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试压装置,包括:一压头,安装在固定框架内,压头上设有试压管接口和换热管插孔,所述插孔设置在压头底部,插孔的下部为一段锥形管孔,压头内设有连通所述锥形管孔和试压管接口的管径;一驱动设备,其动力输出机构与压头连接,控制压头在框架内做上下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一压紧机构,固定在压头正下方的框架底板上,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管腔,容换热管的管头通过,所述管腔与所述锥形管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管腔出口外围处设有若干夹爪,夹爪的外侧面设有迎向锥形管孔锥壁的斜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设备操作简便,利用锥孔和夹爪自动夹紧换热管,无需人工拆卸、焊接、切割管端的工序,节省人力物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管试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为一种换热管试压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其换热管有U型管和直管两种,按照规范要求,在组装之前需对每根换热管进行不低于2倍压力的水压试验,检查管材有没有渗漏,对于直管的试压工艺装备比较成熟,而且效率高。但是对于U型管的试压工艺装备一直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课题。这种U型管一旦在组装成产品之后进行压力试验时发生泄漏将无法补救,因此这是一项关键工序。U型管常规的试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U型管的一端用堵片焊死,另一端焊接带有螺纹的小管进行试压,试压后再切割分离,这种试压方法,多了焊接和切割的工序,浪费材料,效率很低。另一种方法不需要焊接,在U型管的两端装配试压卡具,这种试压卡具是由卡具接头、锁紧螺母、O型密封圈、锥形密封卡套、锥形紧固卡套组成的,具体操作是将U型管的两端部塞入卡具,旋转锁紧螺母,锥形紧固卡套推动锥形密封卡套,挤压O型密封圈,将U型管卡住。这种试验方法,需要人工拧紧锁紧螺母,效率也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换热管试压装置,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换热管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成构件:一压头,安装在固定框架内,压头上设有试压管接口和换热管插孔,所述换热管插孔设置在压头底部,换热管插孔的下部为一段锥形管孔,压头内设有连通所述锥形管孔和试压管接口的管径;一驱动设备,其动力输出机构与压头连接,控制压头在固定框架内做上下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一压紧机构,固定在压头正下方的框架底板上,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管腔,容换热管的管头通过,所述管腔与所述锥形管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管腔出口外围处设有若干夹爪,夹爪的外侧面设有迎向锥形管孔锥壁的斜面。对换热管进行试压时,将压头的试压管接口与外界试压泵系统连接。将换热管管头(端部)穿过固定框架和压紧机构夹爪中部的管腔,并插入压头的插孔内,换热管安插到位后,启动驱动设备控制压头下压,夹爪在插孔锥壁的挤压下与换热管管壁贴紧,紧紧卡住换热管,然后即可启动试压泵系统进行试压。本文中所述上、下、顶、底等方位名词均为本专利技术内部构件的相对参照,在实际使用中,会根据本专利技术试压装置整体安装方向发生变化。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所述压紧机构自管腔顶面向下开切槽,相邻切槽之间的管壁形成所述夹爪。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自上至下一体连接的压紧部、座体以及连接部,所述管腔贯穿压紧部、座体以及连接部。设置所述夹爪的压紧部外壁呈锥形,框架底板上设有安装螺孔,连接部通过螺纹拧紧固定在框架底板上;所述座体的直径或宽度大于连接部的螺纹外径,旋拧到位后,座体下方阶面压在框架底板的板面上。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设备可采用气缸。