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赛专利>正文

高压充气式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0620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14:30
一种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的高压充气式缓冲装置,包括车速传感器、控制器、前测距雷达、气囊、高压气罐、连接管、控制阀,车速传感器安装在前车轴上,控制器、前测距雷达、前气囊均安装在车身的前部,座椅气囊安装在座椅后部,后测距雷达、后气囊均安装在车身的后端,高压气罐安装在车身的底盘上,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气囊、高压气罐相连通,控制阀安装在连接管上,控制器通过线束分别与车速传感器、测距雷达、控制阀相连接。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当控制器监测到汽车前部或后部快要撞上其他汽车时,把控制阀打开,给气囊充气,从而减小撞击损失。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设计简单,适用于汽车防撞击系统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减小两车撞击损失的高压充气式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汽车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经常有汽车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交通拥挤的城市,汽车追尾、碰撞等事故天天都在发生。追尾是指同车道行驶的车辆尾随而行时,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相撞的行为,主要由于跟进间距小于最小安全间距和驾驶员反应迟缓或制动系统性能不良所致。追尾、碰撞等事故发生后,人们往往都是通过保险理赔等方式来减少自己的损失。但是有的交通事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使得到理赔也不能弥补亲人心灵的创伤。如何在交通事故中较小汽车的撞击损失,从而进一步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汽车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经过现有文献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为20112048313.6,名称为一种增加汽车撞击缓冲率装置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增加减震装置和杠杆装置来减小撞击损失的方法;但是它所有的装置都是金属材料,在汽车撞击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减小撞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压充气式缓冲装置,可以减小两车之间撞击损失,保护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车身、前车轮、后车轮、前车轴、后车轴、车速传感器、控制器、前测距雷达、前气囊、高压气罐、第一连接管、第一控制阀、线束、座椅、座椅气囊、第二连接管、第二控制阀、后测距雷达、后气囊、第三连接管和第三控制阀,前车轮安装在前车轴上,后车轮安装在后车轴上,车速传感器安装在前车轴上,控制器、前测距雷达、前气囊均安装在车身的前部,高压气罐安装在车身的底盘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前气囊、高压气罐相连通,第一控制阀安装在第一连接管上,座椅安装在车身内,座椅气囊安装在座椅的后部,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座椅气囊、高压气罐相连通,第二控制阀安装在第二连接管上,后测距雷达、后气囊安装在车身的后端,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后气囊、高压气罐相连通,第三控制阀安装在第三连接管上,控制器通过线束分别与车速传感器、前测距雷达、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后测距雷达、第三控制阀相连接。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中前气囊、座椅气囊、后气囊均由柔性密封材料制成,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均为电磁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可以减小两车之间撞击损失,保护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车身,2、前车轮,3、后车轮,4、前车轴,5、后车轴,6、车速传感器,7、控制器,8、前测距雷达,9、前气囊,10、高压气罐,11、第一连接管,12、第一控制阀,13、线束,14、座椅,15、座椅气囊,16、第二连接管,17、第二控制阀,18、后测距雷达,19、后气囊,20、第三连接管,21、第三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车身1、前车轮2、后车轮3、前车轴4、后车轴5、车速传感器6、控制器7、前测距雷达8、前气囊9、高压气罐10、第一连接管11、第一控制阀12、线束13、座椅14、座椅气囊15、第二连接管16、第二控制阀17、后测距雷达18、后气囊19、第三连接管20和第三控制阀21,前车轮2安装在前车轴4上,后车轮3安装在后车轴5上,车速传感器6安装在前车轴4上,控制器7、前测距雷达8、前气囊9均安装在车身1的前部,高压气罐10安装在车身1的底盘上,第一连接管11的两端分别与前气囊9、高压气罐10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2安装在第一连接管11上,座椅14安装在车身1内,座椅气囊15安装在座椅14的后部,第二连接管16的两端分别与座椅气囊15、高压气罐10相连通,第二控制阀17安装在第二连接管16上,后测距雷达18、后气囊19安装在车身1的后端,第三连接管20的两端分别与后气囊19、高压气罐10相连通,第三控制阀21安装在第三连接管20上,控制器7通过线束13分别与车速传感器6、前测距雷达8、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7、后测距雷达18、第三控制阀21相连接,前气囊9、座椅气囊15、后气囊19均由柔性密封材料制成,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7、第三控制阀21均为电磁阀。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前测距雷达8可以监测到本车与前车的距离,控制器7根据前测距雷达8监测到车距以及由车速传感器6监测的本车车速,判断本车与前车是否有相撞的可能。若是判断出马上就要相撞了,控制器7就打开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7,从而利用高压气罐10给前气囊9、座椅气囊15充气,从而使两车相撞时的撞击力有所缓冲,并减小乘坐人员的后背冲击力。同理,当控制器7利用后测距雷达18监测到本车快要与后车相撞时,打开第三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充气式缓冲装置,包括车身(1)、前车轮(2)、后车轮(3)、前车轴(4)、后车轴(5),前车轮(2)安装在前车轴(4)上,后车轮(3)安装在后车轴(5)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速传感器(6)、控制器(7)、前测距雷达(8)、前气囊(9)、高压气罐(10)、第一连接管(11)、第一控制阀(12)、线束(13)、座椅(14)、座椅气囊(15)、第二连接管(16)、第二控制阀(17)、后测距雷达(18)、后气囊(19)、第三连接管(20)和第三控制阀(21),车速传感器(6)安装在前车轴(4)上,控制器(7)、前测距雷达(8)、前气囊(9)均安装在车身(1)的前部,高压气罐(10)安装在车身(1)的底盘上,第一连接管(11)的两端分别与前气囊(9)、高压气罐(10)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2)安装在第一连接管(11)上,座椅(14)安装在车身(1)内,座椅气囊(15)安装在座椅(14)的后部,第二连接管(16)的两端分别与座椅气囊(15)、高压气罐(10)相连通,第二控制阀(17)安装在第二连接管(16)上,后测距雷达(18)、后气囊(19)安装在车身(1)的后端,第三连接管(20)的两端分别与后气囊(19)、高压气罐(10)相连通,第三控制阀(21)安装在第三连接管(20)上,控制器(7)通过线束(13)分别与车速传感器(6)、前测距雷达(8)、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7)、后测距雷达(18)、第三控制阀(2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充气式缓冲装置,包括车身(1)、前车轮(2)、后车轮(3)、前车轴
(4)、后车轴(5),前车轮(2)安装在前车轴(4)上,后车轮(3)安装在后车轴(5)
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速传感器(6)、控制器(7)、前测距雷达(8)、前气囊(9)、
高压气罐(10)、第一连接管(11)、第一控制阀(12)、线束(13)、座椅(14)、座椅
气囊(15)、第二连接管(16)、第二控制阀(17)、后测距雷达(18)、后气囊(19)、
第三连接管(20)和第三控制阀(21),车速传感器(6)安装在前车轴(4)上,控制
器(7)、前测距雷达(8)、前气囊(9)均安装在车身(1)的前部,高压气罐(10)安
装在车身(1)的底盘上,第一连接管(11)的两端分别与前气囊(9)、高压气罐(10)
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2)安装在第一连接管(1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赛
申请(专利权)人:何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