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28750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1 0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电探测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半绝缘InP衬底、InP缓冲层、InGaAs光敏层、InP帽层和钝化层;钝化层中开设有暴露InP帽层部分区域的通孔,沿通孔内侧壁形成环形第二电极,第二电极的部分区域延伸至钝化层的上部,形成搭接区;搭接区上部直接设置有电极引线;沿通孔靠近接触区的一侧的任一切线方向,形成有贯通InP缓冲层、InGaAs光敏层以及InP帽层的沟道,并沿InP衬底的平行面方向,将三者分割为两部分;这就使得电极引线无法与其垂直下方的各半导体层形成电容结构,或者即使形成的电容结构也不能连接到光电探测器电路中,有效减少了电极引线形成的寄生电容,提高了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电探测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半绝缘InP衬底、InP缓冲层、InGaAs光敏层、InP帽层和钝化层;钝化层中开设有暴露InP帽层部分区域的通孔,沿通孔内侧壁形成环形第二电极,第二电极的部分区域延伸至钝化层的上部,形成搭接区;搭接区上部直接设置有电极引线;沿通孔靠近接触区的一侧的任一切线方向,形成有贯通InP缓冲层、InGaAs光敏层以及InP帽层的沟道,并沿InP衬底的平行面方向,将三者分割为两部分;这就使得电极引线无法与其垂直下方的各半导体层形成电容结构,或者即使形成的电容结构也不能连接到光电探测器电路中,有效减少了电极引线形成的寄生电容,提高了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铟镓砷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光电探测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半导体器件,用于光纤通讯、计算机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和各种光电控制、光电探测的系统中。其中,PIN光电探测器适应在低压下工 作,响应度高、信噪比好、使用方便,是国内外光通讯中最常用的光电探测器。 通常,PIN型光电探测器通常采用铟镓砷材料,现有技术中PIN型铟镓砷光电探测 器的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半绝缘InP衬底1,在InP衬底1上层叠生长的InP缓冲层2、 InGaAs光敏层3、InP帽层4,形成n-i-p结构;以及直接形成在InP缓冲层2上的第一电极 5,直接形成在InP帽层4的环形第二电极6,以及搭接在第二电极6上的电极引线7 ;所述 第二电极6形成的环形区域为光敏区。所述光电探测器工作时,InP缓冲层2与InP帽层 4中产生载流子,形成的结电容严重影响所述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为此,现有技术通常 先在InP帽层4上直接形成覆盖InP帽层4的钝化层8,再在钝化层8中开设贯通的孔道形 成环状的第二电极6,以减少光敏区面积,从而减少结电容对所述光电器件的影响。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第二电极6与电极引线7连接的可靠性,通常会将第二电极 6的部分区域延伸至钝化层8的上部,以增大第二电极6与电极引线7的接触面积。然而, 由于在垂直方向上,搭接区的电极引线7与各层半导体材料重叠区域较大,且在电极引线7 与各层半导体材料之间还夹设有钝化层8,形成电容结构,产生量级较高的寄生电容,严重 制约了所述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是现有PIN型铟镓砷光电探测器寄生电容较大,影响所 述光电探测器响应速度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寄生电容小的高速铟镓砷光电探测器及其制 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电探测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半绝缘InP衬底和InP缓冲层,所 述InP缓冲层上直接形成有不相连的第一电极和InGaAs光敏层,所述InGaAs光敏层上层 叠设置有InP帽层和钝化层,所述InP帽层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InGaAs光敏层的面积;所 述钝化层中开设有暴露所述InP帽层部分区域的通孔,沿所述通孔内侧壁形成环形第二电 极,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钝化层的上部,形成搭接区;所述搭接区上部直接 设置有电极引线; 沿所述通孔靠近所述接触区的一侧的任一切线方向,形成有贯通所述InP缓冲 层、所述InGaAs光敏层以及所述InP帽层的沟道,沿所述InP衬底的平行面方向,所述沟道 将层叠设置的所述InP缓冲层、所述InGaAs光敏层以及所述InP帽层分割为两部分。 优选地,所述沟道中填充有钝化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为透光电极。 