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技术

技术编号:1128415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0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驱动引线,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一一对应;所述数据线与所述驱动引线隔层设置;两条相邻的数据线与两条相邻的栅极线围成一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中之一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相连通,所述驱动引线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栅极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另一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显示器的开口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驱动引线,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一一对应;所述数据线与所述驱动引线隔层设置;两条相邻的数据线与两条相邻的栅极线围成一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中之一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相连通,所述驱动引线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栅极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另一相连通。本专利技术提高显示器的开口率。【专利说明】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不器(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由于具有微功耗、低工作电压、无X射线辐射、高清晰度、小体积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机、掌上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更轻便、显示效果更优越、价格更低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捧。将非晶硅栅极驱动器与有源矩阵集成的栅极驱动技术可以使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减少一颗驱动芯片,可以有效地使显示屏变的更轻、降低成本,并且可以增加显示器的可靠性。 因此,近年来栅极驱动技术逐步成为开发研宄的热点。但是,目前大部分显示器中的栅极驱动电路都设计在边框部分,占用例边框很大的位置,为了使得显示器的边框变窄,可以将栅极驱动电路设计到显示区域的下方(即台阶区域),以减小边框的尺寸,甚至做到无边框。这种方法使得需要额外的驱动引线将栅极驱动的扫描信号连接到栅极线中,由于引入了驱动引线,如何确保显示器的开口率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可以将提高显示器开口率的阵列基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用以解决窄边框或无边框显示器开口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包括: 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驱动引线,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一一对应;所述数据线与所述驱动引线隔层设置;两条相邻的数据线与两条相邻的栅极线围成一个像素区域; 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 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中之一相连通; 所述栅极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相连通,所述驱动引线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栅极线; 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另一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与所述驱动引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的中心线完全重叠。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驱动引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驱动引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无重叠。 较佳地,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通过第一连接孔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同层。 较佳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一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与所述驱动引线同层。 较佳地,所述驱动引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依次设有缓冲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 较佳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依次设置在基板上的遮光层、缓冲层、半导体层、第一绝缘层、栅极、第二绝缘层、以及通过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与所述半导体层相连的源极和漏极。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板; 在基板上设置第一金属层并图形化出遮光层和驱动引线; 在所述基板上依次设置缓冲层、半导体层和第一绝缘层,在所述驱动引线上制作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缓冲层的第一连接孔; 在所述基板上设置第二金属层并图形化出栅极线,所述栅极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至所述驱动引线; 在所述基板上依次设置第二绝缘层、第三金属层,并图形化出源极、漏极、数据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源极或漏极中之一相连通; 在所述基板上依次设置钝化层和透明导电层,并图形化所述透明导电层形成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漏极或源极中另一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上制作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所述源极和漏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半导体层连接。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投影的中心线与所述驱动引线在基板上的投影的中心线完全重叠。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驱动引线在基板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较佳地,所述数据线在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驱动引线在基板上的投影无重叠。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阵列基板。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驱动引线,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一一对应;所述数据线与所述驱动引线隔层设置;两条相邻的数据线与两条相邻的栅极线围成一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中之一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相连通,所述驱动引线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栅极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另一相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将驱动引线放置在数据线的下方,驱动引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与数据线在阵列基板上的投影可以部分重叠,重叠的部分越多,显示器的开口率越大,显示器的像素越高,开口率提升的越明显。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2d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部分及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3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阵列基板部分及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4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阵列基板部分及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a至图6f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图1示出了所述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d示出了所述阵列基板部分及横截面示意图,由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驱动引线103与数据线101重叠,为了便于显示,图1省去了数据线101。图2d示出了一种阵列基板部分俯视结构,为了能够清楚的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2d中省去了遮光层106、缓冲层107、第一绝缘层109、第二绝缘层110和钝化层113,各膜层的具体结构位置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和多条驱动引线,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一一对应;所述数据线与所述驱动引线隔层设置;两条相邻的数据线与两条相邻的栅极线围成一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源极中之一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通;所述栅极线与所述驱动引线相连通,所述驱动引线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传递给所述栅极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另一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楼均辉马俊超龚华钱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