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9341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1 1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废墟救援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机器人包括移动机构、摄像头、储气筒及无线连接模块,移动机构包括驱动模块及分别安装在驱动模块两侧、由驱动模块驱动行走的履带行走机构,摄像头及无线连接模块分别通过快速插头与驱动模块相连接,摄像头上安装有采集废墟内气体样本的储气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机器人具有有缆、无缆和摄像头单独工作的三种工作方式,驱动模块上的快速插头通过线缆直接与控制台连接,实现有缆;驱动模块与无线连接模块通过快速插头连接,实现无缆;摄像头单独工作的方式为摄像头连同储气筒从移动机构取下,通过线缆直接与控制台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模块化,易于安装,体积小,重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废墟救援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机器人包括移动机构、摄像头、储气筒及无线连接模块,移动机构包括驱动模块及分别安装在驱动模块两侧、由驱动模块驱动行走的履带行走机构,摄像头及无线连接模块分别通过快速插头与驱动模块相连接,摄像头上安装有采集废墟内气体样本的储气筒;本技术机器人具有有缆、无缆和摄像头单独工作的三种工作方式,驱动模块上的快速插头通过线缆直接与控制台连接,实现有缆;驱动模块与无线连接模块通过快速插头连接,实现无缆;摄像头单独工作的方式为摄像头连同储气筒从移动机构取下,通过线缆直接与控制台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模块化,易于安装,体积小,重量轻。【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废墟救援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
技术介绍
地震、海嘯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产生废墟,搜救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提高搜救效率,大力发展搜救机器人技术;由于废墟内环境的杂乱无章,有些情况下机器人有缆无法进入废墟内,或机器人无缆都无法进入,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不同废墟内环境的复杂情况需要不同的搜救设备的限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技术机器人包括移动机构、摄像头、储气筒及无线连接模块,其中移动机构包括驱动模块及分别安装在该驱动模块两侧、由所述驱动模块驱动行走的履带行走机构,所述摄像头及无线连接模块分别通过快速插头与驱动模块相连接,所述摄像头上安装有采集废墟内气体样本的储气筒。 其中:所述摄像头包括摄像头底座、镜头底座、电机A、电机输出轴、电机B及旋转镜头,该摄像头底座通过快速插头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所述电机A安装在该摄像头底座内,该电机A的电机输出轴与位于摄像头底座上方的所述镜头底座相连、驱动镜头底座旋转;所述旋转镜头可转动地安装在镜头底座上,所述电机B位于该旋转镜头内,电机B的输出轴与所述镜头底座连接,所述旋转镜头的一侧与电机B固接,另一侧与所述镜头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镜头具有两个自由度,分别为绕竖直轴线旋转及仰俯转动;所述摄像头底座的底部设有快速插头C,该摄像头底座通过快速插头C与所述驱动模块前部的快速插头A连接; 所述无线连接模块包括控制板、视频接收板、DC模块、视频接收器及电池,该电池分别与所述控制板及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视频接收板及DC模块分别与该控制板电连接,所述视频接收器与该视频接收板电连接;所述无线连接模块上设有快速插头D,该快速插头D通过线缆与所述驱动模块后部的快速插头B相连; 所述驱动模块上安装有防止所述机器人倾翻的尾部支撑机构,该尾部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底座、支撑杆、后轮及弹簧,所述支撑杆底座安装在驱动模块的后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杆底座上,另一端连接有所述后轮,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杆底座及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底座、支撑杆、后轮及弹簧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底座分别固定在驱动模块的后部,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支撑杆底座上,另一端通过后轮支撑轴紧固在一起,所述后轮支撑轴的两端均连接有后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连接有弹簧支撑轴,两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杆底座上,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弹簧支撑轴上。 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技术由机器人移动机构作为载体平台,摄像头、储气筒、无线连接模块固定在其上,相互配合完成搜救工作,结构简单、紧凑、模块化,易于安装,体积小,重量轻。 2.本技术机器人的驱动模块后部设置了尾部支撑机构,在整个机器人移动越障过程中用于支撑机器人本体,防止机器人倾翻。 3.本技术机器人的旋转镜头可实现上下左右无死角旋转,侦查废墟环境;储气筒可收集废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实现监测。 4.本技术机器人的摄像头、无线连接模块与驱动模块之间通过快速插头连接,在使用时可实现有缆、无缆和摄像头单独工作等方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废墟环境,适应性更强,可靠实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摄像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摄像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尾部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无线连接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移动机构,2为摄像头,3为储气筒,4为无线连接模块,5为履带行走机构,6为驱动模块,7为尾部支撑机构,8为快速插头A,9为快速插头B,10为摄像头底座,11为镜头底座,12为快速插头C,13为快速插头D、14为支撑杆底座、15为支撑杆、16为弹簧支撑轴、17为后轮支撑轴、18为后轮、19为弹簧、20为电机A、21为电机输出轴、22为电机B、23为旋转镜头、24为控制板、25为视频接收板、26为DC模块、27为视频接收器、28为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机器人包括移动机构1、摄像头2、储气筒3及无线连接模块4,其中摄像头2及无线连接模块4分别安装在移动机构1上、随移动机构1行走,储气筒3固定在摄像头2上。 如图2、图5所示,移动机构1包括履带行走机构5、驱动模块6及尾部支撑机构7,驱动模块6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履带行走机构5,两侧的履带行走机构5对称设置,由驱动模块6驱动行走,可根据地形环境被动变形,以适应废墟环境,越过较高的障碍物;本技术的履带行走机构5及驱动模块6均为现有技术,采用专利号为201010219515.2技术专利中的轮一履复合移动模块及履带驱动装置。驱动模块6的前部设有快速插头A8,后部设有快速插头B9。尾部支撑机构7安装在驱动模块6的后部,包括两个支撑杆底座14、两个支撑杆15、一根弹簧支撑轴16、一根后轮支撑轴17、两个后轮18及两个弹簧19,两个支撑杆底座14分别固定在驱动模块6的后部、位于快速插头B9下方的两侧,两个支撑杆15的一端分别铰接在支撑杆底座14上,另一端通过后轮支撑轴17紧固在一起,后轮支撑轴17的两端均连接有后轮18,弹簧支撑轴16支撑在两个支撑杆15之间,两个弹簧19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杆底座14上,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弹簧支撑轴16上。尾部支撑机构7在整个机器人移动越障过程中用于支撑机器人本体,防止机器人倾翻。 如图3、图4所示,摄像头2包括摄像头底座10、镜头底座11、电机A20、电机输出轴21、电机B22及旋转镜头23,该摄像头底座10的底部设有快速插头C12,摄像头底座10通过快速插头C12与驱动模块6前部的快速插头A8连接;电机A20固定在该摄像头底座10内,电机A20的电机输出轴21与位于摄像头底座10上方的镜头底座11相连、驱动镜头底座11绕竖直轴线旋转。旋转镜头23可转动地安装在镜头底座11上,电机B22位于旋转镜头23内,电机B22的输出轴与镜头底座11固接,旋转镜头23的一侧与电机B22固接,另一侧通过轴承与镜头底座11转动连接。当电机B22工作时,因输出轴与镜头底座11固接,所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机构(1)、摄像头(2)、储气筒(3)及无线连接模块(4),其中移动机构(1)包括驱动模块(6)及分别安装在该驱动模块(6)两侧、由所述驱动模块(6)驱动行走的履带行走机构(5),所述摄像头(2)及无线连接模块(4)分别通过快速插头与驱动模块(6)相连接,所述摄像头(2)上安装有采集废墟内气体样本的储气筒(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郑怀兵王聪张瀚铎刘启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