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扣合装置,包括:把手部;两连接杆,连接于把手部两端;套合部,结合连接杆和把手部,其内有一回复弹簧;扣合体,承接连接杆与连接部固接;控制杆,和连接杆藉套合部结合且和扣合体固接;侧框部,其中央开有一弧形座,其内部有一开口;控制线,一端和扣合体结合,另一端通过连结部下穿;控制块,在侧框部内侧,其中一凸块由弧形座的开口穿出,其内部设有多个弹簧抵靠在侧框部内表面上,控制线的另一端和控制块的一端结合。(*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其可通过一条控制线而对设置在婴儿车侧框上,且是相对的凸块作伸出以及收缩的动作,且在凸块作伸缩的动作时,一个可和婴儿车结合在一起的婴儿汽车座椅则可通过该相对的凸块而作结合或脱离的动作。传统的婴儿车仅适用于将婴儿放于其中,而对婴儿作一种简单地运载而已;因此,当每逢假日全家欲至郊外踏青时,父母亲则首先会将婴儿车先行收折起来而放置在汽车的后车箱中,尔后,再将婴儿放置在车内婴儿专用的安全座椅内,待目的地到达后,先将收好的婴儿车予以复原,然后再将熟睡中的婴儿抱上婴儿车,最后才能开始一段休闲之旅;不过,在当父、母亲将熟睡中的婴儿抱上婴儿车时,往往会将婴儿吵醒,而造成其哭闹不止的现象,而为了将哭闹中的婴儿予以安抚下来,父母亲往往会花上相当多的时间及精神,而造成再无雅兴去休闲或者是游玩了;在这种情形下,可想而知作父母的心理是何种感想了。为了解决上述的窘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可和婴儿车相互结合的婴儿专用汽车座椅,其主要是通过设置在婴儿车上的卡掣结构,而可对该婴儿专用汽车座椅作卡合的功能,以方便父母亲能在不吵醒婴儿的状况下将婴儿从汽车上移到婴儿车上;然而,该种婴儿专用的汽车座椅在欲和该婴儿车相互脱离时,则需要父亲或母亲以双手同时扳动设置在婴儿车上的卡掣结构,尔后才能对该婴儿专用的汽车座椅作脱离的动作;该种需要以两只手同时作用才能脱离的婴儿专用汽车座椅,在实用性上似乎并不能真正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在某些特定的状况下,要两只手同时空闲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是在欲将熟睡中的婴儿由婴儿车上抱上汽车时,使用者在必须以单手来抱持婴儿,而只剩余一只手来作婴儿车和婴儿专用汽车座椅脱离的动作,很明显地,该种需要以双手来同时将婴儿专用汽车座椅予以脱离婴儿车的结构似乎是不再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其主要是通过一条可控制婴儿车的侧框上相对的两侧上所设置的凸块作伸缩动作的控制线,来对原来是以卡掣的方式而和婴儿车的凸块相互卡合的婴儿汽车座椅作结合或脱离的控制,如此,使用者便可以单手通过该控制线来控制该线端部所设的控制件,而同时对婴儿汽车座椅的两侧作控制。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其中,该婴儿车的把手部可予以拆除,如此,该婴儿车的整体体积便可在运送时大幅缩小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其包括一把手部,两根连接杆,二者分别紧密地连接于该把手部的两个端部,套合部,用以将该连接杆以及该把手部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其内部有一回复弹簧穿设于其中,且该回复弹簧的一端和该套合部的内侧面相互结合,一扣合体,其承接着该连接杆且和一连结部通过该连接杆而相互固接,一控制杆,其和该连接杆藉着该套合部而结合在该套合部的一侧面,且和该扣合体相互固接在一起,其中,该回复弹簧的另一端和该控制杆的一部相结合,以对该控制杆旋加一回复力,一中空的侧框部,于其中央部开设有一个内凹的弧形座,且在该弧形座的内部则开设有一个开口,一控制线,其一端和该扣合体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另一端则是通过该连结部而下穿,一控制块,容置在中空的侧框部的内侧,且其中所设置的一凸块由该弧形座的开口穿出,其内部亦设置有多个弹簧,且弹簧的端部抵靠在侧框部的内表面上,而该控制线的另一个端部则是和该控制块的一个端部相互紧密地结合,如此,一个婴儿汽车座椅上所设置的一手把部相对两侧边的延伸部处所设置的一个凹部可将该凸块压迫至该侧框部内部,而由设置在延伸部的该凹部上方的一个凹槽处伸出,而和婴儿车相互结合在一起。