所述换热管插孔还包括一段位于锥形管孔上部的直型管段,所述直型管段直径与锥形管孔上部孔径直径相同,所述直型管段的顶端通过一段管径与试压管接口连接,该段管径的直径不大于所述换热管的内径,直型管段顶部设有密封垫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设备操作简便,容易生产制造,无需人工拆卸接头或焊接、切割管端的工序,节省人力,降低物料消耗,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上图中,1-固定框架,2-压紧机构,3-顶板,4-框架底板,5-压头,6-换热管,7-气缸,8-螺栓,9-换热管插孔,10-螺钉,11-管径,12-密封垫圈,13-试压管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阐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技术效果,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如图1、图2所示,一种换热管试压装置,包括以下组成构件:1)压头5;所述压头5安装在固定框架1内,压头5侧面设有用于与外界试压泵系统连接的试压管接口13,压头底部设有换热管插孔9。所述固定框架1由顶板3、框架底板4和两侧板通过螺钉10固定连接构成。所述换热管插孔9包括一段锥形管孔(具体来说为锥台型)和一段直型管段。所述直型管段位于锥形管孔的上方,其直径与锥形管孔上部孔径相同,所述直型管段的顶端通过一段管径11与试压管接口13连接,该段管径11的直径小于所述直型管段和换热管6的内径,直型管段顶部设有密封垫圈12。2)驱动设备;以气缸为例,气缸7通过安装座、螺栓8等连接构件固定在固定框架1顶板3上,气缸活塞杆伸出端设有螺纹,压头5顶部设有对应的螺孔,活塞杆穿过顶板3上的通孔与压头5连接,控制压头5在固定框架1内做上下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3)压紧机构2;所述压紧机构2固定在压头5正下方的框架底板4上,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管腔,容换热管6的管头通过。所述管腔与所述锥形管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如图2所示,所述压紧机构2包括自上至下一体成型的压紧部2-1、座体2-2以及连接部2-3,所述管腔则贯穿压紧部2-1、座体2-2以及连接部2-3。所述压紧部2-1的外壁呈锥形,自管腔顶面向下开若干长切槽,相邻切槽之间的管壁即形成了所述夹爪。框架底板4上设有安装压紧机构的螺孔,连接部2-3通过螺纹拧紧固定在框架底板4上。所述座体2-2的直径大于连接部2-3的螺纹外径,旋拧到位后,座体2-2下方阶面压在框架底板4的板面上。以上结构中,所述换热管插孔9的直型管段以及压紧机构2的管腔直径尺寸以换热管刚好插入为优。具体操作时,将U型换热管的管头穿过压紧机构2的夹爪,塞入压头的换热管插孔9内,直至顶住密封垫圈12。启动气缸换向开关,气缸活塞立即移动,带动压头5下压,利用换热管插孔9的锥面,使压紧机构2卡爪收拢,紧紧卡住换热管,然后通过压头5上的试压管接口13与试压泵管路相连进行试压。本专利技术试压装置同样适用于直型管,且工作人员可利用多台试压装置进行批量试压,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管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成构件:一压头(5),安装在固定框架(1)内,压头(5)上设有试压管接口(13)和换热管插孔(9),所述插孔(9)设置在压头底部,插孔(9)的下部为一段锥形管孔,压头(5)内设有连通所述锥形管孔和试压管接口(13)的管径;一驱动设备,其动力输出机构与压头(5)连接,控制压头(5)在框架(1)内做上下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一压紧机构(2),固定在压头(5)正下方的框架底板(4)上,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管腔,容换热管(6)的管头通过,所述管腔与所述锥形管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管腔出口外围处设有若干夹爪,夹爪的外侧面设有迎向锥形管孔锥壁的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成构件:一压头(5),安装在固定框架(1)内,压头(5)上设有试压管接口(13)和换热管插孔(9),所述换热管插孔(9)设置在压头底部,换热管插孔(9)的下部为一段锥形管孔,压头(5)内设有连通所述锥形管孔和试压管接口(13)的管径;一驱动设备,其动力输出机构与压头(5)连接,控制压头(5)在固定框架(1)内做上下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一压紧机构(2),固定在压头(5)正下方的框架底板(4)上,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管腔,容换热管(6)的管头通过,所述管腔与所述锥形管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管腔出口外围处设有若干夹爪,夹爪的外侧面设有迎向锥形管孔锥壁的斜面;所述换热管插孔(9)还包括一段位于锥形管孔上部的直型管段,所述直型管段直径与锥形管孔上部开口直径相同,所述直型管段的顶端通过一段管径(11)与试压管接口(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桂平,缪兰,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