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托盘构造,在不使用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将托盘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去除,且在使用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将托盘保持在相对于落座在各座椅上的乘员称手的高度上。车辆的托盘构造(20)具有:托盘(59),能自由拉出地收纳在仪表盘(13)上;引导机构(24),在拉出托盘(59)时将其以向上坡度引导;和弹压机构(25),沿着引导机构(24)将托盘(59)朝向车身后方弹压。托盘(59)能自由拉出地设在仪表盘(13)中与驾驶员座椅(15)及副驾驶员座椅(16)之间对应的部位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托盘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托盘构造,其在车辆的仪表盘上设有能够收纳/拉出的托盘。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存在一种托盘构造,其构成为,在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设有能够折叠的托盘,通过将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的托盘折叠而能够使乘员从各座椅之间的空间中通过(能够穿过)。但是,该车辆在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使托盘折叠的状态中,折叠后的托盘配置在各座椅之间。因此,要求设法确保使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的空间足够宽阔。另一方面,在车辆的托盘构造中,已知一种构造,其在仪表盘上以托盘沿水平方向能自由拉出的方式设有托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可以考虑到将专利文献1中具有的能自由拉出的托盘配置在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由此,将能够折叠的托盘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去除而能够确保各座椅之间的空间足够宽阔。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3-226197号公报但是,专利文献1的托盘以从仪表盘沿水平方向拉出的方式构成。此外,在仪表盘的前表面上设有空调的通道和电气部件等。由此,导致托盘设在仪表盘的下部。由此,难于将从仪表盘拉出的托盘定位在相对于落座在驾驶员座椅或副驾驶员座椅上的乘员称手的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车辆的托盘构造为课题,该托盘构造在不使用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将托盘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去除,且在使用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将托盘保持在相对于落座在驾驶员座椅或副驾驶员座椅上的乘员称手的高度上。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托盘,能自由拉出地收纳在车辆的仪表盘中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对应的部位上;引导机构,在拉出该托盘时将其以向上坡度引导;和弹压机构,沿着该引导机构将所述托盘朝向车身后方弹压。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基座部件,该基座部件设在仪表盘的内部且支承所述托盘,所述引导机构具有:滑轨,朝向车身后方并以向上坡度设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托盘的一方上;和滑块,设在所述基座部件及所述托盘的另一方上,且以滑动(slide)自如的方式连结在所述滑轨上,所述托盘通过所述引导机构而连结在所述基座部件上。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托盘的下部设有保持架收纳部,在该保持架收纳部内具有能自由拉出地收纳的杯保持架。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使托盘能自由拉出地收纳在仪表盘中与驾驶员座椅(驾驶席)及副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席)之间对应的部位上。由此,在不使用托盘的情况下,通过将托盘收纳在仪表盘中,而能够将托盘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去除。由此,能够以可通过(能够穿过)的方式确保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的空间足够宽阔。而且,能够在从仪表盘拉出托盘时通过引导机构将其以向上坡度引导。由此,在使用托盘的情况下,能够使托盘保持在相对于落座在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上的乘员称手的高度。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通过滑轨和滑块而构成引导机构。将该滑轨以向上坡度设在基座部件及托盘的一方上。而且,将滑块设在基座部件及托盘的另一方上,且使其滑动自如(slide)地连结在滑轨上。由此,能够在拉出托盘时通过引导机构将其确实地以向上坡度引导。另一方面,能够在收纳托盘时通过引导机构将其确实地以向下坡度引导。由此,能够确实地进行托盘的拉出操作和收纳操作,从而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在托盘的下部设有保持架收纳部,在该保持架收纳部内具有能自由拉出地收纳的杯保持架。