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自动脱料结构,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其解决了模具内产品成型后难以取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内设有上型腔,下模内设有下型腔,上模包括上模一、上模二和上模三,上模三下端面上设有凹槽,凹槽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孔,左推杆和右推杆分别通过弹簧插在两个通孔内,上模一和上模二均设在凹槽内,且上模一和上模二分别连接左推杆和右推杆,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各设有一个定位孔,下模上端面两侧设有两个定位杆。本结构通过弹簧使上模一和上模二相对分离,使成型后的零件方便从上模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自动脱料结构,属于模具
;其解决了模具内产品成型后难以取出的问题。本技术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内设有上型腔,下模内设有下型腔,上模包括上模一、上模二和上模三,上模三下端面上设有凹槽,凹槽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孔,左推杆和右推杆分别通过弹簧插在两个通孔内,上模一和上模二均设在凹槽内,且上模一和上模二分别连接左推杆和右推杆,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各设有一个定位孔,下模上端面两侧设有两个定位杆。本结构通过弹簧使上模一和上模二相对分离,使成型后的零件方便从上模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内。【专利说明】 模具自动脱料结构
本技术属于模具
,涉及一种模具自动脱料结构。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但传统的模具由于型腔一般与实际产品形状一致,因此通常为固定的形状,而且型腔内一般形状较为复杂,当产品成型后,还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将置于型腔内的产品取出,因此增加了工序的复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取出型腔内产品的模具自动脱料结构。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模具自动脱料结构,包括上模和与上模配合的下模,所述的上模内设有上型腔,所述的下模内设有下型腔,所述的上模包括上模一、上模二和上模三,所述的上模三下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孔,左推杆和右推杆通过弹簧插在所述的两个通孔内,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均设在所述的凹槽内,且上模一和上模二分别连接左推杆和右推杆,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各设有一个定位孔,所述的下模上端面两侧设有与所述两个定位孔配合的两个定位杆,所述的两个定位杆相互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下模上端面倾斜设置,且两个定位杆远离下模一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定位杆与下模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所述的下模通过两个定位杆分别插入两个定位孔中时,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相互靠近并使左推杆和右推杆压缩所述的弹簧,且当所述的上模与下模相互抵靠时,所述的上模一、上模二和上模三合围形成所述的上型腔。 工作时,下模通过两个定位杆分别插入上模的两个定位孔中,此时上模一和上模二相互靠近并使左推杆和右推杆压缩弹簧,当上模与下模相互抵靠时,上模一、上模二和上模三合围形成上型腔,因此此时即可在上型腔和下型腔内成型零件,之后将定位杆从定位孔中拉出,通过弹簧使上模一和上模二相对分离,此时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从上模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内。 在上述的模具自动脱料结构中,所述的上模三凹槽内设有滑轨,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上各设有一个滑块,且所述的滑块设在滑轨内并能使所述的上模一和上模二沿着滑轨方向滑动。 设置滑轨和滑块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在上述的模具自动脱料结构中,所述的上模和下模上还分别设有导柱和与所述导柱配合的导套。 设置导柱和导套起到定位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工作时,下模通过两个定位杆分别插入上模的两个定位孔中,此时上模一和上模二相互靠近并使左推杆和右推杆压缩弹簧,当上模与下模相互抵靠时,上模一、上模二和上模三合围形成上型腔,因此此时即可在上型腔和下型腔内成型零件,之后将定位杆从定位孔中拉出,通过弹簧使上模一和上模二相对分离,此时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从上模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内。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生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脱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编码分别为: 1、上模;11、上型腔;2、上模一 ;21、定位孔;3、上模二 ;4、上模三;41、凹槽;42、通孔;43、左推杆;44、右推杆;45、弹簧;5、下模;51、下型腔;52、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模具自动脱料结构,包括上模I和与上模I配合的下模5,上模I内设有上型腔11,下模5内设有下型腔51,上模I包括上模一 2、上模二 3和上模三4,上模三4下端面上设有凹槽41,凹槽4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孔42,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分别通过弹簧45插在两个通孔42上,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均设在凹槽41内,且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分别连接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上各设有一个定位孔21,下模5上端面两侧设有与两个定位孔21配合的两个定位杆52,两个定位杆52相互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下模5上端面倾斜设置,且两个定位杆52远离下模5 —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定位杆52与下模5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下模5通过两个定位杆52分别插入两个定位孔21中时,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相互靠近并使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压缩弹簧45,且当上模I与下模5相互抵靠时,上模一 2、上模二 3和上模三4合围形成上型腔11。 进一步的,上模三4的凹槽41内设有滑轨,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上各设有一个滑块,且滑块设在滑轨内并能使上模一 2和上模二 3沿着滑轨方向滑动。上模I和下模5上还分别设有导柱和与导柱配合的导套。 工作时,下模5通过两个定位杆52分别插入上模I的两个定位孔21中,此时上模一2和上模二 3相互靠近并使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压缩弹簧45,当上模I与下模5相互抵靠时,上模一 2、上模二 3和上模三4合围形成上型腔11,因此此时即可在上型腔11和下型腔51内成型零件,之后将定位杆52从定位孔21中拉出,通过弹簧45使上模一 2和上模二3相对分离,此时成型后的零件即可方便从上模I上分离,避免了由于零件形状不规则卡在上型腔11内。【权利要求】1.一种模具自动脱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I)和与上模(I)配合的下模(5),所述的上模(I)内设有上型腔(11),所述的下模(5)内设有下型腔(51),所述的上模(I)包括上模一(2)、上模二(3)和上模三(4),所述的上模三(4)下端面上设有凹槽(41),所述的凹槽(4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孔(42),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分别通过弹簧(45)插在两个通孔(42)内,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均设在所述的凹槽(41)内,且上模一(2)和上模二(3)分别连接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上各设有一个定位孔(21),所述的下模(5)上端面两侧设有与所述两个定位孔(21)配合的两个定位杆(52),所述的两个定位杆(52)相互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下模(5)上端面倾斜设置,且两个定位杆(52)远离下模(5) —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定位杆(52)与下模(5)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所述的下模(5)通过两个定位杆(52)分别插入两个定位孔(21)中时,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自动脱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与上模(1)配合的下模(5),所述的上模(1)内设有上型腔(11),所述的下模(5)内设有下型腔(51),所述的上模(1)包括上模一(2)、上模二(3)和上模三(4),所述的上模三(4)下端面上设有凹槽(41),所述的凹槽(4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孔(42),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分别通过弹簧(45)插在两个通孔(42)内,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均设在所述的凹槽(41)内,且上模一(2)和上模二(3)分别连接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上各设有一个定位孔(21),所述的下模(5)上端面两侧设有与所述两个定位孔(21)配合的两个定位杆(52),所述的两个定位杆(52)相互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下模(5)上端面倾斜设置,且两个定位杆(52)远离下模(5)一端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定位杆(52)与下模(5)连接的一端相互之间距离,且当所述的下模(5)通过两个定位杆(52)分别插入两个定位孔(21)中时,所述的上模一(2)和上模二(3)相互靠近并使左推杆(43)和右推杆(44)压缩所述的弹簧(45),且当所述的上模(1)与下模(5)相互抵靠时,所述的上模一(2)、上模二(3)和上模三(4)合围形成所述的上型腔(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灵灵,
申请(专利权)人:潘灵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