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椅,包括:两根后支杆、两根前支杆、叉形支管组、连接杆、牛角管、扶手杆、脚架管、脚踏板;相邻两支杆之间铰接有叉形支管组;后支杆一端与连接杆铰接,牛角管滑动套设于连接杆的另一端,扶手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后支杆以及可拆卸设置于前支杆;脚架管的两端分别与脚踏板和前支杆铰接;后支杆上设置有报警灯,扶手杆上设置有控制报警灯的亮灭的开关。通过施力将后支杆和前支杆靠拢,并将脚踏板和脚架管收拢,从而简便易行地实现折叠轮椅的收合、减少空间的占用。通过扶手杆上的开关控制报警灯的亮灭,实现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寻求救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椅
本技术涉及医护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椅。
技术介绍
轮椅适用于下肢功能严重障碍以及身体虚弱的人士,其主要功能是运载使用者在户外进出或行走。 如中国专利200810204485公开了一种电动折叠轮椅,包括:一椅架、一动力机构、一支撑机构以及连接动力机构的电池盒,所述椅架设有一底座、设在底座前方的前轮和通过脚踏管连接的脚踏板以及设在底座后方的后轮,所述的底座下连接有折叠轮椅的折叠机构,所述底座上还设有左、右扶手管,所述电池盒设置在椅架两侧,所述脚踏管的一端制出为三角形的连接端,该连接端通过可旋转机构连接在底座上,所述电池盒在不拆卸的情况下,可随从椅架水平折叠在一起。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的优点。 如中国专利201310050533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折叠轮椅,是通过互相连接的可变几何结构,将轮椅的座位及靠背等构件展开或者折叠。以其达到轮椅在携带时,占用空间最小化的目的。并且可以在该结构的框架之上,加装手动,电动驱动装置,方便下肢残障人士长距离行走。可以使下肢残障人士出行,或者搭载各种交通工具更为便捷。 为了便于轮椅的搬运、存储和携带,已出现可折叠的轮椅,现有技术中的轮椅通常要么折叠操作复杂,要么折叠后体积较大,搬运不方便。另外,患者在操作轮椅夜晚出行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救助,而又无法发出洪亮的声音呼救,行人很难意识到患者遇到麻烦,对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折叠方便、体积小且能够进行指示求救的轮椅。 —种轮椅,包括:两根后支杆、两根前支杆、叉形支管组、连接杆、牛角管、扶手杆、脚架管、脚踏板以及座背布; 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构成轮椅的四个立柱,相邻两立柱之间铰接有所述叉形支管组; 所述后支杆的一端弯折形成脚踩部,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牛角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 靠近所述脚踩部的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固定轮,所述前支杆的一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扶手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另一端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前支杆的另一端; 所述脚架管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脚踏板的侧边,另一端与所述前支杆铰接; 所述座背布包括:座布和背布,所述座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上,所述背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前支杆和两根所述牛角管上; 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报警灯,所述扶手杆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报警灯的亮灭的开关。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布和所述背布为一体成型结构。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固定轮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所述万向轮之间的距离。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脚踩部为扁平结构。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后支杆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至60厘米。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前支杆和所述后支杆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至60厘米。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背布为尼龙材料制成。 上述轮椅通过所述叉形支管组与两根后支杆、两根前支杆相铰接,所述牛角管相对后支杆可转动铰接以及延伸,所述脚架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脚踏板以及所述前支杆铰接,施力将后支杆和前支杆靠拢,并将脚踏板和脚架管收拢,从而简便易行地实现折叠轮椅的收合、减少空间的占用。通过扶手杆上的开关控制报警灯的亮灭,实现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寻求救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轮椅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轮椅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轮椅的折叠状态侧视图; 图4为图2所示轮椅的折叠状态后视图; 图5为图2中A区域放大图; 