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InGaAs光敏层与所述InP帽层的侧壁。 所述InP帽层上还直接设置有至少覆盖所述第二电极中央区域的减反层,用于减 少所述InP帽层的反射光线。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半绝缘InP衬底上依次外延生长InP缓冲层、InGaAs光敏层和InP帽层; S2、对InGaAs光敏层和InP帽层图案化,形成暴露InP缓冲层部分区域的台面,再 在InP帽层上直接形成覆盖InP帽层的钝化层; S3、在钝化层上形成暴露InP帽层部分区域的通孔,在通孔的内侧壁形成环状的 第二电极,第二电极的部分区域延伸覆盖至钝化层上部,形成接触区;在台面上直接形成远 离InGaAs光敏层和InP帽层的第一电极; S4、沿通孔靠近接触区的一侧的任一切线方向,形成贯通InP缓冲层、InGaAs光敏 层以及InP帽层的沟道,沿InP衬底的平行面方向,沟道将层叠设置的InP缓冲层、InGaAs 光敏层以及InP帽层分割为两部分; S5、在接触区上直接形成电极引线。 优选地,步骤S4中,还包括在所述沟道中填充钝化材料的步骤。 优选地,步骤S3中,所述第二电极为透光电极。 步骤S2中,所述钝化层还覆盖所述InGaAs光敏层和所述InP帽层的侧壁。 步骤S5之后还包括直接在所述InP帽层上形成至少覆盖所述第二电极中央区域 的减反层的步骤。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电探测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半绝缘InP衬底、InP缓冲层、 InGaAs光敏层、InP帽层和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中开设有暴露所述InP帽层部分区域的通 孔,沿所述通孔内侧壁形成环形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钝化层的 上部,形成搭接区;所述搭接区上部直接设置有电极引线;沿所述通孔靠近所述接触区的 一侧的任一切线方向,形成有贯通所述InP缓冲层、所述InGaAs光敏层以及所述InP帽层 的沟道,并沿所述InP衬底的平行面方向,将三者分割为两部分;这就使得所述电极引线无 法与其垂直下方的各半导体层形成电容结构,或者即使形成的电容结构也不能连接到所述 光电探测器电路中,有效减少了所述电极引线形成的寄生电容,提高了所述光电探测器的 响应速度。 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成本低,易实现大规 模工业生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 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PIN型铟镓砷光电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图2a?2e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电探测器在制备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l_InP衬底、2-InP缓冲层、3-InGaAs光敏层、4-InP帽层、 5-第一电极、6-第二电极、7-电极引线、8-钝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 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 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充分传达给 本领域技术人员,本专利技术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 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或"设置 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探测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半绝缘InP衬底(1)和InP缓冲层(2),所述InP缓冲层(2)上直接形成有不相连的第一电极(5)和InGaAs光敏层(3),所述InGaAs光敏层(3)上层叠设置有InP帽层(4)和钝化层(8),所述InP帽层(4)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InGaAs光敏层(3)的面积;所述钝化层(8)中开设有暴露所述InP帽层(4)部分区域的通孔,沿所述通孔内侧壁形成环形第二电极(6),所述第二电极(6)的部分区域延伸至所述钝化层(8)的上部,形成搭接区;所述搭接区上部直接设置有电极引线(7);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通孔靠近所述接触区的一侧的任一切线方向,形成有贯通所述InP缓冲层(2)、所述InGaAs光敏层(3)以及所述InP帽层(4)的沟道,沿所述InP衬底(1)的平行面方向,所述沟道将层叠设置的所述InP缓冲层(2)、所述InGaAs光敏层(3)以及所述InP帽层(4)分割为两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双元朱忻帕勒布巴特查亚和田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矩阵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