由此,不仅能够作为托盘使用,也能够将放入有饮料等的容器放置在杯保持架上,因此,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托盘构造的车辆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托盘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3部分放大图。图4是表示从图3的托盘构造将壳体去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从车身前方观察图4的托盘构造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图4的托盘构造将托盘单元拉出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从图3的托盘构造将托盘单元及杯保持架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的托盘构造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托盘构造的托盘单元及杯保持架、座椅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托盘构造的俯视图。图11是说明在将本专利技术的托盘构造的托盘单元及杯保持架收纳后的状态下从座椅之间等穿过的示例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13…仪表盘15…驾驶员座椅16…副驾驶员座椅22…基座部件23…托盘单元23a…托盘单元的下半部(托盘的下部)24…引导机构25…弹压机构47…杯保持架59…托盘63…保持架收纳部66、67…左右的滑轨(滑轨)68、69…左右的滑块(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另外,“前(Fr)”、“后(Rr)”、“左(L)”、“右(R)”按照从驾驶者所观察到的方向。【实施例】对实施例的车辆的托盘构造2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车辆的托盘构造20略称为“托盘构造20”来说明。如图1、图2所示,车辆10具有:设在车室11内的前部的仪表盘13;设在仪表盘13(右半部13a)的车身后方的驾驶员座椅(驾驶席)15;设在仪表盘13(左半部13b)的车身后方的副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席)16;和设在仪表盘13上的托盘构造20。在驾驶员座椅15及副驾驶员座椅16之间形成有空间17。在驾驶员座椅15及托盘构造20之间形成有空间18。在副驾驶员座椅16及托盘构造20之间形成有空间19。托盘构造20设在如下的部位13c上,该部位13c位于仪表盘13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且与驾驶员座椅15及副驾驶员座椅16之间的空间17相对。该托盘构造20相对于仪表盘13的中央后表面13d向车宽方向稍微突出。如图3、图4所示,托盘构造20具有:兼作为仪表盘13的中央下部的壳体21;设在壳体21的内部的基座部件22;支承在基座部件22上的托盘单元23;将托盘单元23滑动自如地连结在基座部件22上的引导机构24;将托盘单元23朝向车身后方弹压的弹压机构25;和对抗弹压机构25的弹压力而将托盘单元23保持在规定位置上的锁定机构26。壳体21设在如下的部位13c上,该部位13c位于仪表盘13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且与驾驶员座椅15及副驾驶员座椅16之间的空间17相对。具体地说,壳体21以从仪表盘13的部位13c向下方鼓出的方式设置,且以朝向车身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由此,兼作为仪表盘13的中央下部。该壳体21具有能够收纳基座部件22及托盘单元23等的托盘收纳部31、和设在托盘收纳部31的上侧的端子收纳部36。托盘收纳部31具有:覆盖托盘单元23的左侧部的左外壁32;覆盖托盘单元23的右侧部(参照图5)的右外壁33;和使左外壁32的下部及右外壁33的下部连结的底部34。即,托盘收纳部31通过左外壁32、右外壁33及底部34而形成为箱状。如图4、图5所示,基座部件22以收纳在壳体21(参照图3)的内部的状态固定。基座部件22具有:朝向车宽方向设置的前基座壁41;从前基座壁41的左端部朝向车身方向折曲的左基座壁42;和从前基座壁41的右端部朝向车身方向折曲的右基座壁43。基座部件22通过前基座壁41、左基座壁42及右基座壁43而形成为俯视下的大致U字状(コ字状)。在前基座壁41的上部设有一对前止挡片41a。在左基座壁42上设有后止挡托架42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托盘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托盘,能自由拉出地收纳在车辆的仪表盘中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对应的部位上;引导机构,在拉出该托盘时将其以向上坡度引导;和弹压机构,沿着该引导机构将所述托盘朝向车身后方弹压。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24 JP 2013-1973451.一种车辆的托盘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托盘,能自由拉出地收纳在车辆的仪表盘中与驾驶员座椅及副驾驶员座椅之间对应的部位上,并且其上表面在收纳位置和拉出位置的任何一个位置上都向车室侧开口;拉手,其位于该托盘的后端且位于上方;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托盘保持在规定位置上;该锁定机构的操作按钮;引导机构,在拉出该托盘时将其以向上坡度引导;和弹压机构,沿着该引导机构将所述托盘朝向车身后方弹压,所述操作按钮设在所述拉手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托盘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置健太,今井克彦,菊池信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