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024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儿童座椅,能够减小在使外罩朝向车辆后方设置的状态下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以向后设置的状态将儿童座椅(1)设置在车辆的座垫(2)上。当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销(29)沿着导向部(14)向前斜上方移动,连杆臂(30)向前斜上方转动,外罩(20)整体向前斜上方移动。此时,棒(37)被第3枢轴(36)拉伸,相对于下垂壁(24)相对地向前移动。结果,压缩冲击吸收件(40),外罩(20)向前斜上方移动的速度逐渐降低,朝向前斜上方的冲击被吸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车辆的座垫上的儿童座椅,特别涉及具有车辆 发生前方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机构的儿童座椅。
技术介绍
有下述一种儿童座椅,其包括底座,具有配置在车辆的座垫上 的底盘和从该底盘立起的立起部;和外罩,具有放置儿童就座者的臀 部的座部和支撑儿童就座者的背部的靠背部;该座部配置在所述底盘 的上侧,该靠背部沿着所述立起部配置。根据特开2003-63291号公报的记载,设有在以儿童就座者朝向车 辆后方的方式设置儿童座椅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吸收施加给儿童就 座者的冲击的机构。在该号公报的儿童座椅中,设置了冲击吸收件,在车辆发生前方 碰撞时使儿童座椅的背板部向立起方向转动,并且通过该转动而将该 冲击吸收件压溃地使其塑性变形。专利文献l:特开2003 —632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其能够在车辆以朝向车辆后方 设置外罩的状态发生前方碰撞时,比上述特开2003-63291更充分地吸 收施加给儿童就座者的冲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儿童座椅,包括底座,具有配置在车辆的座垫上的底盘和从该底盘立起的立起部;和外罩,具有放置儿童 就座者的臀部的座部和支撑儿童就座者的背部的靠背部;该座部配置 在所述底盘的上侧,该靠背部沿着所述立起部配置;在朝向车辆后方 地将该儿童座椅设置在座垫上的向后设置状态下,所述靠背部处于向 车辆前方倾斜的前倾姿势;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座椅,设有在向后 设置该儿童座椅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使该外罩沿着所述立起部向前 斜上方移动的导向部,并且设有冲击吸收件,通过该外罩向前斜上方 移动而使该冲击吸收件变形,以吸收冲击。技术方案2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立起部及靠背部中的一方的上部,设有在所述设置状态下向前斜上方 延伸的长孔或槽作为所述导向部;在所述立起部及靠背部中的另一方 设置与该导向部卡合的卡合部。技术方案3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向后设 置状态下的所述导向部的延伸方向的仰角为50 70°。技术方案4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2或3中,其特征在于,在 外罩的所述座部与底座的所述底盘之间以向后设置状态架设沿前后方 向延伸的连杆臂;该连杆臂的车辆前方部能够通过下侧枢轴相对于底 盘进行转动地连接在该底盘上,该连杆臂的车辆后方部能够通过上侧 枢轴相对于座部进行转动地连接在该座部上,当所述外罩向前斜上方 移动时,该连杆臂以该下侧枢轴为转动中心向前斜上方转动。技术方案5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对冲击 吸收件施加载荷的载荷施加件连接在该连杆臂上,该载荷施加件随着 所述连杆臂向前斜上方转动而移动,以使所述冲击吸收件变形。技术方案6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在向后 设置状态下,该载荷施加件的前端侧相对于该连杆臂连接在所述上侧枢轴前上方的连接部位上;该载荷施加件,从该连接部位向后方延伸, 贯穿设在所述座椅部上的下垂壁;在该载荷施加件的后端侧设置止动 部,所述冲击吸收件处于该止动部与该下垂壁之间,通过所述外罩向 前斜上方移动使该冲击吸收件被该下垂壁与止动部之间夹压变形,从 而吸收冲击。 ..技术方案7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载 荷施加件由棒构成,所述冲击吸收件是外嵌在该棒上的筒状。技术方案8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1 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 于,所述冲击吸收件处于分别设在所述立起部与所述靠背部上的支撑 部之间。