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58202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2 06: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正极铜排、汇流排、正极板、单体电池排组、中间极板、负极弹片、负极板和负极铜排,并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单体电池排组并联组成一级单体电池组,多级单体电池组串联形成动力电池模组,采用激光工艺焊接各组件,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负极的连接采用弹片的形式,防止焊接负极时造成焊穿电芯。(*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组装领域,特别是一种可根据需要拓展的动力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通过多个单体电池进行串并联组合,为负载提供合适的电压及容量,因此需要将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电池组为负载供电,且动力电池组排布时,对每个单体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组装要求较高,故需要设计一种用电安全、可靠且组装方便的动力电池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电安全、可靠且组装方便的动力电池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单体电池排组,由多个同一级的单体电池组成;正极板,位于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的单体电池排组正极的正极端面;负极板,位于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的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中间极板,位于动力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排组之间,一端为连接固定前一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另一端为连接固定后一单体电池排组正极的正极端面;负极弹片,分别嵌于中间极板以及负极板的负极端面上,与固定于该负极端面上的单体电池排组的负极电连接;汇流排,分别嵌于正极板另一端以及中间极板的负极端面上,用于并联同一级的单体电池;正极铜排,设置于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与嵌于正极板另一端的汇流排电连接;负极铜排,设置于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与嵌于负极板负极端面的负极弹片电连接;正极柱,连接于正极铜排,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正输出端;负极柱,连接于负极铜排,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负输出端。    所述正极端面和负极端面包括与同一级单体电池数量相同的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和负极的圆槽。    所述汇流排由与同一级单体电池数量相同的多个焊接盘通过导电片连接并联组成。    所述正极板、负极板和中间极板的两侧面设有凹槽,另外的两侧面设有可供多个正极板、负极板和中间极板扩展组装的与所述凹槽匹配的凸起,所述中间极板的负极端面的圆槽之间及其侧边上设有供汇流排的导电片通过的通道。    所述负极弹片包括凸面状的焊接面和设置于焊接面周边上的弹脚。    所述负极端面的每个圆槽内侧壁设有供负极弹片的弹脚嵌入的侧槽,所述正极端面与负极端面通过中间圆孔相互贯通。    所述正极板的另一端和负极板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穿过并固定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的凸卡。    所述动力电池模组还包括设于其四周的绝缘的环氧板和固定环氧板的五金支架。所述环氧板和五金支架对应正极柱和负极柱的位置上设置了供正极柱和负极柱穿过的极柱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单体电池排组并联组成一级单体电池组,多级单体电池组串联形成动力电池模组,采用激光工艺焊接各组件,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负极的连接采用弹片的形式,防止焊接负极时造成焊穿电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动力电池模组基本组件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负极端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正极端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与正、负极铜排连接的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汇流排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环氧板和五金支架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五金支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的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的负极弹片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所述的负极板和中间极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10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结构图,包括由可组装十五个单体电池组成的单体电池排组1的十五并支架和可组装十八个单体电池组成的单体电池排组1的十八并支架组成,其中十五并支架和十八并支架分别设置三个,所述的每个支架由上到下的组装顺序为:正极铜排7——汇流排6——正极板2——第一级单体电池排组1——汇流排6——负极弹片5——中间极板4——第二级单体电池排组1——汇流排6——负极弹片5——中间极板4——第三级单体电池排组1——汇流排6——负极弹片5——中间极板4——第四级单体电池排组1——负极弹片5——负极板3——负极铜排8,并在负极铜排8和正极铜排7上连接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负输出的负极柱10和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正输出的正极柱9,再用环氧板18将其四周做绝缘处理,然后采用五金支架19组装固定,其中环氧板18和五金支架19对应正极柱9和负极柱10的位置上设置了供正极柱9和负极柱10穿过的极柱孔91。