图6为图1中B区域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例如,一种轮椅,其包括:两根后支杆、两根前支杆、叉形支管组、连接杆、牛角管、扶手杆、脚架管、脚踏板以及座背布;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构成轮椅推车的四个立柱,相邻两立柱之间铰接有所述叉形支管组;所述后支杆的一端弯折形成脚踩部,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牛角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靠近所述脚踩部的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固定轮,所述前支杆的一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扶手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另一端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前支杆的另一端;所述脚架管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脚踏板的侧边,另一端与所述前支杆铰接;所述座背布包括:座布和背布,所述座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上,所述背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前支杆和两根所述牛角管上;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报警灯,所述扶手杆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报警灯的亮灭的开关。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轮椅10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轮椅10的组装示意图。轮椅10包括:第一后支杆110、第二后支杆120、第一前支杆130、第二前支杆140、第一叉形支管组210、第二叉形支管组220、第三叉形支管组230、第四叉形支管组240、连接杆300、牛角管410、防滑套420、扶手杆430、脚架管440、脚踏板500以及座背布600。 第一后支杆110、第二后支杆120、第一前支杆130以及第二前支杆140构成轮椅10的四个立柱,相邻两立柱之间均铰接有叉形支管组,也就是说,第一后支杆110与第二后支杆120之间铰接有第一叉形支管组210,第一前支杆130与第二前支杆140之间铰接有第二叉形支管组220,第一后支杆110与第一前支杆130之间铰接有第三叉形支管组230,第二后支杆120与第二前支杆140之间铰接有第四叉形支管组240。第一后支杆110和第二后支杆120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至60厘米,第一后支杆110和第一前支杆130以及第二后支杆120和第二前支杆140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至60厘米。 第一叉形支管组210包括第一支管211和第二支管212,第一支管211的中部与第二支管212的中部铰接。第一后支杆110和第二后支杆120上分别套设有滑块150和滑块160,滑块150和滑块160分别可以沿第一后支杆110和第二后支杆120滑动。第一支管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后支杆110以及滑块160铰接,第二支管21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后支杆120以及滑块150铰接。 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其分别为轮椅10的折叠状态侧视图以及轮椅10的折叠状态后视图。 第三叉形支管组230包括第三支管231和第四支管232,第三支管231的中部与第四支管232的中部铰接。第一前支杆130上套设有第一延伸杆(图未示),第三支管231的一端与第一前支杆130铰接,另一端与滑块150铰接,第四支管232的一端与第一后支杆110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延伸杆的自由端铰接。 第二叉形支管组220包括第五支管221和第六支管222,第五支管221的中部与第六支管222的中部铰接。第二前支杆140上套设有第二延伸杆142,第五支管221的一端与第一延伸杆的自由端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前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后支杆、两根前支杆、叉形支管组、连接杆、牛角管、扶手杆、脚架管、脚踏板以及座背布;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构成轮椅的四个立柱,相邻两立柱之间铰接有所述叉形支管组;所述后支杆的一端弯折形成脚踩部,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牛角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靠近所述脚踩部的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固定轮,所述前支杆的一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扶手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另一端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前支杆的另一端;所述脚架管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脚踏板的侧边,另一端与所述前支杆铰接;所述座背布包括:座布和背布,所述座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上,所述背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前支杆和两根所述牛角管上;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报警灯,所述扶手杆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报警灯的亮灭的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后支杆、两根前支杆、叉形支管组、连接杆、牛角管、扶手杆、脚架管、脚踏板以及座背布; 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构成轮椅的四个立柱,相邻两立柱之间铰接有所述叉形支管组; 所述后支杆的一端弯折形成脚踩部,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牛角管滑动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 靠近所述脚踩部的所述后支杆上设置有固定轮,所述前支杆的一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扶手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后支杆上,另一端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前支杆的另一端; 所述脚架管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脚踏板的侧边,另一端与所述前支杆铰接; 所述座背布包括:座布和背布,所述座布连接于两根所述后支杆和两根所述前支杆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吴玲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