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昌新专利>正文

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4065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包括前驱动和后驱动两部分。车把轴通过一个万向节与车叉轴连接,支点与万向节重合,手动力臂上端与车把轴作转动结合,手阻力臂与脚阻力臂之间用一对杠杆连接。后驱动弧形啮合件固接在后车架,与中飞轮的啮合轮啮合,链条连接中飞轮和后飞轮,两边动力臂驱动系轮流工作。用拉力或压缩弹簧作贮能缓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手脚驱动功能,体能转化率达95%,重心稳定,用力协调均匀,快速节能,适于娱乐、旅游、代步。(*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包括前驱动和后驱动两部分。车把轴通过一个万向节与车叉轴连接,支点与万向节重合,手动力臂上端与车把轴作转动结合,手阻力臂与脚阻力臂之间用一对杠杆连接。后驱动弧形啮合件固接在后车架,与中飞轮的啮合轮啮合,链条连接中飞轮和后飞轮,两边动力臂驱动系轮流工作。用拉力或压缩弹簧作贮能缓冲。本技术具有手脚驱动功能,体能转化率达95%,重心稳定,用力协调均匀,快速节能,适于娱乐、旅游、代步。【专利说明】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
本技术及一种自行车,尤其是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
技术介绍
传统自行车是脚踏曲柄摇杆机构,只有66%的体能转化率,且不能运用双手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手和脚为动力的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 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把整车分成手动和脚动两部分,并用连杆将手动、脚动两部分连接起来。脚动部分采用高效率95%的杠杆加弧形啮合件,类似不完全周转轮机构。包括:车把(1)、手动力臂 (3)、脚动力臂(3-1)、车叉(7)、车轮(21)、车架(18)、连杆(20)、手阻力臂(4)、脚阻力臂(4-1)、飞轮(13)、车鞍(19);其特征是: 车把⑴与方向轴⑶固接成T型,方向轴⑶穿过方向管(2)后,用万向节(5)与车叉轴(6)连接;两侧立置杠杆的支点(9)与万向节(5)重合,即水平装在万向节(5)两侦牝并通过弧形杆固定在车叉管(10)上,手动力臂(3)上端与方向轴(8)作转动结合,位于支点(9)上方的手阻力臂(4)在连杆(20)的上端铰接连杆(20); 位于车架(18)两侧的弧形啮合件(14)与车后斜叉(16)车后平叉(17)分别构成扇形,弧圆心与后轮圆心重合,后轮毂(22)装左右飞轮(13),以构成左右两套动力系统;脚动力臂(3-1)的支点(9)在后轮轴线上,脚动力臂(3-1)中部竖立安装并列双传动轮,啮合轮(11)与弧形件(14)啮合,中飞轮(13)通过链条与后飞轮(13)连接,脚动力臂(3-1)末端安装脚蹬(12)。脚阻力臂(4-1)位于支点(9)上方或下方,与连杆(20)下端连接; 当手阻力臂(4)均位于万向节(5)上方时,脚阻力臂(4-1)则左右分置在后轮 (21)轴线的上、下方,以利双脚交替运动。如果脚阻力臂(4-1)同时位于后轮轴支点(9)的上方或下方,手阻力臂(4)就必须分置在万向节(5)的上下方。 当车把处于中间平衡位置时,左、右脚蹬(12)应持平,并且连杆(20)与手阻力臂 (4)、脚阻力臂(4-1)均呈90°角,此时无压力角损耗。 本技术的优点:整车装有手动,脚动两套动力系统,脚动部分又为左右独立传动结构,采用坚固的连杆传递动力,大传动力比自助原理,95%高效驱动能量转换。具有快速、省力、重心稳定、协调性能好等优点。适用于健身娱乐,旅游探险,交通代步。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整车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左、右连杆俯视图 图3为本技术左连杆立体图 图4为本技术双脚动、阻力臂立体图 图5为本技术左、右脚动系统装配图 图6为本技术左脚动系统主视图 图中所示:1、车把2、方向管3、手动力臂3-1、脚动力臂4、手阻力臂4_1、脚阻力臂5、万向节6、车叉轴7、车叉8、方向轴9、支点10、车叉管11、啮合轮12、脚蹬13、中、后飞轮14、弧形啮合件15、链条16、车后斜叉17、车后平叉18、车架19、车鞍20、连杆21、车轮22、轮毂2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整车包括:车把1、手动力臂3、脚动力臂3-1、车叉7、车轮21、车架18、连杆20、手阻力臂4、脚阻力臂4-1、飞轮13、车鞍19等。 