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包括有一个轮毂、一个轮框及至少三个第一轮辐组,轮毂具有一个第一虚拟圆,轮框环设于轮毂外,第一轮辐组设于轮毂与轮框之间,第一轮辐组包括有一个第一辐条及两个第二辐条,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形成唯一一个交点,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形成一个30度至80度之间的夹角,第二辐条位于第一辐条的两侧,第一辐条的虚拟延伸线通过第一虚拟圆的圆心,第二辐条与第一虚拟圆相切,因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相交,能够有效避免第一辐条因受到过大的压力而变形,尤其当夹角介于30度至80度之间时,第二辐条能够有效的分担第一辐条所受的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包括有一个轮毂、一个轮框及至少三个第一轮辐组,轮毂具有一个第一虚拟圆,轮框环设于轮毂外,第一轮辐组设于轮毂与轮框之间,第一轮辐组包括有一个第一辐条及两个第二辐条,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形成唯一一个交点,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形成一个30度至80度之间的夹角,第二辐条位于第一辐条的两侧,第一辐条的虚拟延伸线通过第一虚拟圆的圆心,第二辐条与第一虚拟圆相切,因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相交,能够有效避免第一辐条因受到过大的压力而变形,尤其当夹角介于30度至80度之间时,第二辐条能够有效的分担第一辐条所受的拉力。【专利说明】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
本专利技术主要揭示一种轮圈,尤指轮圈以三条辐条为一组并交叉为一点的辐条编织而成的具有高强度编织方式的轮圈。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进步,对于休闲活动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骑乘自行车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达到运动效果维持身体健康,还能够作为观光时的交通工具,非常方便。 为使自行车兼顾性能及安全性,自行车的轮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且其中又以轮圈中轮辐的编织方式最为关键,一般辐条最常见的编织方式为直拉式及半切线式,直拉式的辐条会通过轮圈的轴心,半切线式的辐条则相反。轮圈的轮辐以直拉式辐条编织时,辐条能够承受极大的拉力而使传递力量的效率高。轮圈的轮辐以半切线式辐条编织时,辐条具有高抗压强度,能够承受冲击力。 然而,轮圈的轮辐以直拉式辐条编织时,则轮圈容易因辗过路面坑洞或遭受撞击而变形。轮圈的轮辐以半切线式辐条编织时,辐条传递力量的效率差,并且会提高轮圈的风阻。 为此,所属
中的有识人士研发出一种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编织方式辐条的轮圈,但此种类型的轮圈仍无法改善上述的问题,所使用的直拉式辐条多时,则抗压强度差,不耐冲击,而所使用的半切线式辐条多时,则传递力量的效率差,制造者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的骑乘环境而生产各式各样不同的轮圈,而骑乘者则需事先评估自身骑乘环境的状况而选用不同的轮胎,相当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有一个轮毂、一个轮框及至少三个第一轮辐组的轮圈,轮毂具有一个虚拟转轴,轮毂形成有一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具有一个第一虚拟圆,第一虚拟圆以虚拟转轴为轴心,轮框沿虚拟转轴的径向环设于轮毂外,轮框设有至少三个接点组,接点组具有一个第一接点、两个第二接点,所述的两个第二接点分别位于第一接点的两侧,第一轮辐组设于轮毂与轮框之间,第一轮辐组包括有一个第一辐条及两个第二辐条,第一辐条及第二辐条的两端皆分别连接于轮毂的第一连接部与轮框的接点组,沿虚拟转轴的轴向观察时,第一辐条与所述的两个第二辐条形成唯一一个交点,使第一辐条与所述两个第二辐条中任一个之间分别形成一个夹角,所述的两个夹角角度相同,夹角的角度为30度至80度之间,第一辐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接点,所述两个第二辐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的两个第二接点,第一辐条的虚拟延伸线通过第一虚拟圆的圆心,所述的两个第二辐条皆与第一虚拟圆相切,因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相交,能够有效避免第一辐条因受到过大的压力而变形,尤其当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介于30度至80度之间时,第二辐条能够最有效的分担第一辐条所受的压力。 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其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沿虚拟转轴的径向观察时,第一辐条位于所述的两个第二辐条之间的轮圈,能够增加第一辐条与所述两个第二辐条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第一辐条与第二辐条之间产生滑动,使第二辐条能够有效的分担第一辐条受到的压力。