本技术技术方案还在于提供以下附加特征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藉助本技术,使用者只需单手便可控制婴儿车与婴儿汽车座椅间的结合或分离,由此可大大解脱外出时的烦恼;另外,该婴儿车的把手部又可拆除,使婴儿车的整体体积在运送时得以大幅缩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侧框部份以及其把手部份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的侧框部份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控制部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侧框部和本技术控制部间彼此间关系的侧面示意图;图4-A是图4中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侧框部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侧框部内部动作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可单手操作的婴儿车和婴儿汽车座椅在未结合前彼此扣合装置的相关位置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可单手操作婴儿车和婴儿汽车座椅于结合时的示意图。请参看本技术附图中的图1;图中所示是本技术的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侧框部11以及把手部12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可见到把手部12是形成一”U”形体,而在把手部12的两端则各以一连接杆13加以延伸,另外,在”U”形把手部12的下方及连接杆13的旁侧则是设置着有一同样是具有”U”形形状的控制杆14,而控制杆14则是藉助分别设置在把手部12两侧,且是一体成形的套合部16而稳固地结合在把手部12的下方;而在控制杆14的末端则是和一扣合体15相互稳固地结合在一起;而在扣合体15中的一个接合部151用以承接把手部12的管体(未标示);而在把手部12的靠近末端处则分别通过一个连结部17而和一侧框部11枢接在一起;由于婴儿车的其余部份属于现有的结构,故而对婴儿车其余部份的介绍在此予以略过。请参看本技术的图2,由图中可清楚地见到侧框部11在近其中段且其内侧的位置处设有一个凹入的弧形座111,而在弧形座111的一内侧壁处则是开设着有一个开口113;在由侧框部11所包覆的骨架(未标示)的适当处则是设置有一个固定片115,且在侧框部11的内部,以及在骨架的下方处则是设置有一控制块18,而控制块18则是由一中间为空心,且在相对的两侧壁处设有多个第一锯齿183的一个主动块181,以及一个内部亦为空心,相对的两侧壁处同样设有多个第二锯齿186的被动块185所组合而成者;由图中,可见该主动块181的中心部是设置为一个大的开放的穿透空间(未标示),而在被动块185的中心部则是设有一侧壁184,故而形成在被动块185的中心部呈现为仅有单一侧边为开放的空间,而在侧壁184的内面则是设置有数个凸出188,以供同样数目的螺旋弹簧189可固定于其上,而当主动块181和被动块185相互结合在一起时,由于被动块185的凸块187的尺寸设计成较主动块181内部的开放空间小,故而凸块187可完全地容置在主动块181的内部,并由主动块181的另侧面处穿出,而此时,主动块181上下两列的第一锯齿183则恰好是和被动块185上下两列的第二锯齿186相互啮合在一起,尔后,则再将数个螺旋弹簧189固定在被动块185内部的凸出188处,并压缩螺旋弹簧189,使整个控制块18得以容置在侧框部11内部的空间中,由于侧框部11一般是由塑料制成,且仅用以包覆婴儿车的骨架,故而其内里是形成一中空的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单手操作婴儿汽车座椅的婴儿车的扣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把手部,两根连接杆,二者分别紧密地连接于该把手部的两个端部,套合部,用以将该连接杆以及该把手部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其内部有一回复弹簧穿设于其中,且该回 复弹簧的一端和该套合部的内侧面相互结合,一扣合体,其承接着该连接杆且和一连结部通过该连接杆而相互固接,一控制杆,其和该连接杆藉着该套合部而结合在该套合部的一侧面,且和该扣合体相互固接在一起,其中,该回复弹簧的另一端和该控制杆的一部相 结合,以对该控制杆旋加一回复力,一中空的侧框部,于其中央部开设有一个内凹的弧形座,且在该弧形座的内部则开设有一个开口,一控制线,其一端和该扣合体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另一端则是通过该连结部而下穿,一控制块,容置在中空的侧框部的 内侧,且其中所设置的一凸块由该弧形座的开口穿出,其内部亦设置有多个弹簧,且弹簧的端部抵靠在侧框部的内表面上,而该控制线的另一个端部则是和该控制块的一个端部相互紧密地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琚,
申请(专利权)人:育丰台湾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VG[英属维尔京群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