车把I与方向轴8固接成T型,方向轴8穿过方向管2后,用万向节5与车叉轴6连接。 两侧立置杠杆的支点9与万向节5重合,即水平装在万向节5两侧,并通过弧形杆固定在车叉管10上,手动力臂3上端与方向轴8作转动结合,位于支点9上方的手阻力臂4铰接连杆20。 位于车架18两侧的弧形啮合件14与车后斜叉16车后平叉17分别构成扇形,弧圆心与后轮圆心重合,后轮毂22装左右飞轮13,以构成左右两套动力系统。 脚动力臂3-1的支点9在后轮轴线上,脚动力臂3中部安立置并列双传动轮,啮合轮11与弧形件14啮合,中飞轮13通过链条与后飞轮13连接,脚动力臂3-1末端安装脚蹬12。脚阻力臂4-1位于支点9上方或下方,与连杆20下端连接。 当手阻力臂4均位于万向节5上方时,脚阻力臂4-1则左右分置在后轮21轴线的上、下方,以利双脚交替运动。如果脚阻力臂4-1同时位于后轮轴支点9的上方或下方,手阻力臂4就必须分置在万向节5的上下方。 在上述条件中,如果脚阻力臂4-1不分置于支点9上下方,则双脚不能作交替运动,与手配合时呈跳跃式同步动作。 当车把处于中间平衡位置时,左、右脚蹬12应持平,并且连杆20与手阻力臂4、脚阻力臂4-1均呈90°角,此时无压力角损耗。 手动力臂3通常工作角度不超过平衡位置30°,手阻力臂4、脚阻力臂4-1长度亦相差不大,所以不存在工作角度死点。 因为手动力臂3与手阻力臂4的夹角在5°以内,脚动力臂3-1与脚阻力臂4-1夹角,左70°角、右约10°角,都没有出现180°角,所以各支点9所受作用力相对较小。 由图2知,为避开双膝位置,两连杆20中部均由外往里弯,图3脚动系统因为左脚阻力臂4-1在支点下方,所以连杆20可作长叉状,避开脚动力臂3-1,且立弯曲避开中飞轮13ο 工作过程: 以手阻力臂4均在万向节5上方时,左脚阻力臂4-1在支点9后轮轴下方,右脚阻力臂4-1在支点9后轮轴上方为例。 当向前推动车把I时,就会带动手动力臂3、手阻力臂4绕支点9逆转动(左视),从而拉动两条连杆20向前上方移动。左连杆20下端由于连接的左脚阻力臂4-1在车轮轴下方,所以拉动左脚动力臂3-1上升。右连杆20下端由于连接右脚阻力臂4-1在车轮轴上方,而使得右脚动力臂3下降,即右脚可以施加蹬力,使得手脚合力作用到右啮合轮11轴,由于弧形啮合件14的作用,啮合轮11旋转,并列中飞轮13—起转动,通过右链条带动后轮飞轮13,驱动车辆前进。 当向后拉动车把I时,上述各部件作相应动作,动力由右脚动力总成工作转为左脚动力总成工作,从而交替驱动车辆持续前进。 除了后飞轮13装单向齿,中飞轮13也装单向齿,所以回程时链条15静止,或惯性前行状态,加上链拉紧而啮合弧齿外松的自助作用,不易掉链,自动补偿间隙。 两条连杆20既可以将手的推拉作用力传递到脚动杠杆,也可以将脚本动杠杆的蹬力传至车把,再传到另一侧脚动杠杆,得以提升复位。为了左右动力系统的平衡,可以装拉力弹簧23在脚动力臂3-1、脚阻力臂4-1车后架18。 行车时,人体重量主要落在车鞍19和脚蹬12,脚蹬12的前后距离的变化不超过5CM,整车受力平衡,重心非常稳定。 由于有万向节5,使得方向轴8即可以传递转向力矩又可以摆动。双手推,拉力穿过方向轴8不影响原方向,又与转向力隅矩重合,所以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杠杆加弧形啮合件连杆传动手脚联动自行车,包括:车把(1)、手动力臂(3)、脚动力臂(3‑1)、车叉(7)、车轮(21)、车架(18)、连杆(20)、手阻力臂(4)、脚阻力臂(4‑1)、飞轮(13)、车鞍(19);其特征是:车把(1)与方向轴(8)固接成T型,方向轴(8)穿过方向管(2)后,用万向节(5)与车叉轴(6)连接;两侧立置杠杆的支点(9)与万向节(5)重合,即水平装在万向节(5)两侧,并通过弧形杆固定在车叉管(10)上,手动力臂(3)上端与方向轴(8)作转动结合,位于支点(9)上方的手阻力臂(4)在连杆(20)的上端铰接连杆(20);位于车架(18)两侧的弧形啮合件(14)与车后斜叉(16)车后平叉(17)分别构成扇形,弧圆心与后轮圆心重合,后轮毂(22)装左右飞轮(13),以构成左右两套动力系统;脚动力臂(3‑1)的支点(9)在后轮轴线上,脚动力臂(3‑1)中部竖立安装并列双传动轮,啮合轮(11)与弧形件(14)啮合,中飞轮(13)通过链条与后飞轮(13)连接,脚动力臂(3‑1)末端安装脚蹬(12),脚阻力臂(4‑1)位于支点(9)上方或下方,与连杆(20)下端连接;当手阻力臂(4)均位于万向节(5)上方时,脚阻力臂(4‑1)则左右分置在后轮(21)轴线的上、下方,以利双脚交替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昌新
申请(专利权)人:陆昌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