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1439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主要由图像传感器,与该图像传感器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设有分别与驱动电路和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与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以及串接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在结合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后,其处理速度较传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处理1028*1028像素的图片仅需0.3s,为传统处理速度的20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图像处理
,具体是指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以扫描仪为代表的图像识别产品层出不穷,其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目前这些图像识别产品的图像识别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图像识别速度和精度仍然不高,加之在识别过程中会出现图像或纸张与扫描传感器不严密贴合的情况,因此会导致出现失真区域,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实际效果。同时,由于这些图像识别产品的驱动电路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电磁干扰,不能有效的对电流脉冲进行去除,因此其使用性能也容易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图像识别系统所存在的识别速度、精度不高,性能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主要由图像传感器,与该图像传感器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组成。同时,本系统还设有分别与驱动电路和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与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以及串接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 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主要由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以及与其输出端相连接的无源π型滤波电路组成;其中,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由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一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串接在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二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三级滤波器,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2和串接在三极管Q3的基极与无源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6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 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Ρ1,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2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l3,一端与极性电容Cl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接地的电阻Rl5,正极与电阻R15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4,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相连接的电阻R16,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l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7,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8,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5,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9组成;所述与非门ICl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反相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3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I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处理电路相连接。 所述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功率放大器P2,功率放大器P3,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21,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同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18,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0,串接在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2,与电阻R22相并联的电容C17,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串接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24,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4和电阻R2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9,P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27和电阻R26后与稳压二极管D4与电阻R25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P极与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5与电阻R27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组成;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相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4的反相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3的同相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而电阻R27与电阻R26的连接点则与处理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无源型滤波电路由电容Cl、电容C2,以及串接在电容Cl的正极与电容C2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8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则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电容Cl的正极和负极则形成输出端。 所述驱动电路由高速驱动芯片K,三极管Q4,一端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FX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2,一端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Fl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容Cll后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FC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3,以及一端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经极性电容C12后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BE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4组成;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且所述的图像传感器则直接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F2管脚相连接;同时,该高速驱动芯片K的BN端还与电容Cl的正极相连接。 所述的处理电路由驱动芯片U,P极与驱动芯片U的SW管脚相连接、N极经极性电容C6后接地的二极管Dl,一端与二极管Dl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lO后接地的电阻R9,一端与驱动芯片U的COMP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7,一端与驱动芯片U的COMP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容CS后接地的电阻R11,以及一端与驱动芯片U的S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9组成;所述电阻R9和电阻RlO的连接点还与驱动芯片U的FB管脚相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的MIN管脚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Ml管脚相连接,驱动芯片U的MOUT管脚与高速驱动芯片K的M2管脚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3的输出端则与驱动芯片U的ST管脚相连接,而电阻R27与电阻R26的连接点则与驱动芯片U的COMP管脚相连接。 为确保使用效果,在驱动芯片U的MIN管脚与MOUT管脚之间还串接有电容C10,所述的驱动芯片U优先采用LT1942型集成芯片来实现,高速驱动芯片K优先采用EMD2050型集成芯片来实现。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I)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在结合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后,其处理速度较传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处理1028*1028像素的图片仅需0.3s,为传统处理速度的20倍以上。 (2)本专利技术集成了 LT1941型集成芯片、EMD2050高速集成芯片,因此能极大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图像帧处理效率和识别效率。 (3)本专利技术的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中设计有无源Ji型滤波电路,因此本专利技术能有效的去掉外部的电磁干扰,确保系统的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主要由图像传感器,与该图像传感器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设有分别与驱动电路和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与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以及串接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主要由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以及与其输出端相连接的无源π型滤波电路组成;其中,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由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一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串接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二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三级滤波器,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2和串接在三极管Q3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6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1,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1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2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3,一端与极性电容C1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接地的电阻R15,正极与电阻R15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4,一端与与非门IC1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同相端相连接的电阻R16,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1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7,一端与与非门IC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8,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5,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9组成;所述与非门IC1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反相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3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处理电路相连接;所述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功率放大器P2,功率放大器P3,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21,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3的同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18,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0,串接在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2,与电阻R22相并联的电容C17,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串接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24,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4和电阻R25后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9,P极与功率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27和电阻R26后与稳压二极管D4与电阻R25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P极与电容C19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5与电阻R27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6组成;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2的反相端相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功率放大器P4的反相端相连接,功率放大器P3的同相端与功率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而电阻R27与电阻R26的连接点则与处理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的新型光束激发式图形处理系统,主要由图像传感器,与该图像传感器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处理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设有分别与驱动电路和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与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以及串接在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与驱动电路之间的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触发电路主要由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以及与其输出端相连接的无源π型滤波电路组成;其中,所述射极耦合式非对称电路由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串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一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串接在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3,串接在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二级滤波电路,串接在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三级滤波器,以及串接在三极管Ql的基极与无源π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2和串接在三极管Q3的基极与无源型滤波电路之间的电阻R6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接,其集电极与无源型滤波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光束激发式逻辑放大电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l,与非门ICl,与非门IC2,与非门IC3,负极与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光二极管D2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3,一端与极性电容C1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接地的电阻R15,正极与电阻R15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4,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同相端相连接的电阻R16,串接在功率放大器Pl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7,一端与与非门ICl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8,正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3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容C15,以及一端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接的电阻R19组成;所述与非门ICl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反相端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IC3的正极输入端与功率放大器Pl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处理电路相连接;所述逻辑保护射极耦合式放大电路主要由三极管Q5,三极管Q6,功率放大器Ρ2,功率放大器Ρ3,串接在功率放大器Ρ2的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21,串接在功率放大器Ρ3的同相端与输出端之间的极性电容C18,串接在功率放大器Ρ2的同相端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20,串接在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2,与电阻R22相并联的电容C17,负极与功率放大器Ρ2的同相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6,串接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24,正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4和电阻R25后与功率放大器Ρ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静周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创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