其中,如图8所示,所述正极铜排7和负极铜排8上设置了分别与汇流排6和负极弹片5焊接的焊接孔,以及与正极板2和负极板3卡合固定的卡孔;所述正极板2设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正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的第一级单体电池排组1正极的正极端面21,如图3所示,所述正极端面21上设置了与被固定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的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的圆槽11,本实施例中十五并支架中的正极板2的正极端面21设置了十五个圆槽11,十八并支架中的正极板2的正极端面21设置了十八个圆槽11,如图4所示,正极板2的另一端设有穿过正极铜排7的卡孔并卡合固定正极铜排7的凸卡17,所述圆槽11中间设置通向正极板2另一端的中间圆孔16,供汇流排6与电池正极连接通电。所述负极板3设于动力电池模组的负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的第四级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31,如图2所示,所述负极端面31上设置了与被固定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的用于固定单体电池负极的圆槽11,本实施例中十五并支架中的负极板3的负极端面31设置了十五个圆槽11,十八并支架中的负极板3的负极端面31设置了十八个圆槽11,如图4所示,负极板3的另一端设有穿过负极铜排8的卡孔并卡合固定负极铜排8的凸卡17,所述圆槽11中间设置通向负极板3另一端的中间圆孔16,供负极弹片5与负极铜排8连接通电。所述中间极板4设于动力电池模组的各级单体电池排组1之间,其一端为连接固定前一级单体电池排组1负极的负极端面31,另一端为连接固定后一级单体电池排组1正极的正极端面21,所述正极端面21和负极端面31上分别设有圆槽11并通过圆槽11中的中间圆孔16相互贯通。所述汇流排6嵌于正极板2和正极铜排7之间,以及嵌于中间极板4的负极端面31上,与各级单体电池排组1电连接,用于并联同一级的单体电池,如图5所示,汇流排6由多个焊接盘61通过导电片62连接并联组成,焊接盘61的数量与同一级的单体电池数量相同,每个焊接盘61对应电连接一个单体电池,或对应与其连接的上下两级单体电池的正负极,本实施例中,由三个十五并支架和三个十八并支架组成的动力电池模组,每一级单体电池数量为九十九个,故每个汇流排6包括九十九个焊接盘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体电池排组(1),由多个同一级的单体电池组成;正极板(2),位于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的单体电池排组正极的正极端面(21);负极板(3),位于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的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31);中间极板(4),位于动力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排组之间,一端为连接固定前一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31),另一端为连接固定后一单体电池排组正极的正极端面(21);负极弹片(5),嵌于中间极板(4)的负极端面(31)和负极板(3)的负极端面(31)上,与固定于该负极端面(31)上的单体电池排组(1)的负极电连接;汇流排(6),嵌于正极板(2)的另一端以及中间极板(4)的负极端面(31)上,用于并联同一级的单体电池;正极铜排(7),设置于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与嵌于正极板(2)另一端的汇流排(6)电连接;负极铜排(8),设置于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与嵌于负极板(3)负极端面的负极弹片(5)电连接;正极柱(9),连接于正极铜排(7),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正输出端;负极柱(10),连接于负极铜排(8),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负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体电池排组(1),由多个同一级的单体电池组成;
正极板(2),位于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的单体电池排组正极的正极端面(21);
负极板(3),位于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一端包括固定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的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31);
中间极板(4),位于动力电池模组中单体电池排组之间,一端为连接固定前一单体电池排组负极的负极端面(31),另一端为连接固定后一单体电池排组正极的正极端面(21);
负极弹片(5),嵌于中间极板(4)的负极端面(31)和负极板(3)的负极端面(31)上,与固定于该负极端面(31)上的单体电池排组(1)的负极电连接;
汇流排(6),嵌于正极板(2)的另一端以及中间极板(4)的负极端面(31)上,用于并联同一级的单体电池;
正极铜排(7),设置于动力电池模组正极端,与嵌于正极板(2)另一端的汇流排(6)电连接;
负极铜排(8),设置于动力电池模组负极端,与嵌于负极板(3)负极端面的负极弹片(5)电连接;
正极柱(9),连接于正极铜排(7),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正输出端;
负极柱(10),连接于负极铜排(8),作为动力电池模组的总负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面(21)和负极端面(31)包括与同一级单体电池数量相同的多个用于固定单体电池正极和负极的圆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文锋阮旭松王占国刘震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