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管道连接件,尤其涉及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其包括管件主体和三个承口,所述管件主体外径大于三个承口外径,所述第一承口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体与管件主体一端连接,第二承口与通过第二连接体与管件主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承口设置在管件主体中部并与之连通,所述管件主体内部设有内隔板,其还包括排污口和密封盖,所述排污口一端与管件主体中部通过圆弧连接,所述排污口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密封盖螺纹连接在排污口另一端,所述第一承口、内隔板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所述第三承口、内隔板另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二水流通道为Г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管道连接件,尤其涉及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其包括管件主体和三个承口,所述管件主体外径大于三个承口外径,所述第一承口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体与管件主体一端连接,第二承口与通过第二连接体与管件主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承口设置在管件主体中部并与之连通,所述管件主体内部设有内隔板,其还包括排污口和密封盖,所述排污口一端与管件主体中部通过圆弧连接,所述排污口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密封盖螺纹连接在排污口另一端,所述第一承口、内隔板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所述第三承口、内隔板另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二水流通道为Г形。【专利说明】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排水系统管道连接件,尤其涉及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用的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 技术背景 目前,在建筑排水系统中,排水横管与排水立管的连接多采用90°顺水三通管件或45°斜三通管件。在高层建筑排水中,污水在立管中汇流下落时产生了吸引力,同时横管水流汇入立管时产生了水栓作用,其在内部产生较大的负压和正压的气压变动,造成管道的水封被吸出并排出管道空气,使得臭气进入室内空间;此外,横管水流汇入立管时形成的水舌,阻碍了立管水流的通畅,导致整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小,排水水力工况差,水封也容易遭到破坏,造成了管道内臭气进入室内空间。为了消除这种现象,一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在排水系统中增设专用的向大气开放的通气立管,从而使排水立管内水流畅通,然而,增设专用的通气立管就得多耗用材料,多占用住户的空间,施工也更不方便,工程费用较高,而且在横管和立管连接的部位容易发生堵塞,无法清通排除,影响正常排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不增设专用通气立管的前提下,解决排水立管水流不畅、水封遭破坏和管道堵塞等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内隔板分流技术且可清通管件内堵塞物的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其包括管件主体和三个承口,所述管件主体外径大于三个承口外径,所述第一承口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体与管件主体一端连接,第二承口与通过第二连接体与管件主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承口设置在管件主体中部并与之连通,所述管件主体内部设有内隔板,其还包括排污口和密封盖,所述排污口一端与管件主体中部通过圆弧连接,所述排污口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密封盖螺纹连接在排污口另一端,所述第一承口、内隔板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所述第三承口、内隔板另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二水流通道为r形。 其还包括腹肋,所述腹肋一端与第一连接体外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承口外表面固定连接,此设计提高了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的外部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所述第一连接体与第三承口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25 °?60°。 所述排污口与第三承口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60°?100°,是为了方便观察堵塞物的位置以及去除堵塞在管件上的杂物。 所述排污口另一端与密封盖之间设有密封圈,旋紧时密封圈会抵住排污口另一端的端面,起到隔绝水分和气体的作用。 所述内隔板一端与管件主体一端之间设有通气间隙,由于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二水流通道汇合区域的水流是紊乱的,为平衡其内部压力、沟通气流,特设计此通气间隙。 所述第三承口与管件主体垂直连接。 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管件主体外径大于三个承口外径,管件主体体积扩大可消解水塞现象,同时当洗涤废水有较多泡沫时,也可容纳一定数量的洗涤废水和泡沫;所述管件主体内部设有内隔板,能保证第三承口的水流沿一定的方向畅流无阻,同时还能减缓第一水流通道的水流速度,保证气压在管道中始终处于平稳状态,从而取代传统中通气立管的作用,所述第一承口、内隔板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使得水流偏离了第一承口中心线位置,在沟通第一承口水流的同时,又兼有减缓水流速度和消能降噪的功能,排污口用密封盖进行密封,需要观察管道内状况或清除管道内堵塞物时,只要将密封盖子旋开即可,此设计可以清除管道内的堵塞物,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 本技术在不增设专用通气立管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内隔板实现挡板分流技术,使得管件内形成两个水流通道,分流后,能排除第一承口和第三承口之间水流的相互干扰,尤其是解决了第三承口水流进入管道时所形成的水舌阻隔第一承口空气通道的问题,解决了排水立管水流不畅、水封遭破坏和管道堵塞问题,增加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改善排水水力工况。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图1为本技术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或图2所示,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其包括管件主体I和三个承口,所述管件主体I外径Φ I大于三个承口外径Φ2,所述第一承口 2 —端通过第一连接体21与管件主体I 一端连接,第二承口 3与通过第二连接体31与管件主体I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承口 4设置在管件主体I中部并与之连通,所述管件主体I内部设有内隔板5,其还包括排污口 6和密封盖7,所述排污口 6 —端与管件主体I中部通过圆弧连接,所述排污口 6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7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密封盖7螺纹连接在排污口 6另一端,所述第一承口 2、内隔板5 —侧以及第二承口 3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所述第三承口 4、内隔板5另一侧以及第二承口 3所形成的第二水流通道为Γ形。 其还包括腹肋8,所述腹肋8 一端与第一连接体21外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承口 4外表面固定连接,此设计提高了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的外部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所述第一连接体21与第三承口 4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25 °?60°。 所述排污口 6与第三承口 4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60°?100°,是为了方便观察堵塞物的位置以及去除堵塞在管件上的杂物。 所述排污口 6另一端与密封盖7之间设有密封圈,旋紧时密封圈会抵住排污口 6另一端的端面,起到隔绝水分和气体的作用。 所述内隔板5 —端与管件主体I 一端之间设有通气间隙9,由于第一水流通道与第二水流通道汇合区域的水流是紊乱的,为平衡其内部压力、沟通气流,特设计此通气间隙。 所述第三承口 4与管件主体I垂直连接。 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管件主体I外径Φ1大于三个承口外径Φ2,管件主体I体积扩大可消解水塞现象,同时当洗涤废水有较多泡沫时,也可容纳一定数量的洗涤废水和泡沫;所述管件主体I内部设有内隔板5,能保证第三承口 4的水流沿一定的方向畅流无阻,同时还能减缓第一水流通道的水流速度,保证气压在管道中始终处于平稳状态,从而取代传统中通气立管的作用,所述第一承口 2、内隔板5 —侧以及第二承口 3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使得水流偏离了第一承口 2中心线位置,在沟通第一承口 2水流的同时,又兼有减缓水流速度和消能降噪的功能,排污口 6用密封盖7进行密封,需要观察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隔通气防堵式排水管件,包括管件主体和三个承口,所述管件主体外径大于三个承口外径,所述第一承口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体与管件主体一端连接,第二承口与通过第二连接体与管件主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承口设置在管件主体中部并与之连通,所述管件主体内部设有内隔板,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排污口和密封盖,所述排污口一端与管件主体中部通过圆弧连接,所述排污口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所述密封盖螺纹连接在排污口另一端,所述第一承口、内隔板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一水流通道为乙字形,所述第三承口、内隔板另一侧以及第二承口所形成的第二水流通道为Г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源喜,蔡文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博大塑业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