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1827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叶轮、马达、基底部以及马达电路板。叶轮围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且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和支承叶片的叶片支承部。马达使叶轮旋转。基底部支承马达。马达电路板配置于基底部的上表面且向马达的线圈提供驱动电流。在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一对叶片之间存在有从该叶片的轴向上侧的边缘到达轴向下侧的边缘且与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地开口的流路。基底部的下表面具有能够接触热源的热源接触部。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轴向下侧的边缘与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的叶片边缘对置部。马达电路板的最外缘部位位于比叶片边缘对置部的径向内侧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在笔记本型电脑等电子设备中,框体内部的CPU等发热量较多。因此发热对策变得重要。作为发热对策的一种方法,即在框体内部设置送风风扇来排出热量。但是,如果在框体内部装设送风风扇,则送风风扇自身也吸收框体内部的热量,因此存在有送风风扇的工作环境恶化的危险。 因此,在日本公开公报2004-316505号所公开的风扇单兀中公开了一种在叶轮的外侧表面设置散热层来散发由旋转轴产生的热量的结构。 然而,一般的离心风扇的空气流动是通过叶片沿周向旋转而从轴向一侧(进气侦D向径向外侧(排气侧)变换。此时,相邻的叶片与叶片之间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空气通过叶片的旋转而变换成朝向径向,因此不易朝向轴向上的另一侧流动。由于在轴向上的另一侧不易排出框体的热量,因而存在有热量被滞留在尚心风扇内部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冷却性能的冷却装置。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一方面为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叶轮、马达、基底部以及马达电路板。叶轮围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且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和支承叶片的叶片支承部。马达使叶轮旋转。基底部支承马达。马达电路板配置于基底部的上表面且向马达的线圈提供驱动电流。其特征是,在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一对叶片之间具有从该叶片的轴向上侧的边缘到达轴向下侧的边缘且与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地开口的流路。基底部在下表面具有能够接触到热源的热源接触部。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轴向下侧的边缘与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的叶片边缘对置部。马达电路板的最外缘部位位于比叶片边缘对置部的径向内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通过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一方面能够提高冷却装置的性能。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二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马达电路板的最外缘部位位于比叶片支承部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三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叶片的最下端与在轴向上其对置的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在800 μπι以下。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四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叶片边缘对置部全长的四分之一以上为轴向下侧的边缘与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800 μπι以下的接近对置部。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五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叶片支承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叶片的最下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六方面涉及第四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一个以上叶片边缘对置部的比径向上的中点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中的二分之一以上为接近对置部的叶片。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七方面涉及第四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一个以上叶片边缘对置部中的比接近对置部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处的叶片的轴向下侧的边缘与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800 μπι以上的叶片。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八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在设所述流路在周向上的最大宽度为W(Hl)、所述叶片中的与所述流路相邻的叶片的所述接近对置部处的同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平均值为G(m)、所述流路在周向上具有最大宽度的部位处的所述叶片的周向旋转速度为S(m/sec)、充满所述冷却装置的周围的气体的运动粘度为V(m2/sec)时,GXS/v小于500,GXff/v大于等于1000。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九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马达部具有一端与马达电路板电连接而另一端与外部电连接的导线,基底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导线插入口和从导线插入口朝向外周端在径向上贯通的导线引导部,导线穿过导线插入口并经过导线引导部被引到外部。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方面涉及第九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导线引导部为基底部的下表面的槽,导线引导部的径向大小比周向宽度大,导线引导部的深度比导线轴向的厚度深。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一方面涉及第九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导线引导部为基底部的上表面的槽,导线引导部的径向大小比周向宽度大,导线引导部的深度比导线轴向的厚度深。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二方面涉及第九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基底部的厚度比导线的轴向厚度厚。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三方面涉及第九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导线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四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基底部在比多个叶片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延伸的弹性部,弹性部的末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固定部件插入口。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五方面涉及第十四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弹性部为三个以上,且中心轴线位于被连接多个固定部件插入口的中心的线段包围的区域内。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六方面涉及第十四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弹性部由与基底部连为一体的一个部件构成。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七方面涉及第十四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弹性部由与基底部分体的部件构成。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八方面涉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轴承机构为流体动压轴承,所述流体动压轴承具有固定侧轴承面、与该固定侧轴承面隔着轴承间隙对置的旋转侧轴承面以及填满该轴承间隙的润滑液。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十九方面涉及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热源接触部在俯视时位于比叶轮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二十方面涉及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热源接触部与比叶片支承部的最外径靠径向外侧且比多个叶片的最外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二十一方面涉及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热源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多个叶片的最外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二十二方面涉及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热源接触部与比叶片支承部的最外径靠径向外侧且比多个叶片的最外周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在俯视时完全重叠。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二十三方面涉及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基底部具有能够容纳热源的热源容纳部。 本技术所例示的第二十三方面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冷却热源的冷却装置。 由以下的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马达12附近的剖视图。 图3为套筒231的剖视图。 图4为套筒231的俯视图。 图5为套筒231的仰视图。 图6为轴承部23附近的剖视图。 图7为冷却装置I的多个叶片112附近的剖视图。 图8为冷却装置I的俯视图。 图9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Ia的俯视图。 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Ib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叶轮,其围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且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和支承所述叶片的叶片支承部;马达,其使所述叶轮旋转;基底部,其支承所述马达;以及马达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且向马达的线圈提供驱动电流,所述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一对所述叶片之间存在有从该叶片的轴向上侧的边缘到达轴向下侧的边缘且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地开口的流路,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具有能够接触热源的热源接触部,所述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轴向下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的叶片边缘对置部,所述马达电路板的最外缘部位位于比所述叶片边缘对置部的径向内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14 JP 2014-004558;2013.10.18 US 61/892,6671.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 叶轮,其围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且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和支承所述叶片的叶片支承部; 马达,其使所述叶轮旋转; 基底部,其支承所述马达;以及 马达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且向马达的线圈提供驱动电流, 所述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一对所述叶片之间存在有从该叶片的轴向上侧的边缘到达轴向下侧的边缘且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地开口的流路, 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具有能够接触热源的热源接触部, 所述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轴向下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对置的叶片边缘对置部, 所述马达电路板的最外缘部位位于比所述叶片边缘对置部的径向内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电路板的最外缘部位位于比所述叶片支承部的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的最下端与在轴向上与其对置的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在800 μm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边缘对置部的全长的四分之一以上为轴向下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800 μπι以下的接近对置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支承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叶片的最下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一个以上所述叶片边缘对置部的比径向上的中点靠径向外侧的区域中的二分之一以上为所述接近对置部的所述叶片。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一个以上所述叶片边缘对置部中的比所述接近对置部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处的所述叶片的轴向下侧的边缘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800 μπι以上的所述叶片。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流路在周向上的最大宽度为W(m)、所述叶片中的与所述流路相邻的叶片的所述接近对置部处的同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平均值为G(m)、所述流路在周向上具有最大宽度的部位处的所述叶片的周向旋转速度为S(m/sec)、充满所述冷却装置的周围的气体的运动粘度为v(m2/sec)时, GXS/v 小于 500, GX W/V大于等于100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玉冈健人福岛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