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7671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7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关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所述管涵为空心柱状体,其两端分别形成为管涵承口端和管涵企口端,且所述管涵由高强度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的顶进施工用管涵,为无机材料性质,抗老化,无锈蚀,具有高耐久性,其抗渗性大于P16,抗渗性好,能有效地阻止有害介质的侵入及渗出,能有效地防止污水或工业废水对管壁的腐蚀,经600次快速抗冻融试验,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的管涵试件的动弹性模量无损失、质量无损失。因此,提高管涵的使用寿命,极大降低了对管涵的维修、更换工作量,节省了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尤其是一种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的顶进施工用管涵。
技术介绍
顶管技术在我国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不需要开挖面层,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 顶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用于施工的管涵技术进步不大,其固有的一些特性影响着顶管施工的质量问题。传统的顶管用管涵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作,工艺有离心法、悬辊法、立式振捣、芯模振动等。不管是什么生产工艺,都是把焊接好的钢筋笼放在管模内,然后浇注混凝土,构成由混凝土包覆钢筋骨架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管涵。在浇注过程中,钢筋骨架受到混凝土的冲击及振动力的影响,易遭到破坏,出现钢筋移位,钢筋减少等现象,严重影响管涵结构承载能力。管涵混凝土强度为C40,由于混凝土强度的限制,顶进施工过程中,管涵的接口特别容易破坏,这样管涵与管涵之间的联接时密封性则较差,影响管涵的使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的抗渗性较差,在对普通管涵进行内压检测时,不合格现象很普遍。对现用的普通混凝土管涵使用状况进行调研,雨、污水及工业废水对管壁的腐蚀很快,严重影响管涵使用寿命。在长距离顶进或特殊场合情况下,顶进施工用管涵采取钢管等,但钢管存在成本较高,防腐不容易处理现象,尤其钢管的外防腐,在顶进过程中经常遭到破坏无法再处理的现象,影响管涵的使用寿命。 为了克服上述公知的管涵存在的问题,本设计人根据多年从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实践和研发的经验,开发了本技术的特别适用于顶管施工用的管涵,可以完全作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管涵或钢管的替代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尤其是一种由活性粉末混凝土新型材料制成的顶进施工管涵。 本技术提出的顶进施工用管涵为空心柱状体,其两端分别形成为管涵承口端和管涵企口端,且所述管涵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管涵的壁厚为内径的1/12至1/15。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管涵为横截面是圆形、椭圆形、圆拱形、矩形或多边形的空心柱状体。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管涵承口端外部套设有承口钢套,所述承口钢套具有沿轴向突伸出所述管涵的承口连接环部,所述承口连接环部能套接固定于被连接管涵的管涵企口端外部。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承口连接环部与被连接的管涵企口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密封圈。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承口钢套的内、外表面均设有防腐涂层。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管涵承口端形内部成为扩径的承口连接部,所述管涵企口端外部形成缩径的企口连接部,所述承口连接部能与被连接管涵的企口连接部相互嵌套连接。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承口连接部与所述企口连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密封圈。 如上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中,所述承口连接部与所述企口连接部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 本技术提出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全部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制造成,为中空的柱状体,具有超高强度(抗压多130MPa)、良好耐久性(抗冻氺F500)、良好韧性(抗折18MPa)及良好的抗渗性(P > 16)。 本技术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的上述管涵采用工厂预制,基本上不用配置钢筋,能有效地保障管涵的内在质量不受配筋质量的影响。并且活性粉末混凝土致密,抗渗性好,有效保证管内介质的不渗透不渗露。管体外表面光滑平整,并且上面可钻孔、可切割,能有效地长距离顶进,使用简单快捷、运输施工成本低。工厂预制有利于保证质量稳定;批量生产有助于提高速度,降低生产成本。 本技术的管涵为无机材料性质,抗老化,无锈蚀,具有高耐久性,其抗渗性大于P16,抗渗性好,能有效地阻止有害介质的侵入及渗出,能有效地防止污水或工业废水对管壁的腐蚀,经600次快速抗冻融试验,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的管涵试件的动弹性模量无损失、质量无损失。因此,提高了管涵的使用寿命,极大降低了对管涵的维修、更换工作量,节省了维护费用。 本技术的管涵制作过程中要求达到75±5°C的蒸汽养护,这种养护条件一般的混凝土构件厂都可实现,因此,本技术提出的管涵易于加工。 此外,本技术的顶进施工用管涵也可采用柔性接口,便于管道间联接密封和顶进施工时角度的调整。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管涵,11 -管涵承口端,12-管涵企口端,2-承口钢套,21 -承口连接环部,3-密封圈,t-壁厚,L-长度,D-内径,I’-管涵,11’ -承口连接部,12’ -企口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顶进施工用管涵I为空心柱状体,其两端分别形成为管涵承口端11和管涵企口端12,且所述管涵I由高强度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制成。 本技术的管涵1,一般使用情况下其壁厚t为内径D的1/12 - 1/15。当然,在有特殊施工要求时可以进一步加大壁厚,通过增加壁厚的厚度,能大幅度提高强度,本技术的管涵特别适用于长距离或特殊地质条件下顶进工程,特别是可以做为通过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的顶管施工用管道。 进一步地,根据施工的要求,所述管涵I可以形成为横截面是圆形、椭圆形、圆拱形、矩形或多边形的空心柱状体。 在本技术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中,请配合参见图1、图2、图3,管涵I的管涵承口端11外部套设有承口钢套2,所述承口钢套2具有沿轴向突伸出所述管涵I的承口连接环部21,通过将所述承口连接环部21套接固定于被连接管涵企口端12的外部,使一个管涵I的管涵承口端11与另一管涵I的管涵企口端12相连。 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是,在承口连接环部21与被连接的管涵企口端1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3,从而提高承口连接环部21与管涵企口端12处的密封性能。其中,所述密封圈3可以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等。 另外,所述承口钢套2的内、外表面均设有防腐涂层,以提高管涵连接处的耐腐蚀性能,降低管涵的维护成本。 在一个可行的本实施例中,管涵I为横截面是圆形的空心柱状体,其内径D为Φ 1500mm,在本实施例中,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的所述管涵1,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壁厚采用厚度不大于10mm的圆形结构,壁厚为t = 100mm,长度L = 3000mm。 图4、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涵I’的管涵承口端11内部形成为扩径的承口连接部11’,即承口连接部11’处的内径大于管涵I’的内径D,同时,管涵企口端12的外部形成有缩径的企口连接部12’,因此,当两个管涵相互连接时,可以通过将承口连接部11’与被连接管涵的企口连接部12’相互嵌套,使一个管涵I’的管涵承口端11能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为空心柱状体,其两端分别形成为管涵承口端和管涵企口端,且所述管涵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进施工用管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为空心柱状体,其两端分别形成为管涵承口端和管涵企口端,且所述管涵由活性粉末混凝土制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的壁厚为内径的1/12至 1/1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为横截面是圆形、椭圆形、圆拱形、矩形或多边形的空心柱状体。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承口端外部套设有承口钢套,所述承口钢套具有沿轴向突伸出所述管涵的承口连接环部,所述承口连接环部能套接固定于被连接管涵的管涵企口端外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进施工用管涵,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口连接环部与被连接的管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清尹会军王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惠诚基业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