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872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外形美观,并可有效地利用车身地板上方的空间。在后座(1A)上设置有座椅坐垫(11),该座椅坐垫能以设置在座椅靠背(12)侧的支轴(14c)为中心,朝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转动。该后座具有:收纳凹部(20),其形成于座椅坐垫的下护罩(19)上;盖体(30),其被安装成能以收纳凹部的后端部为支点进行转动,并将收纳凹部打开或关闭。收纳凹部以朝座椅坐垫的后方其深度逐渐变浅的方式被形成。支腿(15)以可相对于下护罩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其上,该支腿呈“U”字状或大致呈“U”字状并沿车宽方向跨越盖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车辆用座椅中,有的座椅可通过将座椅坐垫向车身后 方回转而叠放在座椅靠背上。此外,在该活动式座椅坐垫的下部, 还具有用于设置放小物件用盒子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技术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6-65075号)。就该专利文献中公开的车辆用座椅而言,当其处于乘客可坐到座 椅坐垫上的状态时,所述盒子隐藏在座椅坐垫的下方,从而比较美 观。但是,上述车辆用座椅却存在这样的问题当使座椅坐垫朝后回 转时,盒子维持着其开口朝上的状态跟着座椅坐垫一起向后移动, 当达到移动终端时,该盒子被保持在变成立起状态的座椅坐垫上, 所以盒子会露出,外形不美观。此外,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存在因盒 子露出而使车身地板上方的空间变窄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收纳部的车辆用座椅,该车 辆用座椅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可有效地利用车身地板上方的空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釆用了下述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中,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上设置有座椅 坐垫,该座椅坐垫能以设置在座椅靠背侧的支轴为中心,朝处于立 起状态的座椅靠背转动,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收纳凹部,其形成 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底面上,盖体,其被安装成能以所述收纳凹部的后端部为支点进行转动,并将所述收纳凹部打开或关闭。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中,所述收纳凹部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中,在所述座 椅坐垫的底面上设置将所述座椅坐垫支承在车身地板上的支腿,呈 "U"字状或大致呈U字状的所述支腿沿车宽方向跨越所述盖体。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中,将所述支腿以 可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底面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其上。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中,所述座椅坐垫 设置成可下放至所述座椅坐垫前方的乘客脚下的车身地板上,对所 述盖体可进行开闭的操作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坐垫的底面上,通过 所述操作部件将所述盖体保持在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座椅坐 垫下放至所述座椅坐垫前方的乘客脚下的车身地板上时,所述操作 部件与车身地板相抵接。〔专利技术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l,在用盖体关闭收纳凹部的状态下,收 纳凹部和盖体不会从座椅坐垫的底面向外突出来。因此,在用盖体 关闭收纳凹部的状态下,不4义在乘客位于可乘坐状态时,收纳凹部 不会从座椅坐垫的底面露出,即使在使座椅坐垫回转而与处于立起 状态的座椅靠背相重叠时,收纳凹部也不会从座椅坐垫的底面露出, 外形比较美观。此外,当用盖体来闭塞收纳凹部,并使座椅坐塾与 处于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相重叠时,收纳凹部和盖体不会从座椅靠 背的底面突出,所以可充分确保车身地板上方的空间。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收纳凹部,可抑制座椅坐垫从车 身地板突出的高度。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通过使收纳凹部的深度朝座椅坐垫的 后方逐渐变浅,可加厚位于臀部位置的座椅坐垫的坐垫厚度,所以 即使在座椅坐垫上设置收纳凹部,也可避免由此而石皮坏乘客乘坐时的乘坐舒适感。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可使盖体和支腿不会在开闭盖体时互相干涉。