技术方案9的儿童座椅,在技术方案1 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 于,所述冲击吸收件处于分别设在所述底盘与所述座部上的支撑部之 间。专利技术效果当本专利技术的以儿童就座者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设置儿童座椅的车 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外罩沿着底座的立起部向上方移动。通过该移动 使冲击吸收件变形,从而吸收施加给儿童就座者的冲击。艮P,在发生前方碰撞时使外罩沿着底座立起部向前斜上方移动, 通过该移动而使冲击吸收件变形以吸收冲击,由此使施加给儿童就座 者的冲击变小。另外,在上述特开2003-63291号公报中,虽然在发生前方碰撞时 使背板部向铅垂立起侧转动,通过该转动而使冲击吸收件变形,以吸 收冲击,但是这样配置冲击吸收件并无法吸收因背板部转动而产生的 冲击,当儿童沿着背板部移动、进而利用儿童用织带限制该移动时,无法减小施加给儿童就座者的冲击。在本专利技术中,外罩和儿童就座者在发生前方碰撞时向前斜上方移 动,通过冲击吸收件使外罩的移动随着时间而逐渐减速。因此,被儿 童用织带限制在外罩上的儿童也随着时间逐渐减速,施加给儿童就座 者的冲击变小。根据技术方案2的儿童座椅,在发生前方碰撞时,外罩由导向部 引导而顺利地向前斜上方移动。根据技术方案3的儿童座椅,通过使构成导向部的长孔或槽的仰角为50 70°,使发生前方碰撞时施加给儿童就座者的冲击变小。根据技术方案4的儿童座椅,外罩的下部,由在外罩向前斜上方 移动时转动的连杆臂引导而顺利地向前斜上方移动。根据技术方案5 7的儿童座椅,随着连杆臂的转动,冲击吸收件 变形,由此吸收冲击。由于在外罩的座部的下侧存在富余的空间,所 以通过将冲击吸收件配置在该部分上可以增大儿童座椅或冲击吸收件 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技术方案8和9所示,可以将冲击吸收件 设在底座的立起部与外罩的靠背部之间,也可以设在底座的底盘与外 罩的座部之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儿童座椅向前斜上方移动后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冲击吸收件的变形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纵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儿童座椅向前斜上方移动后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冲 击吸收件的变形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 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纵向剖视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该儿童座椅1具有侧视形状分别呈L字型的底座10 和儿童就座者就座的外罩20。在外罩20上设置用于约束儿童就座者的 公知的儿童用织带(省略图示)。底座10具有配置在车辆的座垫2 (图2、图3)上的底盘11和从 该底盘11立起的立起部12。在使儿童就座者朝向车辆后方地将该儿童 座椅1设置在座垫2上的向后设置状态下,立起部12从底盘11的前 端向前斜上方立起。在该立起部12的上部设有收容外罩20的支片28 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13,并且设有引导支片28的、由长孔或槽构 成的导向部14 (图2、图3)。外罩20,具有放置儿童就座者的臀部的座部21、支撑儿童就座者 的背部的靠背部22以及左右的侧壁部23。在座部21的下表面侧设有向下方垂下的板状的下垂壁24,在该 下垂壁24上贯穿板厚方向地设置棒插孔25。该棒插孔25由沿上下方 向延伸的长孔构成。外罩20的上部,通过上述支片28和从该支片28向车辆左右方向 突出地设置的销29而支撑在底座10上。该销29与由长孔或槽构成的 上述导向部14滑动自如地卡合,由此能够使外罩10的上部沿着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儿童座椅,包括:底座,具有配置在车辆的座垫上的底盘和从该底盘立起的立起部;和外罩,具有放置儿童就座者的臀部的座部和支撑儿童就座者的背部的靠背部;    该座部配置在所述底盘的上侧,该靠背部沿着所述立起部配置;    在朝向车辆后方地将该儿童座椅设置在座垫上的向后设置状态下,所述靠背部处于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前倾姿势;其特征在于,    所述儿童座椅,设有在向后设置该儿童座椅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使该外罩沿着所述立起部向前斜上方移动的导向部,并且设有冲击吸收件,通过该外罩向前斜上方移动而使该冲击吸收件变形,以吸收冲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作本政幸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