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由电阻、电容、继电器和二极管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是一种内嵌于交流接触器外壳中的控制电路,包括交流接触器起动电流供给电路、运行转换电路和接触器吸持电流供给电路。接触器起动电流供给电路由第二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二电容和继电器的一对常闭触点组成。运行转换电路由继电器、稳压管和第三电容组成。接触器吸持电流供给电路由第四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和第一电容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起动能耗,解决了起动能耗大造成的能源损耗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节能效果的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交流接触器是一种适用于远距离频繁接通和分断交流主电路及大容量控制电路的低压电器,是低压电器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生产和应用市场非常成熟。目前我国节电型交流接触器已经有一定的市场,但还不够普及,传统型交流接触器目前在用户使用上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节电型接触器价格较贵,用户在一次性投入上还不能接受。而且市场现有产品电流规格跨度很大,从9A到800A,现有控制电路规格较多也是产品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交流接触器运行环境恶劣,经常受到电磁干扰,对控制电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起动瞬间的大量耗电已经成为现今迫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降低交流接触器启动功耗。本技术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由电阻、电容、继电器和二极管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交流输入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电性相连,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继电器的一个触点电性相连,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电容的负极、继电器的另一个触点和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交流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继电器线圈的一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第三电容的正极和第四电容的正极电性相连,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第三电容的负极和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和励磁线圈的一端电性相连,励磁线圈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本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是一种内嵌于交流接触器外壳中的控制电路,包括交流接触器起动电流供给电路、运行转换电路和接触器吸持电流供给电路。接触器起动电流供给电路由第二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二电容和继电器的一对常闭触点组成。第二二极管对交流电进行半桥整流,为励磁线圈提供启动电流,有利于降低启动功耗、简化电路设计和降低成本。运行转换电路由继电器、稳压管和第三电容组成。接触器吸持电流供给电路由第四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和第一电容组成。第一电容为交流降压电容,为低压电路提供各种电流。本技术中,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均采用极性电容,有利于降低电路结构占用的空间和获得较大的电容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输入端之间并联有压敏电阻。在交流输入端并联压敏电阻,有利于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特别是提高对雷电等强干扰脉冲的抗干扰能力。更进一步的,所述励磁线圈两端并联有第十二极管,所述第十二极管负极接第九二极管负极。励磁线圈通过的电流比较大,特别是中启动和断开瞬间,会产生较大的反电动势,并联二极管有利于降低反电动势的干扰,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降低了起动能耗,解决了起动能耗大造成的能源损耗问题。电路采用无源器件,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低压电路采用电容降压,具有体积小、低温升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例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交流输入端Al、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压敏电阻Rl的一端和交流降压电容Cl的一端电性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继电器Jl的一个触点电性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电容C2的负极、继电器Jl的另一个触点和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电性相连。交流降压电容Cl的另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电性相连,交流输入端A2、压敏电阻Rl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和继电器Jl线圈的一端、稳压管D7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第四电容C4的正极电性相连,继电器Jl线圈的另一端、稳压管D7的正极、电解电容C3的负极和二极管D9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第十二级管DlO的负极和励磁线圈LI的一端电性相连,第十二极管DlO的正极、励磁线圈LI的另一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电性相连。本例控制电路工作过程描述如下:交流输入端Al和A2连接交流电。启动电流供给电路:交流电经由Al端输入,然后第二二极管D2进行半波整流,电流流过继电器常闭触点JK-1、第八二极管D8、流程线圈LI和第一二极管Dl回到A2端,形成回路,为励磁线圈LI提供启动电流。第五二极管D5、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容C2是继电器常闭触点JK-1的灭弧电路,可以提高电路的使用寿命。吸持电流供给电路:交流电由A1、A2端输入,第一电容Cl为交流降压电容,交流电先通过Cl降压再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D6进行整流,电流流过继电器Jl的线圈和稳压管D7,再通过第九二极管D9和励磁线圈线圈LI,然后通过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回到交流输入端Al和A2,形成回路,为励磁线圈LI提供吸持电流。使用电容降压,几乎无温升。稳压管D7,提高了继电器Jl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第三电容C3,达到延时效果,使接触器可靠吸合,还起到滤波的作用,使继电器的工作电压更稳定。运行转换电路:当第三电容C3充满电后,电流流过继电器Jl的线圈,继电器常闭触点JK-1打开,主回路断电,进入吸持状态。压敏电阻Rl:抑制浪涌电压,当瞬态的浪涌电压最大值超过限制时,压敏电阻Rl就体现它的钳位特性,把过高的电压拉低,让后级电路工作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第四电容C4:接在继电器前端,可以有效提高继电器前端电压,使继电器和接触器运行的更稳定。二极管DlO:反接在线圈的两端,起到续流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反电动势的干扰。【主权项】1.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由电阻、电容、继电器和二极管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交流输入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容的一端电性相连,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继电器的一个触点电性相连,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电容的负极、继电器的另一个触点和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 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交流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第三电容的正极、第四电容的正极电性相连,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第三电容的负极和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 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励磁线圈的一端电性相连,励磁线圈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交流接触器半桥起动控制电路,由电阻、电容、继电器和二极管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交流输入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一电容的一端电性相连,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继电器的一个触点电性相连,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电容的负极、继电器的另一个触点和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二交流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第三电容的正极、第四电容的正极电性相连,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第三电容的负极和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励磁线圈的一端电性相连,励磁线圈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性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旭东,廖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海沃斯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