13的6脚和芯片IC13的7脚并联后接地,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0另一端、芯片IC13的1脚、电感L7、电感L1和单刀双掷开关S的3脚;电感L3另一端连接芯片IC10的2脚,芯片IC10的5脚通过二极管D3分别连接电容C37、电容C48、电阻R58、电阻R135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容C3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8另一端、芯片IC10的4脚和电容C44,电容C44另一端连接芯片IC10的1脚并接地,电阻R58另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IC8的2脚,光电耦合器IC8的1脚连接电阻R84,电阻R8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28和三极管Q21的集电极,电阻R128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21的发射极、电阻R80和电压信号VCC,电阻R80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21的基极和电阻R81,电阻R81另一端连接芯片IC2的38脚;光电耦合器IC8的4脚连接三极管Q24的集电极,三极管Q24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73,电阻R7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2和三极管Q24的基极,电阻R82另一端连接芯片IC2的37脚;光电耦合器IC8的3脚分别连接电阻R23和三极管Q39的基极,三极管Q39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3另一端并接地,三极管Q39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40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135另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40的发射极和电阻R54,电阻R54分别连接二极管D15、MOS管Q17的栅极、MOS管Q16的栅极和电阻R136,二极管D15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0的集电极并接地,MOS管Q17的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2、压敏电阻RU2、继电器JDQ2的1脚和继电器JDQ1的1脚,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MOS管Q17的源极和MOS管Q16的源极,MOS管Q16的漏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另一端、压敏电阻RU2另一端、继电器JDQ2的2脚和继电器JDQ1的2脚,继电器JDQ2的3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5、电容C69、电感L7另一端和电感L14另一端,电容C69另一端连接电阻R21,电阻R2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另一端、继电器JDQ2的4脚和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6另一端和电阻R10,电阻R10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3另一端和三极管Q8的发射极;继电器JDQ1的3脚分别连接电容C24、二极管D10、电阻R75、电容C33和单刀双掷开关S的2脚,电容C24另一端连接电阻R94,电阻R94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0另一端、继电器JDQ1的4脚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三极管Q12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74和电阻R75另一端,电阻R74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和电容C33另一端;电感L4另一端连接芯片IC11的2脚,芯片IC11的1脚通过电容C45分别连接芯片IC11的4脚、电容C49和电容C38,电容C49另一端和电容C38另一端并联后分别连接二极管D4、电阻R115、电阻R109和三极管Q32的集电极;电感L1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17、电容C19、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芯片IC12的8脚,电阻R11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5和芯片IC12的6脚,电阻R25另一端连接端子JP2的2脚,芯片IC12的7脚分别连接电阻R22和电阻R69,电阻R22另一端连接端子JP2的1脚,电阻R69另一端接地,电容19另一端连接芯片IC12的5脚并接地,芯片IC12的4脚分别连接芯片IC2的42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合尔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