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仅显示第一轮辐组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仅显示第一轮辐组的局部前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的辐条剖面结构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二个实施例的前视图。 【符号说明】10轮圈;20轮毂;21第一端;22第二端;23第一连接部;24第二连接部;30轮框;31接点组;32第一接点;33第二接点;34第三接点;40 ;第一轮辐组;41第一辐条;42第二辐条;50第二轮辐组;51第三辐条;Θ夹角;Θ1第一角度;Θ2第二角度;L虚拟转轴;01第一虚拟圆;02第二虚拟圆;Ρ虚拟转动平面;Χ交点。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及主视图。本专利技术轮圈10包括有一个轮毂20、一个轮框30及至少三个第一轮福组40 ;其中:该轮毂20包括有一个第一端21及一个第二端22,该轮毂20还具有一个虚拟转轴L,该虚拟转轴L通过该轮毂20的第一端21及第二端22。该轮毂20形成有一个第一连接部23,该第一连接部23位于该第一端21,该轮毂20形成有一个第二连接部24,该第二连接部24位于该第二端22。该第一连接部23具有一个第一虚拟圆01,该第二连接部24具有一个第二虚拟圆02,该第一虚拟圆01与该第二虚拟圆02皆以该虚拟转轴L为轴心,且该第二虚拟圆02的直径小于该第一虚拟圆01的直径。 该轮框30沿该虚拟转轴L的径向环设于该轮毂20外,该轮框30具有一个虚拟转动平面P (如图5所示),该虚拟转动平面P垂直该虚拟转轴L,且该虚拟转动平面P位于该轮毂20的第一端21与该第二端22之间。该轮框30上设有至少三个接点组31,每一个该接点组31可包括一个第一接点32、两个第二接点33及两个第三接点34,所述的两个第二接点33及所述的两个第三接点34皆分别位于该第一接点32的两侧,且该第三接点34位于该第一接点32与该第二接点33之间。所述的至少三个接点组31在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五个,其中各该接点组31也可仅包含一个第一接点32及两个第二接点33,两个第二接点33设于该第一接点32的两侧。 请继续参照图3及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第一个实施例仅显示第一轮辐组的局部立体外观图及局部前视图。该第一轮辐组40设于该轮毂20与该轮框30之间,该第一轮辐组40包括有一个第一辐条41及两个第二辐条42,该第一辐条41及该第二辐条42的两端皆分别连接于该轮毂20的第一连接部23与该轮框30的接点组31。沿该虚拟转轴L的轴向观察时,该第一辐条41与所述的两个第二辐条42形成唯一一个交点X,使该第一辐条41与所述两个第二辐条42中任一个之间分别形成一个夹角Θ,所述的两个夹角Θ角度相同,该夹角Θ的角度为30度至80度之间,且该夹角Θ在本实施例中的角度以40度至60度为最佳,该夹角Θ在本实施例中的角度为54度。该第一辐条41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接点32,所述两个第二辐条4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的两个第二接点33,该第一辐条41的虚拟延伸线通过该第一虚拟圆01的圆心,所述的两个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高强度辐条编织方式的轮圈,其特征包括有:一个轮毂,该轮毂包括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轮毂具有一个虚拟转轴,该虚拟转轴通过该轮毂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该轮毂形成有一个第一连接部及一个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位于该第一端,该第二连接部位于该第二端,该第一连接部具有一个第一虚拟圆,该第一虚拟圆以该虚拟转轴为轴心; 一个轮框,该轮框沿该虚拟转轴的径向环设于该轮毂外,该轮框设有至少三个接点组,该接点组具有一个第一接点、两个第二接点,所述的两个第二接点分别位于该第一接点的两侧;至少三个第一轮辐组,该第一轮辐组设于该轮毂与该轮框之间,该第一轮辐组包括有一个第一辐条及两个第二辐条,该第一辐条及该第二辐条的两端皆分别连接于该轮毂的第一连接部与该轮框的接点组之间,沿该虚拟转轴的轴向观察时,该第一辐条与所述的两个第二辐条形成唯一一个交点,使该第一辐条与所述两个第二辐条中任一个之间分别形成一个夹角,所述的两个夹角角度相同,该夹角的角度为30度至80度之间,该第一辐条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接点,所述两个第二辐条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的两个第二接点,该第一辐条的虚拟延伸线通过该第一虚拟圆的圆心,所述的两个第二辐条皆与该第一虚拟圆相切;至少三个第二轮辐组,该第二轮辐组设于该轮毂与该轮框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武辉,
申请(专利权)人:航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