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可使支腿转动而退让,从而易于进行 对盖体的开闭操作。此外,当用盖体关闭收纳凹部,并使座椅坐垫 与处于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相重叠时,因使支腿转动并折叠,所以 可减小支腿从座椅坐垫的底面突出的尺寸,可充分确保车身地板上 方的空间。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在使座椅坐垫下放至车辆用座椅前方 的乘客脚下的车身地板上时,座椅坐垫相对于车身地板的稳定性较 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座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用于对后座的座椅布置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3是实施例中后座的座椅坐垫的剖面图。图4是后座的外观立体图,表示在座椅坐垫处于折叠状态下盖体 被关闭的状态。图5是后座的外观立体图,表示在座椅坐垫处于折叠状态下盖体 被打开的状态。图6是用于说明操作部件的开闭操作的图。〔符号说明〕1A:后座(车辆用座椅),11:座椅坐垫,12:座椅靠背,14c: 支轴,15:支腿,19:下护罩(底面)20:收纳凹部,30:盖体, 40:操作部件,100:车身地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图6,对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4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车身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是指车 身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从驾驶座观察时沿车宽方向的左右方向。 图1是作为车辆用座椅的后座1的外观立体图,该后座1沿左右方向以^见定的比例(例如,7: 3或6: 4)^皮划分,并由较宽的左侧 后座1A和较窄的右侧后座1B构成。首先,对后座1A、 1B所共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后座1A、 1B包 括座椅坐垫ll,其对乘客的臀部进行支承;座椅靠背12,其对乘 客的背部进行支承;头枕13,其对乘客的头部进行支承。如图2所示,后座1A、 1B被设置在阶梯状地板103附近,其中,阶梯状地板103对位置较低的地板101和位置较高的地板102进行连接,该位置较低的地板101位于车身地板100前侧,该位置较高的地板102位于车身地才反100后侧且比该位置4交低的地板101的位置高。因此,可以说位置较低的地板101是后座1A、 1B前方的乘 客脚下的车身地板。本实施例的后座1A、 1B可采用如下结构座椅靠背12的下端 经由支轴61安装在底座60上,且座椅靠背12可相对于底座60转 动,该底座60被设置在位置较高的地板102的前端附近,此外,座 椅靠背12可通过未图示的支承机构,像图2中实线所示那样保持在 稍微后倾的立起姿态,还可以支轴61为中心向前回转,像图2中双 点划线所示那样向前翻倒。座椅坐垫11经由回转臂14以可相对于座椅靠背12前后回转的 方式安装在其上。具体而言,回转臂14大致呈"L"字状,其一端 14a被固定在座椅坐垫11上,其另一端14b被安装成能以支轴14c 为中心回转,该支轴14c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2的下部。如图1所示,在座椅坐垫11的底面上设置有支腿15,该支腿15 将座椅坐垫11支承在车身地板100上。支腿15通过横杆15b对左 右的纵杆15a的下端进行连接而呈"U"字状或大致呈"U"字状, 纵杆15a的上部被以可相对于座椅坐垫11的框架转动的方式支承在 其上。如图2所示,通过使支腿15相对于座椅坐垫11立起,支腿15可将座椅坐垫11支承在车身地板100上,并可使该座椅坐垫11 保持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姿态。下面,将该状态称作为可乘坐状态。 支腿座部件16用于在座椅坐垫11处于可乘坐状态时承接支腿15的 横杆15b,该支腿座部件16被设置在位置较低的地板101和阶梯状 地板103之间的连接部上。当使该座椅坐垫11从可乘坐状态向后回转时,可像图2中单点 划线所示那样,使座椅坐垫11叠放到处于立起姿态的座椅靠背12 上。下面,将该状态称作为折叠状态。当使座椅坐垫11处于折叠状 态时,由于使座椅坐垫11向上部后方退让,位置较低的地板101上 方的空间变大,所以可将较高的货物放在此处。在座椅坐垫ll处于 折叠状态后,如图4所示,当使支腿15向下转动而退让时,可进一 步扩大位置较低的地板101上方的空间。此外,通过使支腿15向下 转动而将其收纳到座椅坐垫11的底部,并利用未图示的锁定机构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上设置有座椅坐垫,该座椅坐垫能以设置在座椅靠背侧的支轴为中心,朝处于立起状态的座椅靠背转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 收纳凹部,其形成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底面上, 盖体,其被安装成能以所述收纳凹部的后端部为支点进行转动,并将所述收纳凹部打开或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津田敏彦月馆加奈枝广濑敏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