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6044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可以用简单的构造构成调整座椅座面部的座面角度的调整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例子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背部;座椅座面部,其与座椅背部连结;座面角度调整机构,其调整座椅座面部的座面角度。座面角度调整机构具有:座面部框架;转动连结部,其使座面部框架可自由转动地与座椅导轨的滑动部件连结;被引导部,其设置于远离座面部框架的与转动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位的位置;以及引导槽,其与被引导部卡合,引导被引导部的移动,其还具有引导部件,其配置为将引导槽与座椅导轨的滑动面所成的角度设定为规定角度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可以调整 座椅座面部的座面角度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后部座位等中使用的座椅装置中,己知其具有后倾(reclining)机构。座椅装置具有座椅座面部,其具有乘客就座的 座面;以及座椅背部,其支撑乘客的后背部分。具有后倾机构的典型 的座椅装置之一,可以通过乘客的操作使座椅座面部向前方滑动,同 时可以通过使与座椅座面部连结的座椅背部被前述座椅座面部牵引 而移动,从而形成后倾角(例如,参照实开平2—89947号公报,以 下称为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座椅装置具有座椅座面部,其可以沿车 体前后方向调整位置;以及座椅背部,其具有上背部及下背部。并且, 前述下背部的下端可自由转动地与座椅座面部的后端结合,并且其上端后部设置为可以沿车体上下方向滑动。另外,前述上背部设置为, 在其下端可自由转动地结合前述下背部,并可以沿着车体上下方向滑动。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座椅装置,随着座椅座面部被向前拉出,分 别被连结的下背部及上背部联动,形成座椅背部的后倾角。但是,如前述专利文献1的座椅装置所示,如果座椅座面部平 行地向前滑动,则随着乘客的上体向后方倾倒,会引起乘客的臀部向 前滑动的所谓臀部滑动现象,有时无法提供适当的舒适姿势。为防止该臀部滑动现象,考虑使用弯曲的座椅导轨,通过使座 椅座面部沿该弯曲的座椅导轨滑动而升高座面的前端部,使座面角度 变化的方法,或使用单独地升高座椅座面部前端的装置,使座椅座面 部的角度变化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在使前述座椅座面部向前滑动的同时抑制臀部滑动现象的装 置,在可以使乘客保持适当的舒适姿势的方面优良。但是,其需要弯 曲的座椅导轨等特殊形状的部件,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另外,如果使 用单独的装置则因为部件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 使得重量增加,可能给搭载该座椅装置的车辆燃料消耗带来负面影 响。而且,车辆中的空间有限,也需要采用可以集中在尽可能小的空 间内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具有座椅背部;座椅座面部,其与前述座椅背部连结;以及座面角度调整机构, 其调整前述座椅座面部的座面角度。前述座面角度调整机构具有座 面部框架;转动连结部件,其使前述座面部框架可自由转动地与座椅 导轨的滑动部件连结;被引导部件,其与前述座面部框架连结,在从 前述转动连结部件与前述滑动部件的连结部位离开的位置,其移动被 引导;以及引导部件,其沿着与前述滑动部件的滑动方向相交叉的规 定角度方向引导前述被引导部件的移动,以使得随着前述座椅座面部 的滑动而其座面角度变化。利用前述座面角度调整机构的结构,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调整座椅座面的角度,有效抑制臀部滑动现象。前述引导部件优选具有长孔,该长孔与前述被引导部卡合而引导其移动。由此,仅使用简单的部件就可以调整座面角度。或者,前述滑动部件在前述座椅导轨上以大致直线状滑动,前述引导部件引导前述被引导部件,使其沿着前述规定角度方向以直线状移动.。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座面角度调整机构的通用性。另外,前述引导部件优选与用于将前述座椅导轨安装到车体主体上的托架一体地形成。由此,可以减少组装工时,同时提高组装精度。前述座椅背部优选具有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该下部框架可弯 曲地与该上部框架连结,前述上部框架具有沿座椅上下方向滑动的滑 动机构,前述下部框架可自由转动地与前述座面部框架的座椅背部侧的端部连结。根据该结构,随着座椅座面部的滑动,座椅座面部的角 度变化,座椅背部的下侧前推,座椅背部的上侧则平行地向下方滑动。 由此,可以抑制臀部滑动现象而得到后倾角,同时可以形成支撑乘客 上体的中折角,得到良好的舒适姿势。