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248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8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的结构包含有一基板及两感应电极层,其系透过简单的贴合方式完成两感应电极层于该基板的贴合,且每一该感应电极层仅需一次黄光微影制程即完成布线;又每一该感应电极层之该感光树脂层,能够直接贴合于该基板或另一感应电极层上,节省了制造所需材料以及减少工序,因此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且提升制造效率之目的。(*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的结构包含有一基板及两感应电极层,其系透过简单的贴合方式完成两感应电极层于该基板的贴合,且每一该感应电极层仅需一次黄光微影制程即完成布线;又每一该感应电极层之该感光树脂层,能够直接贴合于该基板或另一感应电极层上,节省了制造所需材料以及减少工序,因此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且提升制造效率之目的。【专利说明】 触控面板
本技术系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尤指一种适用大尺寸轻薄触控面板的简化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触控面板朝向大尺寸以及轻薄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大厂以单层玻璃技术(One Glass Solut1n ;0GS)触控模块为主流。但是随着触控面板逐渐朝向大型化发展,无论是GG架构(如:DIT0、SI TO)、GF架构(如:GF、GF2)、GFF架构或0GS/T0L架构的触控面板,制作时皆需要大量的透明光学胶,用以贴覆玻璃、PET薄膜或感应电极层于基板,尤其是现有技术的透明光学薄膜胶带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以及液态透明光学胶水LOCA (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使得触控面板的制造成本难以降低;且为因应大型化触控面板的制作,于一般制作触控面板之感应电极层时所需的ITO溅镀制程、以及多道黄光微影制程,需要更大更昂贵的真空抽气设备与腔室,以及更耗时的真空抽气流程,使得大尺寸触控面板的制造成本与所需工时难以降低,且ITO溅镀制程的感应电极层如何于大尺寸触控面板维持较佳均匀性更是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尺寸触控面板的结构及制程进一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布线的改良结构及方法,能够简化工序、降低工时及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之创作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系令该触控面板包含有: —基板,系划分为一可视区及一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围绕该可视区设置;其中该非可视区包含有一接合区; 一遮光层,系形成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以覆盖该非可视区; 一第一感应电极层,系形成于该基板之该第一表面并覆盖该可视区,且包含有一电性绝缘的一第一感光树脂层及一第一透明导电层,该第一感光树脂层介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与该基板之间; 一第二感应电极层,包含有电性绝缘的一第二感光树脂层及一第二透明导电层,该第二感光树脂层介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及 一线路层,系形成于该非可视区内及该遮光层之上,且具复数导线,每一该导线之一端与其对应之第一及第二感应电极层连接,而每一该导线的另一端则集中至该接合区。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每一该感应电极层可预先成型,且其中该感光树脂层能够直接贴合于该基板或另一感应电极层的透明导电层上,省去包含真空抽气、溅镀及黄光微影等多道制程,使制造成本与工时降低且较易实现轻薄;又由于该两感应电极层具有全透明的结构,能够使该可视区内具有较佳的开口率。 为达到上述之创作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系令该触控面板制法包含有下列步骤: 准备一基板及一第一及第二透明电极膜;其中该基板包含有一可视区及一围绕于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 加压并加热第一透明电极膜,将该第一透明电极膜贴合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并涵盖于该可视区及部份非可视区; 曝光、显影该第一透明电极膜以形成一第一感应电极层; 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并对应该非可视区内形成有复数第一导线,其中各第一导线的一端迭合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涵盖于该非可视区的部份上; 加压并加热第二透明电极膜,将该第二透明电极膜贴合于该迭合于该一第一感应电极层上,以涵盖于该可视区及部份非可视区; 曝光、显影该第二透明电极膜以形成一第二感应电极层;及 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并对应该非可视区内形成有复数第二导线,其中各第二导线的一端迭合于该第二感应电极层涵盖于该非可视区的部份上。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能于非真空的制程环境下,以简单的贴合方式,完成第一与第二感应电极层的堆栈与固着,且每一该感应电极层仅需一次黄光微影制程即完成布线,因此能够简化工序降低工时、降低制造成本;又每一该感应电极层具有均匀的厚度,使其具有较稳定的电性表现。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3A至3K:为本技术触控面板制法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半成品俯视图。 图4A至4K:对应图3A至3K的剖面图。 图5A至5F:为本技术触控面板制法之第二较佳实施例中部份步骤的半成品剖面图。 图6:为现有技术触控面板之感应电极层的不透明桥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创作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技术触控面板布线结构之一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基板10、一遮光层13、线路层14、一第一感应电极层20a、一第二感应电极层20b及一保护层30。 基板10具有一可视区11及至少一位于可视区11 一侧的非可视区12,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在基板10中央为预定之可视区11,而在可视区11周围为预定之非可视区12,但可视区11的位置与个数可依设计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可依据线路层的所在位置而变动。基板10例如为可透视的强化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或其它任何适合之基板。此基板10系作为触控面板的保护外盖(cover lens),基板10本身可提供保护与承载组件的功能。另外,还可在基板10上设置一些功能层,例如抗眩光、抗指纹、抗反射等功能层。 一遮光层13及一线路层14对应于非可视区12的位置而设置,且遮光层13系形成于该基板10的第一表面,以覆盖该非可视区12。在本实施例中,该遮光层13系设置于非可视区12与线路层14之间,该遮光层13可为黑色光阻、黑色印刷油墨、黑色树脂或其它任何适合之遮光材料与颜色,遮光层13可遮蔽线路层14或其他不适于被用户看见的电路组件,使触控面板具有美观的效果。线路层14系形成于该非可视区12内及该遮光层13之上,且具复数导线,每一该导线之一端与其对应之第一感应电极层20a或第二感应电极层20b连接,而每一该导线的另一端则集中至基板10上的一接合区121。该线路层14的材料可由金属材料制作,所述的金属材料包含:钼、金、银、铜和铝其中之任一种,但不限定于此。此外,亦可包括奈米金属材料、金属网格(metal mesh)、透明导电材料等,奈米金属材料例如奈米银线、奈米铜线、奈米碳管等,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0)等。 第一感应电极层20a与第二感应电极层20b至少对应可视区11而设置。该第一感应电极层20a系形成于该基板10之该第一表面并覆盖该可视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感应电极层20a系以Y方向并列形成于该基板10之一表面上,该第二感应电极层20b系以X方向并列形成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20a上,该第一感应电极层20a及该第二感应电极层20b电性连接该线路层14,且其各包括一电性绝缘的感光树脂层21及一透明导电层22,各该透明导电层22形成于各该感光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系包含:一基板,系划分为一可视区及一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围绕该可视区设置;其中该非可视区包含有一接合区;一遮光层,系形成于该基板的第一表面,以覆盖该非可视区;一第一感应电极层,系形成于该基板之该第一表面并覆盖该可视区,且包含有一电性绝缘的一第一感光树脂层及一第一透明导电层,该第一感光树脂层介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与该基板之间;一第二感应电极层,包含有电性绝缘的一第二感光树脂层及一第二透明导电层,该第二感光树脂层介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及一线路层,系形成于该非可视区内及该遮光层之上,且具复数导线,每一该导线之一端与其对应之第一及第二感应电极层连接,而每一该导线的另一端则集中至该接合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山肖铁飞何宽鑫罗丽
申请(专利权)人:长鸿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