另外,前述转动连结部件的与前述座面部框架的连结部,朝向 左右各个座椅导轨的座椅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配置,前述引导部 件配置在左右各个座椅导轨的座椅左右方向的前述一个方向侧。由 此,在组装座面角度调整机构时,可以从一个方向进行组装,提高组 装作业效率。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可以用简单的构造构成可 以抑制臀部滑动现象、形成良好的舒适姿势的座面调整机构。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 通常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 后倾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框架构 造的概略的斜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座面角 度调整机构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引导部 件的构造的分解斜视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 座面角度调整机构的动作原理的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 座面角度调整机构的通常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图。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座面角度调整机构的后倾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座面角度调整机构的动作原理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可以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为了说明的明确化, 下述说明及附图适当地进行了省略或简化。另外,在各附图中,对于 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根据需要省略重复说明。图1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的部分结 构。车辆用座椅装置1具有座椅背部11,其是就座状态的乘客使 后背倚靠的后背倚靠部;以及座椅座面部12,其具有乘客就座的座 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还具有座面角度调整机构 13,其随着座椅的后倾动作而调整座椅座面部12的座面角度。图1 所例示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用于汽车的后部座位、或只有一排座椅的汽车的座位。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座椅背部11的座椅座面部12侧为前 侧,以其相反侧为后侧。另外,以座椅座面部12侧为下侧,以其相 反侧的头枕侧为上侧。这与处于就座状态的乘客的前后及上下方向对 应。另外,以处于就座状态的乘客的左右方向为座椅的左右方向。在图1中,表示座椅背部11和座椅座面部12'的构成要素的一 部分。首先,座椅背部11具有上背部lla、下背部lib以及头枕llc。 在座椅背部11的内部具有上部框架111,其作为支撑上背部lla 的骨架;以及下部框架112,其作为支撑下背部lib的骨架。头枕llc 是乘客倚靠后脑部的部分,其设置为可以在座椅背部11的上部沿上 下方向自由滑动,从而可以适当地进行位置调整。座椅背部ll除了 这些结构要素之外,还具有衬垫部件,其设置于上部框架lll及下 部框架112的外围;以及外皮部件等,其覆盖该衬垫部件的表面。图3是表示座椅背部的框架构造及座椅座面部的框架构造的概 略的斜视图。如图3所示,上部框架111具有平面观察为大致-字 状的主框架llla,其具有3条边;多个辅助框架lllb,其用于主框架llla的加强及固定;以及结合托架113,其与主框架llla的上端部接合。上部框架111经由作为滑动机构起作用的平行连杆机构20而安 装在车辆主体上。其中,如图1所示,平行连杆机构20具有基座21,其利用螺 栓(未图示)安装在车辆主体上;以及连杆托架22,其与基座21相 对。并且,在基座21上,从其上部开始,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具有:座椅背部;座椅座面部,其与前述座椅背部连结;以及座面角度调整机构,其调整前述座椅座面部的座面角度,其特征在于,前述座面角度调整机构具有:座面部框架;转动连结部件,其使前述座面部框架可自由转动地与座椅导轨的滑动部件连结;被引导部件,其与前述座面部框架连结,在从前述转动连结部件与前述滑动部件的连结部位离开的位置,其移动被引导;以及引导部件,其沿着与前述滑动部件的滑动方向相交叉的规定角度方向引导前述被引导部件的移动,以使得座面角度随着前述座椅座面部的滑动而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野律郎荻原伸介青木纯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